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粉絲專頁

棒球專欄/開港講棒球/011-熱帶南國棒球風—台灣南部的棒球

分享此網頁到Facebook
分享此網頁到Plurk
分享此網頁到百度搜藏
分享此網頁到Twitter
分享此網頁到Del.icio.us
最近作者:台灣阿成 2008年8月12日 (星期二)15:43 ;歷來作者:Yoshi
台灣棒球維基館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熱帶南國棒球風—台灣南部的棒球



關於本文

  • 專欄作者:謝仕淵(talk)
  • 發文時間:2006/08/31
  • 本站責任編輯:台灣阿成Yoshi
  • 版權標示:All Rights Reserved,作者保留本文所有權利,僅授權本館發佈,網友請勿任意轉貼
  • 備註:專欄作者之外的本站參與者,除提供排版協助之外,不應更動原文用語,以示尊重原始作者。協助者請於「本站責任編輯」欄留下ID。

Alt text
專欄作者簡介
  • 棒球史文字工作者
  • 現任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兼任講師,專攻體育史、棒球史之研究
  • 謝佳芬合著之《臺灣棒球一百年》曾獲得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推薦書及2004年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人文類出版入圍
  • 2005年起開始參與中華棒協台灣棒球百年史》之編撰工作,該書於2006年7月問世。


  嘉義以南的台灣南部(包括嘉義、台南、高雄縣市與屏東縣等七縣市),在政治上向來有著明顯的認同取向,而文化上也有著下港「俗又有力」的說法,語言上也以福佬話為主,就連運動,也由於戰後群族分佈的關係,北部外省族群打籃球與南部本省族群打棒球的現象,也成了約略可辯的南北部運動特色。政治與語言、文化、運動如何構成「南部文化」,尚待解釋。但南部運動特徵的形成,其實則在近百年前就已確定。

  棒球運動傳入台灣是在1895年日本人統治台灣後,早期棒球發展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日本人較多的台北一帶,此時,台灣南部則被稱為「野球界的黑暗時代」。直到大正2年後,「南部野球大會」的舉行,南部棒球風氣才逐漸興起,並在大正6年轉趨熱絡。

  然而,日本時代台灣棒球的共通現象,便是棒球員幾乎都是日本人,而且不管是南部或北部,棒球隊的組成可以說多半與官方機構有關,例如法院隊、台北廳隊、台南廳隊、高雄州廳隊、專賣隊等。既然如此,南部棒球究竟有何特殊性,而棒球與南部的台灣人究竟有何關係?

  事實上,南部棒球與北部有一項顯著差異,而此特色的形成,竟與日本統治台灣的產業經濟政策有關。在經濟上,日本將台灣生產的農產品視作本國經濟的輔助,其中糖與米為輸日農產品的大宗。稻米多半由許多小農家庭負責生產,糖的生產則在偌大的糖場中,糖場是生產的空間,但糖場員工多半住在糖場範圍內,因此糖場也是生活空間。

  在此生活空間中,宿舍是和式建築、學校是日本人讀的小學校,日本人喜歡打的棒球與棒球場,也因此佔據了糖場中的一角,時至今日,屏東糖場依舊保有棒球場。由於,南部濕熱的氣候、豐沛的雨量相當適合種植甘蔗,因此糖業的發展與糖場的設立,以分佈在台灣南部居多。台灣第一個以機械動力製糖的現代化糖場—台灣製糖的橋仔頭糖場,便位在今天高雄縣橋頭鄉。

  觀察大正年間「南部野球大會」參賽的球隊,其中與糖場有關的隊伍包括阿猴糖場(屏東)橋仔頭糖場後壁林糖場台灣製糖打狗本社東洋製糖會社三崁店糖場車路墘糖場旗尾糖場鹽水港製糖會社新興製糖會社等隊伍,台灣製糖會社甚至辦過會社內各糖場的棒球比賽。由此可見南部糖場與糖場棒球隊之多。日本時代南部棒球甚至以台南為界,以北為鹽水港製糖會社的天下,以南則為台灣製糖會社的地盤。

  一般而言,糖場棒球隊以日本人居多,但因糖場勞工與種植甘蔗的蔗農以台灣人為主,台灣人因此成為球場邊的主要觀眾,南部台灣人與棒球的廣泛接觸,據信便是來自以觀眾身份的參與。而到戰後,日本人離開了,糖場棒球場的主人,便由原先的觀眾取代。他們由觀眾而為球員,為台灣南部奠定了深厚的棒球基礎。

  糖場棒球培育了糖場生活圈附近的棒球迷,而在1931年(昭和6年)的「高砂野球聯盟」則看到台灣人如何熱愛棒球。由於棒球球具昂貴,如果沒有學校、大公司或者公家機關背後撐腰,打棒球是項奢侈的運動。然而,一般台灣人在公學校畢業後,能夠順利進入大公司與公家機關任職的機會遠遜於日本人,這是殖民地職業與就業結構,對台灣人不公平的安排,許多年輕的台灣人棒球好手,在缺乏奧援下,因此結束運動生命。

  1931年(昭和6年),由台灣人組成的「高砂野球聯盟」成立了,並在當年度舉行了兩次比賽,與賽隊伍一度高達八支球隊。高砂野球聯盟的成立動機至今不明,但從聯盟中「一公俱樂部」(隊員以高雄第一公學校畢業生為主)隊員,包括1929年高雄第一公學校得到全台灣冠軍中的大功臣,但卻在畢業後並未進入日本會社與官廳上班的許炎,以及蕭長滾先生指出「沒有球可打,台灣人就自己組隊比賽」的說法,高砂野球聯盟的成立可說是愛打棒球的台灣人,為了延續棒球生命的表現。高砂野球聯盟的成立,一定程度可看出南部台灣人對棒球的喜好。

  當然,棒球的熱情有時也需要一點激烈的火花引燃,1929年高雄第一公學校(現在的旗津國小)奪得全島少棒冠軍,1931年嘉義農林學校得到甲子園高校棒球賽亞軍,則激發了台灣南部的棒球熱潮,對於南部棒球風氣的普及造成深遠的影響,同時也指向了凝聚台灣人的抗爭與認同。被喻為「台灣的貝比魯斯」,現年已經八十幾歲的洪太山,自稱接觸棒球是因為父親看到嘉農的成就,進而對洪太山打棒球抱持著樂觀鼓勵的態度。

  到了戰後,台灣南部成為棒球重鎮的地位已然確定,不僅省運棒球賽,多半由台南、高雄等縣市取得佳績,北部棒球在六個銀行所共同營造的六行庫棒球熱時期,許多球員如名投方水泉與強打葉清德,都是來自南部的球員。而在早期的國家代表隊中,洪太山與陳潤波黃仁惠等都是出身南部的球員。少棒熱時期的七虎巨人立德,也多為南部七縣市的棒球小將。在這片土地上,甚至也孕育出了郭泰源呂明賜黃平洋李居明陳金鋒等縱橫台灣、日本、美國棒球界的焦點明星。直到今天,一群剃著平頭的小球員,在炙熱的豔陽下、承受著三十度以上的高溫,在諾大的球場中努力練球,仍是南台灣棒球場上,最常見的場景。

  糖場棒球的發展根植於熱帶風土的產業特色,而高砂野球聯盟的成立則是社會經濟結構限制下,台灣人喜歡繼而投入棒球的表現,這祇是近百年來,這片熱帶南國的土地上發生的幾個棒球故事,但南部人對棒球的熱情以及南部為何能夠培養無數棒球選手的原因都寫在其中。這部以台灣南部為主體寫成的故事,更代表著一部以台灣為主體意識的棒球史之構成。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