本館粉絲專頁

棒球專欄/開港講棒球/003-記憶臺灣百年棒球之戀: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分享此網頁到Facebook
分享此網頁到Plurk
分享此網頁到百度搜藏
分享此網頁到Twitter
分享此網頁到Del.icio.us
台灣棒球維基館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加超連結)
第1行: 第1行:
 
{{開港講棒球專欄模板|記憶臺灣百年棒球之戀|2006/08/09|[[user:yarachen|yarachen]]、[[user:台灣阿成|台灣阿成]]|
 
{{開港講棒球專欄模板|記憶臺灣百年棒球之戀|2006/08/09|[[user:yarachen|yarachen]]、[[user:台灣阿成|台灣阿成]]|
*註:本文原載於[http://www.twhistory.org.tw/20011112.htm 2001.11.12 台灣歷史學會-台灣之窗系列報導]。原文於 2006/08/09 轉載至本站;2006/08/31 經作者重新修訂。以下為最新修訂版本:
+
*註:本文原載於[http://www.twhistory.org.tw/20011112.htm 2001.11.12 台灣歷史學會-台灣之窗系列報導]【另有[http://www.internationalbaseball.org/taiwan.htm 英文版]刊登於[http://www.internationalbaseball.org/ International Baseball]】。原文於 2006/08/09 轉載至本站;2006/08/31 經作者重新修訂。以下為最新修訂版本。
 
+
----
 
+
 
  2001年10月,沈潛數年、陣中多半是新人的[[兄弟象]]職棒隊,竟在不被看好的情形下,一路過關斬將奪得中華職棒12年總冠軍。2001年11月,兩年一度的棒球盛會----[[世界杯]]棒球賽在台灣舉行,臺灣徵召了職業與業餘、海內與海外的棒球菁英,組織一支實力強勁的棒球隊,力求能在世界杯有所表現,以不負國人的期盼。兄弟象奪冠與世界杯棒球賽的舉行,激起了台灣社會許久未見的「棒球熱」,對臺灣而言,2001年是名符其實的「棒球年」。
 
  2001年10月,沈潛數年、陣中多半是新人的[[兄弟象]]職棒隊,竟在不被看好的情形下,一路過關斬將奪得中華職棒12年總冠軍。2001年11月,兩年一度的棒球盛會----[[世界杯]]棒球賽在台灣舉行,臺灣徵召了職業與業餘、海內與海外的棒球菁英,組織一支實力強勁的棒球隊,力求能在世界杯有所表現,以不負國人的期盼。兄弟象奪冠與世界杯棒球賽的舉行,激起了台灣社會許久未見的「棒球熱」,對臺灣而言,2001年是名符其實的「棒球年」。
  

2006年12月25日 (一) 22:43的修訂版本

記憶臺灣百年棒球之戀



關於本文

  • 專欄作者:謝仕淵(talk)
  • 發文時間:2006/08/09
  • 本站責任編輯:yarachen台灣阿成
  • 版權標示:All Rights Reserved,作者保留本文所有權利,僅授權本館發佈,網友請勿任意轉貼
  • 備註:專欄作者之外的本站參與者,除提供排版協助之外,不應更動原文用語,以示尊重原始作者。協助者請於「本站責任編輯」欄留下ID。

Alt text
專欄作者簡介
  • 棒球史文字工作者
  • 現任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兼任講師,專攻體育史、棒球史之研究
  • 謝佳芬合著之《臺灣棒球一百年》曾獲得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推薦書及2004年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人文類出版入圍
  • 2005年起開始參與中華棒協台灣棒球百年史》之編撰工作,該書於2006年7月問世。


  2001年10月,沈潛數年、陣中多半是新人的兄弟象職棒隊,竟在不被看好的情形下,一路過關斬將奪得中華職棒12年總冠軍。2001年11月,兩年一度的棒球盛會----世界杯棒球賽在台灣舉行,臺灣徵召了職業與業餘、海內與海外的棒球菁英,組織一支實力強勁的棒球隊,力求能在世界杯有所表現,以不負國人的期盼。兄弟象奪冠與世界杯棒球賽的舉行,激起了台灣社會許久未見的「棒球熱」,對臺灣而言,2001年是名符其實的「棒球年」。

  棒球所以風靡臺灣,無非是因為百年來臺灣人與棒球之間的密切關係。臺灣人對棒球的著迷,不僅源於歷史脈絡、文化淵源,更夾雜著深厚的感情因素。誠如知名的運動社會學研究者Norbert Elias指出:「認識運動,就是對社會的認識」。以此類推,認識棒球,也就是對臺灣社會的認識,此因棒球傳入、流行乃至深植人心已約百年,棒球的歷史,事實上也側寫了一部屬於臺灣人的歷史。

  約當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初到臺灣未久的日本人、一些會社的職員,引進了棒球運動。初始,棒球是屬於日本人特有的運動,所以被起了個日本式的名稱----「野球」;「野球」不僅意味著棒球的日本化詮釋,同時也體現了殖民者的優越感。因此,身為被統治者的台灣人,並不被鼓勵參與棒球運動。另一方面,文化的差異也拉遠了認知的距離,台灣人對於揮舞著棒子、滿場檢球的棒球運動甚為不解,更談不上「玩棒球」的興趣。

  一九二零年代左右,「野球」本身的趣味性與競爭感,以及台灣運動觀念的日漸普及,棒球衝破文化的隔閡、淡化殖民的優越,成為「大人」到「囝仔」皆積極參與的運動,不論頂港或下港、前山或後山,台灣各地棒球運動興盛,島內與島外的棒球交流更是頻繁。1931年嘉義農林學校進軍日本高中棒球賽最高殿堂---甲子園全日本高校野球賽,同時榮獲亞軍,更是台灣棒球運動史上燦爛的一刻。嘉農的成就,意味著在「公平」的競賽制度下,「台灣人擊敗日本人」不僅是一種可能、更是一種超越殖民藩籬、擷取台灣人榮耀的手段。比賽結束時的喝采、棒球員的汗水,映照著一齣齣打敗殖民者的精彩戲碼。

  1945年終戰之後,臺灣的政權易主,國民政府的仇日心結表現在文教與生活習俗上的「去日本化」措施,於是「野球」更名為「棒球」。「去日本化」的措施不僅意味著政府不鼓勵棒球運動,族群的分佈更重畫了島內的棒球地圖;舉例來說,外省新住民居住比例較高的台北地區,棒球發展就略遜於台灣其他地區。因此戰後初期的棒球運動不僅因政治介入而被邊緣化,棒球也標示了族群的界限,呈現棒球族群化的傾向。

  但台灣人對棒球的熱情卻從未淡化,一九五零、六零年代,政經情勢相對穩定的美援時期,島內金融行庫業餘棒球隊的對陣、1968年來自台東的紅葉少棒擊敗來訪日本少棒隊的優異表現,牽引台灣人的心,隨著經濟成長而起飛。

  一九七零年代,台灣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等外交危機接踵而來。國民政府因此發動一連串重振國人信心的運動,棒球因此成為精神動員的一環。1969年到1982年之間,台灣在世界少棒賽一共奪得十三次的世界少棒冠軍。每到決戰時刻,精彩的比賽總是使臺灣人不敢入睡,目不轉睛的為中華隊加油;夜半時分,家家戶戶守候在電視機前的景觀,成為一九七零年代台灣社會的奇觀。人人口中喊著「中華隊加油!」,及政府對冠軍球隊的重視,意味著國族主義動員台灣「棒球熱」的斧鑿痕跡。一九七零年代的「少棒旋風」,既幫助台灣渡過信心危機、超越族群界限,無限上綱的國族主義更賦予了棒球幾近「國球」的榮銜。

  一九八零年代起,台灣在世界各地颳起棒球旋風,包括少棒、青少棒、青棒與成棒在內「四級棒球」的優異表現,改變了世人對蕞爾小島台灣的印象。1984年,成棒隊在洛杉磯奧運勇奪銅牌的高潮,使台灣棒球實力獲得世界公認;表現優異的球員更受到日本職棒青睞,遠赴東瀛為國爭光。1988年,漢城奧運失利,雖曾令人一度懷疑台灣的棒球實力是否一蹶不振;但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的銀牌,隨即重振台灣棒球王國的威名。因此,棒球不僅凝結了島內台灣人的集體記憶,更在世界舞台上打響台灣的名號。

  1990年,「中華職棒聯盟」成立,將台灣棒球的運動型態由業餘帶向職業,棒球運動因此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工業」,是台灣人休閒與消費生活的一環。精彩的職棒賽,不僅吸引熱愛棒球的球迷入場、點燃棒球迷的熱情,兄弟象對味全龍、乃至兄弟象與統一獅的對決,往往吸引滿坑滿谷的觀眾。場內競爭,緊扣著球迷的心弦,場外便當與香腸攤的叫賣,共同形塑台灣特有的棒球文化。

  職棒球隊的相爭好比兩軍對壘,勢均力敵儼然一副非分個你死我活的態勢,球迷有如「入戲的觀眾」,為比賽而激動、而歡欣、而激憤,乃至落淚。然而,能讓「入戲觀眾」傷心的無非是作假的戲,職棒的簽賭案揭穿了不肖棒球員的假面、傷透了棒球人的心。利益當前,榮耀與自尊的棒球傳統被棄之於腦後,台灣的棒球運動因此經歷數年的黑暗期,直到今年才重現振興的契機。

  或許有人會問:棒球的魅力在哪裡?安靜靦靦的小女孩,能在棒球場上聲嘶力竭為自己心儀的球員加油,落寞失意的中年男子,能夠「嘴角全波」的講解場中戰術,不正是棒球的魅力所在。唯有令人百感交集的棒球,才能釋放屬於「正港」台灣人的深摯情感。棒球雖曾令人心碎,但台灣人卻從未對棒球心死,今天的失敗,只為了襯托未來成功的喜悅。棒球如此,台灣的未來也是如此。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