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粉絲專頁
查看Under hand的源代碼
←
Under hand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該頁面已被保護以防止編輯或其他操作。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導覽條1|術語}} [[Image:DSC08346.jpg|thumb|290px|{{Image:DSC08346.jpg}}]] ==簡介== '''低肩投球'''是四種常見的[[投手]][[投球]]方式之一,又稱之為『下勾式投球』或『潛水艇式投球』,因投球的[[出手點]]明顯低於肩部而得名。此種投球方式需要較多的下盤力量配合,適合身材不夠粗壯,但腰部與腿部力量較強的投手。這種投球方式是最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對於肩部、肘部、腰部負擔極大,因此也必須比其他投手更注重運動傷害的防護。不過也因為這樣,低肩投球的球路有別於其他投球方式,球進入[[好球帶]]前會有上飄的效果,所以也是最讓[[擊球員]]難以適應的。通常是比較注重[[控球]]跟[[尾勁]],而不在於[[球速]]。 在棒球發展的草創期,甫自低手拋球規則解放的投手,尚以'''低肩投球'''為投球的主流姿勢,但是隨著棒球規則的屢次修改,投手允許的投球出手點也逐漸向上放寬,上肩投法等更具威力的姿勢遂開始壓縮到'''低肩投法'''的生存空間。但低肩投法受到最嚴重的打擊,乃是因為[[1920年]]發生了低肩名投Carl Mays對打者[[Ray Chapman]]投出頭部[[觸身球]],並導致Chapman身亡的意外,此事件也使得使用低肩投法的投手,在美國急遽減少。但是低肩投法卻在不久後漂洋過海傳入了日本,隨著[[日本職棒]]的成立發展而在亞洲開枝散葉,而在日韓兩國棒球圈仍佔有一席之地,甚至出現各種不同的投球姿勢流派。 目前已知屬於'''低肩投球'''的[[投手]],幾乎都以[[右投]]為主。在棒球界,使用低肩投法的[[投手]]已經算是稀有動物了,左投低肩的[[投手]]更屬罕見。在[[美國職棒]]中,低肩投手通常是擔任後援居多,而且也不乏[[左投]]低肩投手,如果以近20年的[[大聯盟]]官方紀錄,就至少出現過四個低肩左投的[[投手]]。但是在亞洲區的部份,若選手本身天賦與後天訓練均備,甚至可以擔任[[先發投手]],並成為球隊的[[王牌投手]],這也成為兩地棒球文化間有趣的差異之一。 ==代表性投手== ===右投=== :*{{中華}}:[[陽介仁]]、[[陳憲章]]、[[蔡明宏(1966)|蔡明宏]]、[[廖于誠]]、[[吳俊億]]、[[陳子生]]、[[許文錚]]。 :*{{日本}}:[[秋山登]]、[[皆川睦雄]]、[[山田久志]]、[[金城基泰]]、[[渡辺俊介]]'''、'''[[牧田和久]]'''、'''[[加藤正志]]'''。 :*{{南韓}}:、[[韓禧敏]]、'''[[鄭大炫]]'''、[[朴鐘勳]]。 :*{{美國}}:[[Dan Quisenberry]]、[[Chad Bradford]]、[[Mike Myers]]、[[Brian Shouse]]、'''[[Brad Ziegler]]'''、Kent Tekulve。 ==相關頁面== :*[[放球點]] :*[[低肩側投]](與低肩投球啟動姿勢相近,容易造成混淆) {{投手投球方式}} {{頁面品質1|完整度-中}} [[Category:術語]] [[Bref:Pitches]] [[en:Submarine (baseball)]] [[fr:Balle sous-marine]] [[ko:언더핸드]] [[ja:アンダースロー]] [[zh:低肩投法]]
此頁面包含以下模板:
檔案:DSC08346.jpg
(
編輯
)
模板:CC
(
檢視原始碼
)(保護)
模板:中華
(
檢視原始碼
)(保護)
模板:南韓
(
檢視原始碼
)(保護)
模板:完整度-中
(
檢視原始碼
)(保護)
模板:導覽條1
(
檢視原始碼
)(保護)
模板:投手投球方式
(
編輯
)
模板:日本
(
檢視原始碼
)(保護)
模板:美國
(
檢視原始碼
)(保護)
模板:頁面品質1
(
檢視原始碼
)(保護)
返回到
Under hand
。
導航
個人工具箱
建立新帳號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索
導航
首頁
最近更改
編輯討論
輔助說明
語法練習
建新頁面
聯絡我們
姊妹站
台灣籃球維基館
淡水維基館
棒球姊妹館
棒球歷史新聞館
棒球數位文物館
工具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