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粉絲專頁

LLB世界少棒錦標賽

分享此網頁到Facebook
分享此網頁到Plurk
分享此網頁到百度搜藏
分享此網頁到Twitter
分享此網頁到Del.icio.us
台灣棒球維基館
在2016年3月15日 (二) 04:15由Cobras638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 目前所在分類: 主分類 > 棒球 > 賽事 > 國際賽事 > LLB世界少棒錦標賽

LLB世界少棒錦標賽
LLB世界少棒錦標賽 | LLB世界青少棒錦標賽 | LLB世界青棒錦標賽
第23屆 | 第24屆 | 第25屆 | 第26屆 | 第27屆 | 第28屆 | 第29屆 | 第30屆 | 第31屆 | 第32屆 | 第33屆 | 第34屆 | 第35屆 | 第36屆 | 第37屆 | 第38屆 | 第39屆 | 第40屆
第41屆 | 第42屆 | 第43屆 | 第44屆 | 第45屆 | 第46屆 | 第47屆 | 第48屆 | 第49屆 | 第50屆 | 第57屆 | 第58屆 | 第59屆 | 第60屆 | 第61屆 | 第62屆 | 第63屆 | 第64屆 | 第65屆 | 第66屆 | 第67屆 | 第68屆 | 第69屆
第70屆 | 第71屆 | 第72屆 | 第73屆 | 第74屆 | 第75屆 | 第76屆
三級棒球國際賽事列表 | 國際棒球項目列表 | 台灣棒球賽事列表 | 台灣停辦棒球賽事列表

  世界少棒聯盟(Little League Baseball,簡稱LLB)是由Carl Stotz先生於1939年威廉波特(Williamsport)所創辦並負責辦理之賽事,於1947年舉辦首屆比賽。由於本項賽事歷屆均在威廉波特(Williamsport)舉行,因此又被稱之為「威廉波特少棒賽」。台灣於1969年首度參賽,由台中市金龍少棒隊奪得首度冠軍,歷屆總計共獲得過十七次冠軍;至1997年因組隊問題屢屢與世界少棒聯盟發生齟齬而宣布退出世界少棒聯盟,直到2003年在國人的殷殷期盼下再次重返世界少棒聯盟

目次

賽事簡介

  提到「威廉波特少棒賽」,就不得不提紅葉少棒隊的豐功偉績,與日本和歌山少棒隊替台灣帶來了少棒革命性的改變。威廉波特少棒賽是我國最早參加的國際少棒比賽,但在1968年之前,我國棒球界對此項比賽一直從無所悉。1968年的八月,日本和歌山少棒隊來台訪問比賽,由台東縣延平鄉原住民小朋友所組成的紅葉少棒隊率先把關,不料紅葉少棒隊竟連續以7:0、5:1大勝,於是掀起了台灣光復後的首度棒球熱潮。由於和歌山少棒隊來台之前,曾在日本擊敗威廉波特少棒賽冠軍調布少棒隊,因此紅葉少棒隊的空前勝利,激發起全國民眾對少棒運動的信心,台灣也因此開始進軍國際少棒賽。

  然而,紅葉少棒隊大勝日本和歌山少棒隊的背後,也浮現了不少問題。除了紅葉的冒名風波造成早期台灣球員的戶政資料在國際間備受質疑之外,也讓台灣少棒界驚覺到硬式棒球才是國際賽的主流(紅葉與和歌山的友誼賽當時使用的是軟式棒球,因而遭到和歌山的抗議),在此之前,台灣的少棒界從未接觸過硬式棒球,要參加「威廉波特少棒賽」,就必須學會使用硬式棒球才行;為了因應這個劃時代的改變,台灣也從1969年的全國少棒選拔賽當中,首度採用硬式棒球,做為選拔遠東區少棒賽國手的標準。

  1969年八月,台中市金龍少棒隊首度遠征威廉波特,順利榮獲世界少棒錦標賽冠軍,也因而開啟了我國少棒運動的輝煌歷史。然而期間曾經因為中華少棒隊連年奪冠,主辦單位一度於1975年拒絕所有外國球隊參賽;之後又因為中華少棒隊屢屢以各隊菁英、學校掛名或刻意轉學的方式組隊參賽,學生人數超過 1500 人的學校也無法分成兩隊參加選拔賽,與世界少棒聯盟的規定不符合,導致我國自1997年起宣布退出世界少棒聯盟,直到2003年才再次重返世界少棒聯盟

  威廉波特少棒賽在比賽性質上而言,是屬於國際間大型的少棒夏令營活動,但中華少棒隊總是在軍事化訓練與國人殷殷期盼下遭到參賽各隊的側目,球隊的勝敗甚至影響到全台灣的軍民士氣,有外國媒體也因而批評中華少棒隊像是在「打奧運」。世界少棒聯盟在組織章程上明白的寫著:「推展少棒運動最重要目的,是在於協助孩子們鍛鍊身心,培養互助合作、勇氣與忠誠的精神,使其成為一位優秀的公民,而不是一位優秀的運動員。」要讓孩子們快樂的玩棒球、喜歡棒球,或許才是少棒運動的真諦。

中華少棒隊歷屆賽況

年份 屆次
(賽事連結)
球隊名稱
中華代表隊全銜 備註
1969年 第23屆 台中金龍 金龍少棒隊(明星隊) 全國明星隊(以嘉義大同為班底),首度奪冠。
1970年 第24屆 嘉義七虎 七虎少棒隊(明星隊) 地區明星隊,首戰輸給尼加拉瓜,僅獲得第五名。
1971年 第25屆 台南巨人 巨人少棒隊(明星隊) 地區明星隊,榮獲冠軍,第二度奪冠。
1972年 第26屆 台北市隊 北市少棒隊(明星隊) 地區明星隊,第三度奪冠,二連霸。
1973年 第27屆 台南巨人 巨人少棒隊(明星隊) 地區明星隊,第四度奪冠,三連霸。
1974年 第28屆 高雄立德 高雄市河濱國小少棒隊 第五度奪冠,四連霸。(首度榮獲少棒、青少棒、青棒「三冠王」)
1975年 第29屆 高雄鼓山 高雄市鼓山國小少棒隊 美方閉關自守,所有外國球隊均無法參賽。
1976年 第30屆 花蓮榮工 花蓮縣鑄強國小少棒隊 首度喪失遠東區代表權,代表權由日本奪走。
1977年 第31屆 高雄立德 高雄市河濱國小少棒隊 第六度奪冠。(第二度榮獲「三冠王」)
1978年 第32屆 屏東屏光 屏東縣內埔國小少棒隊 第七度奪冠,二連霸。(第三度榮獲「三冠王」)
1979年 第33屆 嘉義朴子 嘉義縣朴子國小少棒隊 陳昭安創連續18次三振的完全比賽紀錄,第八度奪冠,三連霸。
1980年 第34屆 北縣榮工 台北縣板橋國小少棒隊 第九度奪冠,四連霸。
1981年 第35屆 台中太平 台中市太平國小少棒隊 第十度奪冠,首度五連霸。
1982年 第36屆 嘉義朴子 嘉義縣朴子國小少棒隊 首度總冠軍戰落敗,僅獲得第二名。
1983年 第37屆 高雄明德 高雄市明德國小少棒隊 遠東區代表權由日本奪走。
1984年 第38屆 屏東復興 屏東縣復興國小少棒隊 遠東區代表權由南韓奪走。
1985年 第39屆 台中太平 台中市太平國小少棒隊 遠東區代表權由南韓奪走。
1986年 第40屆 台南公園 台南市公園國小少棒隊 第十一次奪冠。
1987年 第41屆 北縣榮工 台北縣板橋國小少棒隊 第十二次奪冠,二連霸。
1988年 第42屆 台中太平 台中市太平國小少棒隊 第十三次奪冠,三連霸。(第四度榮獲「三冠王」)
1989年 第43屆 高雄港都 高雄市中正國小少棒隊 在冠軍戰落敗,痛失冠軍盟主寶座,僅獲得第二名。
1990年 第44屆 台南善化 台南縣善化國小少棒隊 第十四次奪冠。(第五度榮獲「三冠王」)
1991年 第45屆 台中大仁 台中市大仁國小少棒隊 第十五次奪冠,二連霸。(第六度榮獲「三冠王」)
1992年 第46屆 台中力行 台中市力行國小少棒隊 在遠東區少棒賽輸給菲律賓,屈居亞軍。
1993年 第47屆 台中太平 台中市太平國小少棒隊 雖獲遠東區冠軍,但被取消參賽資格。
1994年 第48屆 台南立人 台南市立人國小少棒隊 在預賽時遭到淘汰,無緣爭奪冠軍。
1995年 第49屆 台南善化 台南縣善化國小少棒隊 再次奪冠,獲得第十六個世界冠軍。
1996年 第50屆 高雄復興 高雄市復興國小少棒隊 中華少棒的第十七個世界冠軍,為退出前最後一次。
1997年 第51屆 未參賽 台灣宣布退出世界少棒聯盟
1998年 第52屆 未參賽  
1999年 第53屆 未參賽  
2000年 第54屆 未參賽  
2001年 第55屆 未參賽 賽制變更,遠東區改名亞太區,美國本土與外國球隊各八隊。
2002年 第56屆 未參賽  
2003年 第57屆 北市東園 台北市東園國小少棒隊 重返世界少棒聯盟,但角逐亞太區代表權失利,代表權由日本奪走。
2004年 第58屆 高雄壽天 高雄縣壽天國小少棒隊 成功重返威廉波特,但未奪冠。
2005年 第59屆 台中力行 台中市力行國小少棒隊 再度角逐亞太區代表權失利,代表權由日本奪走。
2006年 第60屆 台東豐年 台東縣豐年國小少棒隊 再度角逐亞太區代表權失利,代表權由日本奪走。
2007年 第61屆 台中力行 台中市力行國小少棒隊 睽違兩年,再次前往威廉波特競逐世界冠軍,但未奪冠。
2008年 第62屆 北市東園 台北市東園國小少棒隊 角逐亞太區代表權失利,代表權由關島奪走。
2009年 第63屆 桃園龜山 桃園縣龜山國小少棒隊 獲得第二名,創最近十三屆以來最佳成績。
2010年 第64屆 高市復興 高雄市復興國小少棒隊 獲得季軍
2011年 第65屆 高市金潭 高雄市金潭國小少棒隊 首度敗給加拿大,無緣進入四強賽
2012年 第66屆 桃園龜山 桃園縣龜山國小少棒隊
2013年 第67屆 桃園中平 桃園縣中平國小少棒隊
2014年 第68屆 台中力行 台中市力行國小少棒隊 角逐亞太區代表權失利,代表權由南韓奪走。
2015年 第69屆 台北東園 台北市東園國小少棒隊 首度被提前結束比賽,敗部遭到淘汰

歷屆參賽代表隊

2000年以前

  • 備註一:從1957年起舉辦各分區代表資格賽開始計算,1956年以前尚未分區,故從略。
  • 備註二:「綠色粗體字」為該年度冠軍球隊。
  • 備註三:1963年未舉行「遠東區少棒賽」;1975年拒絕所有外國球隊參賽。
  • 備註四:1992年由菲律賓隊獲得冠軍,但由於事後被查出有球員超齡,因而被取消冠軍資格。
  • 備註五:1993年中華隊雖獲得「遠東區少棒賽」冠軍,但被查出組隊方式不符合世界少棒聯盟規章,直接被取消參賽資格,由塞班島遞補。
年份 遠 東 區 拉丁美洲 歐洲區 加拿大區 美國東區 美國西區 美國南區 美國中區
1957 墨西哥 康乃迪克州 加州 密西根州
1958 夏威夷 墨西哥 魁北克省 康乃迪克州 奧勒岡州 阿拉巴馬州 伊利諾州
1959 夏威夷 波多黎各 魁北克省 紐約州 加州 阿拉巴馬州 密西根州
1960 夏威夷 墨西哥 德國 安大略省 賓州 加州 德州 俄亥俄州
1961 夏威夷 墨西哥 德國 魁北克省 賓州 加州 德州 印第安那州
1962 日本 墨西哥 法國 安大略省 紐澤西州 加州 德州 伊利諾州
1963 墨西哥 土耳其 魁北克省 康乃迪克州 加州 德州 明尼蘇達州
1964 日本 墨西哥 德國 魁北克省 紐約州 加州 阿拉巴馬州 奧克拉荷馬州
1965 日本 委內瑞拉 西班牙 安大略省 康乃迪克州 亞利桑那州 德州 印第安那州
1966 日本 墨西哥 德國 安大略省 紐澤西州 加州 德州 伊利諾州
1967 日本 墨西哥 西班牙 英屬哥倫比亞省 賓州 加州 佛羅里達州 伊利諾州
1968 日本 尼加拉瓜 德國 魁北克省 馬里蘭州 加州 維吉尼亞州 印第安那州
1969 中華 波多黎各 德國 魁北克省 賓州 加州 佛羅里達州 俄亥俄州
1970 中華 尼加拉瓜 德國 魁北克省 紐澤西州 加州 田納西州 印第安那州
1971 中華 波多黎各 西班牙 安大略省 緬因州 夏威夷州 肯塔基州 印第安那州
1972 中華 波多黎各 西班牙 安大略省 紐約州 夏威夷州 維吉尼亞州 印第安那州
1973 中華 墨西哥 德國 英屬哥倫比亞省 紐約州 亞利桑那州 佛羅里達州 密西根州
1974 中華 委內瑞拉 希臘 英屬哥倫比亞省 康乃迪克州 加州 田納西州 俄亥俄州
1975 紐澤西州 加州 佛羅里達州 愛荷華州
1976 日本 波多黎各 德國 英屬哥倫比亞省 康乃迪克州 加州 維吉尼亞州 愛荷華州
1977 中華 委內瑞拉 西班牙 亞伯達省 紐約州 加州 密西西比州 俄亥俄州
1978 中華 多明尼加 西班牙 英屬哥倫比亞省 紐約州 加州 肯塔基州 伊利諾州
1979 中華 波多黎各 義大利 魁北克省 紐澤西州 加州 阿肯色州 密西根州
1980 中華 荷屬安地列斯 西班牙 英屬哥倫比亞省 羅德島州 華盛頓州 佛羅里達州 愛荷華州
1981 中華 墨西哥 比利時 英屬哥倫比亞省 康乃迪克州 加州 佛羅里達州 伊利諾州
1982 中華 委內瑞拉 西班牙 魁北克省 馬里蘭州 華盛頓州 佛羅里達州 密西根州
1983 日本 多明尼加 沙烏地阿拉伯 魁北克省 康乃迪克州 加州 喬治亞州 伊利諾州
1984 南韓 巴拿馬 比利時 英屬哥倫比亞省 康乃迪克州 加州 佛羅里達州 印第安那州
1985 南韓 委內瑞拉 沙烏地阿拉伯 安大略省 紐約州 新墨西哥州 田納西州 明尼蘇達州
1986 中華 委內瑞拉 西班牙 魁北克省 馬里蘭州 亞利桑那州 佛羅里達州 伊利諾州
1987 中華 多明尼加 沙烏地阿拉伯 新斯科細亞省 新罕布夏州 加州 田納西州 印第安那州
1988 中華 巴拿馬 沙烏地阿拉伯 新斯科細亞省 麻薩諸塞州 夏威夷州 德州 奧克拉荷馬州
1989 中華 委內瑞拉 沙烏地阿拉伯 安大略省 康乃迪克州 加州 佛羅里達州 愛荷華州
1990 中華 墨西哥 德國 英屬哥倫比亞省 賓州 加州 阿拉巴馬州 密西根州
1991 中華 多明尼加 沙烏地阿拉伯 新斯科細亞省 紐約州 加州 佛羅里達州 俄亥俄州
1992 菲律賓 多明尼加 德國 魁北克省 紐澤西州 加州 路易斯安那州 伊利諾州
1993 塞班島 巴拿馬 德國 英屬哥倫比亞省 新罕布夏州 加州 維吉尼亞州 俄亥俄州
1994 中華 委內瑞拉 沙烏地阿拉伯 新斯科細亞省 麻薩諸塞州 加州 維吉尼亞州 明尼蘇達州
1995 中華 多明尼加 沙烏地阿拉伯 安大略省 紐澤西州 加州 德州 明尼蘇達州
1996 中華 多明尼加 沙烏地阿拉伯 英屬哥倫比亞省 羅德島州 加州 佛羅里達州 愛荷華州
1997 日本 墨西哥 沙烏地阿拉伯 英屬哥倫比亞省 賓州 加州 佛羅里達州 印第安那州
1998 日本 墨西哥 沙烏地阿拉伯 英屬哥倫比亞省 紐澤西州 加州 北卡羅萊納州 密西根州
1999 日本 波多黎各 德國 英屬哥倫比亞省 紐澤西州 愛達荷州 阿拉巴馬州 印第安那州
2000 日本 委內瑞拉 沙烏地阿拉伯 安大略省 新罕布夏州 華盛頓州 德州 愛荷華州
總計 獲得23次冠軍 獲得5次冠軍 從未獲得冠軍 從未獲得冠軍 獲得7次冠軍 獲得6次冠軍 獲得2次冠軍 獲得1次冠軍

2001年以後

  • 備註一:從2007年起,亞洲區與太平洋區合併為「亞太區」,日本則獨立設為一區。
  • 備註二:「綠色粗體字」為該年度冠軍球隊。
  • 備註三:2001年2007年間的「歐洲、非洲及中東區」與「泛大西洋區」,原則上所涵蓋之地理範圍完全相同,但「歐洲、非洲及中東區」限由當地本土球隊參賽,「泛大西洋區」則由居住於當地的美國僑民參賽。
  • 備註四:自2008年起,原本之「歐洲、非洲及中東區」與「泛大西洋區」重新劃分為「歐洲」與「非洲、中東區」,改為單純以地理範圍劃分,不限定參賽球員是否具有美國僑民資格。
  • 備註五:2011年中東非洲區冠軍為烏干達,但美國單位因球員虛報年齡為由拒發簽證,由當區亞軍沙烏地阿拉伯遞補。
  • 備註六:自2013年起,澳洲獨立設為一區,原本之「歐洲」與「非洲、中東區」重新劃分為「歐洲、非洲區」、中東區則劃分為亞太區。
年份 亞洲區 太平洋區 歐洲非洲中東 泛大西洋 加拿大區 墨西哥區 加勒比海 拉丁美洲
2001 日本 關島 俄羅斯 沙烏地阿拉伯 亞伯達省 塔毛利帕斯州 庫拉索 巴拿馬
2002 日本 關島 俄羅斯 沙烏地阿拉伯 薩克其萬省 新萊昂州 庫拉索 委內瑞拉
2003 日本 關島 俄羅斯 沙烏地阿拉伯 新斯科細亞省 墨西哥聯邦區 庫拉索 委內瑞拉
2004 中華 塞班島 波蘭 沙烏地阿拉伯 安大略省 新萊昂州 庫拉索 巴拿馬
2005 日本 關島 俄羅斯 沙烏地阿拉伯 英屬哥倫比亞省 下加利福尼亞州 庫拉索 委內瑞拉
2006 日本 塞班島 俄羅斯 沙烏地阿拉伯 英屬哥倫比亞省 塔毛利帕斯州 庫拉索 委內瑞拉
總計 獲得2次冠軍 從未獲得冠軍 從未獲得冠軍 從未獲得冠軍 從未獲得冠軍 從未獲得冠軍 獲得1次冠軍 從未獲得冠軍
年份 亞太區 日本區 歐洲區 非洲中東 加拿大區 墨西哥區 加勒比海 拉丁美洲
2007 中華 東京都 荷蘭 沙烏地阿拉伯 英屬哥倫比亞省 下加利福尼亞州 庫拉索 委內瑞拉
2008 關島 三重縣 義大利 沙烏地阿拉伯 英屬哥倫比亞省 塔毛利帕斯州 庫拉索 委內瑞拉
2009 中華 千葉縣 德國 沙烏地阿拉伯 英屬哥倫比亞省 塔毛利帕斯州 庫拉索 委內瑞拉
2010 中華 東京都 德國 沙烏地阿拉伯 英屬哥倫比亞省 塔毛利帕斯州 波多黎各 巴拿馬
2011 中華 靜岡縣 荷蘭 沙烏地阿拉伯 英屬哥倫比亞省 下加利福尼亞州 阿魯巴 委內瑞拉
2012 中華 東京都 德國 烏干達 英屬哥倫比亞省 塔毛利帕斯州 庫拉索 巴拿馬
總計 從未獲得冠軍 獲得2次冠軍 從未獲得冠軍 從未獲得冠軍 從未獲得冠軍 從未獲得冠軍 從未獲得冠軍 從未獲得冠軍
年份 亞太區 日本區 歐洲非洲區 澳洲區 加拿大區 墨西哥區 加勒比海 拉丁美洲
2013 中華 東京都 捷克 伯斯 安大略省 下加利福尼亞州 波多黎各 巴拿馬
2014 韓國 東京都 捷克 伯斯 英屬哥倫比亞省 新萊昂州 波多黎各 委內瑞拉
2015 中華 東京都 烏干達 雪梨 英屬哥倫比亞省 下加利福尼亞州 多明尼加 委內瑞拉
總計 獲得1次冠軍 獲得2次冠軍 從未獲得冠軍 從未獲得冠軍 從未獲得冠軍 從未獲得冠軍 從未獲得冠軍 從未獲得冠軍
年份 新英格蘭 中大西洋 五大湖區 中西部 東南部 西南部 西北部 西部
2001 羅德島州 賓州 印地安那州 愛荷華州 佛羅里達州 路易斯安那州 華盛頓州 南加州
2002 麻薩諸塞州 紐約州 肯塔基州 密蘇里州 北卡羅來納州 西德州 夏威夷州 南加州
2003 麻薩諸塞州 德拉瓦州 俄亥俄州 愛荷華州 佛羅里達州 西德州 華盛頓州 亞利桑那州
2004 羅德島州 馬里蘭州 肯塔基州 愛荷華州 北卡羅來納州 西德州 華盛頓州 南加州
2005 緬因州 賓州 肯塔基州 愛荷華州 佛羅里達州 路易斯安那州 夏威夷州 南加州
2006 新罕布夏州 紐約州 伊利諾州 密蘇里州 喬治亞州 路易斯安那州 奧勒岡州 亞利桑那州
2007 麻薩諸塞州 馬里蘭州 俄亥俄州 明尼蘇達州 喬治亞州 東德州 奧勒岡州 亞利桑那州
2008 康乃迪克州 馬里蘭州 印地安那州 南達科他州 佛羅里達州 路易斯安那州 華盛頓州 夏威夷州
2009 麻薩諸塞州 紐約州 肯塔基州 愛荷華州 喬治亞州 西德州 華盛頓州 南加州
2010 康乃狄克州 紐澤西州 俄亥俄州 明尼蘇達州 喬治亞州 德州 華盛頓州 夏威夷州
2011 羅德島州 賓州 肯塔基州 南達科他州 喬治亞州 路易斯安那州 蒙大拿州 加州
2012 康乃狄克州 紐澤西州 印地安那州 內布拉斯加州 田納西州 德州 奧勒岡州 加州
2013 康乃狄克州 德拉瓦州 密西根州 愛荷華州 田納西州 德州 華盛頓州 加州
2014 羅德島州 賓州 伊利諾州 南達科他州 田納西州 德州 華盛頓州 內華達州
2015 羅德島州 賓州 肯塔基州 密蘇里州 南卡羅來納州 德州 奧勒岡州 加州
總計 從未獲得冠軍 從未獲得冠軍 獲得1次冠軍 從未獲得冠軍 獲得2次冠軍 從未獲得冠軍 獲得1次冠軍 獲得3次冠軍

相關頁面

參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