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粉絲專頁
查看棒球專欄/開港講棒球/006-棒球文化質變了的源代碼
←
棒球專欄/開港講棒球/006-棒球文化質變了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該頁面已被保護以防止編輯或其他操作。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開港講棒球專欄模板|棒球文化質變了|2006/08/24|[[user:台灣阿成|台灣阿成]]| *註:原文刊載於 2005/08/02 中國時報 自從檢調單位大動作的約談、羈押[[蔡生豐]]、[[陳昭穎]]後,職棒打假球的風波再起。各方言論眾說紛紜,有的檢討球員素質,有的批評政府無能,部分不了解棒球的電視媒體,過度渲染的報導,更充分扮演攪局者的角色,讓檢調單位的偵辦亂了分寸,讓靜觀檢調查辦的老百姓們,活在訊息紛雜的錯亂中,讓球員、教練們風聲鶴唳,終日惶惶不安。 台灣的職棒環境容易出問題,論者所提市場規模限制了球員薪資,導致球員鋌而走險外,球員養成過程的人格道德教育、聯盟球團的管理與防弊、檢調單位的偵辦效能不彰等均是言之成理的因素。 除此之外,我們往往忽略了歷史背景與文化層面的因素。 一九七零年代以前,[[棒球]]運動的發展根始於庶民生活中,缺乏政府的支持,參與者、觀者卻也自得其樂,棒球成為庶民生活的重要活動,因此怡情小賭之事往往在所難免,勝負之間有時僅以輸贏飲料為約定。而棒球圈的生態,也因棒球運動往往由特定區域或者特定人士開始,因此棒球員間的網絡往往根基於人際的網絡,久而久之,因而形成人情味濃重的棒球文化,因此,五、六十年前的棒球賽中,常有礙於人情違規出賽之事,有時會有球員被取消資格,也與球員礙於請託因此重複報名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在那個時代,棒球除了是運動也是人格教育的具體實踐,當時棒球非關國家民族大義,卻是人生行為準則的投射,球場上的道德也是行走社會奉行的準則。 總之,人情因素甚至小賭怡情與台灣的棒球文化本就緊密結合,而棒球更是人格道德教育的實踐,兩者之間更有道巧妙共生的界限,一切的取巧都以不能作假為原則,這些都由社會文化的生活特質形塑而成,並且根植於日常生活中。 一九七零年後,[[少棒]]熱興起,[[三級棒球]]世界冠軍的榮耀,賦予棒球「國球」的地位,險峻的政治外交處境、自卑的民心需要冠軍錦旗來超渡,然而,棒球沉淪的危機也自此開始。在那個打球以出國比賽,奪得世界冠軍為目的的時代裡,輸贏成了無比重要的事,賭徒的黑手也隨之深入棒球運動,賭金愈賭愈大,賭徒進而將黑手伸入場中,企圖操控球賽,因此而有便衣刑警駐守球場之事。 對於球員而言,那也是一個球打得好,其他都可以不重要的時代,球員的養成過程中,可以放棄很多事,包括第二專長的培養、人格道德教育,而評量他們的唯一標準,則是懸掛於胸前金牌數量。然而,金牌選手之路,未必是坦途,許多人放下球具離開球場後,另覓新生命,有的順利轉型,棒球生涯成了人生奮鬥的基礎,有的則在外誤交朋友,自此沉淪。甚至,打球之人的單純遇上與賭球之人的邪心,勾結之事因此產生。 過了二十年後,台灣終於有了職棒,但終究不是一份安穩的職業,球員運動生命有限,轉業又無其他專長。賭徒的居心叵測,利用棒球員的人情網絡,甫下場的球員,在朋友熱情邀約下,往往下一刻便置身酒國當中。這也是十幾年前,筆者曾經身為聯盟工讀生的經驗所親眼目睹。此後威脅利誘終至不可自拔。 人情網絡與人情味甚至小賭怡情,都是筆者在多年採訪棒球老前輩的過程中,所深刻感受到的台灣棒球特質,這原本是無傷大雅之事,卻在一九七零年代後逐漸變質,棒球運動與人格道德教育的關係漸遠,單純的球員被利用為犯罪工具,無法割捨的人情關係奠基於棒球運動的歷史文化特質,在今日卻成為不法勾當的網絡。 人情雖說割不斷,但涉賭、打假球,終究有違職業運動的道德價值,筆者認同所有利用防弊制度所建立的管理措施,甚至提升球員的薪資,但更相信[[林華韋]]教練對於球員教育的關注,林教練苦口婆心的勸戒每一個即將畢業的球員潔身自愛。球員人格道德教育的加強,棒球員退場機制與轉職訓練,絕對是金牌是否持續發亮的關鍵。 台灣的棒球文化已經變質了幾十年,每個榮耀時刻的背後,筆者始終擔心棒球與棒球員的下一歨。幾十年前,沒有國際賽金牌的追求,棒球是生活文化與道德教育的體現,這種精神或許才是職棒又爆簽賭之際,需要重新找回。 }}
此頁面包含以下模板:
模板:開港講棒球專欄模板
(
編輯
)
模板:開港講棒球目錄-左
(
編輯
)
返回到
棒球專欄/開港講棒球/006-棒球文化質變了
。
導航
個人工具箱
建立新帳號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索
導航
首頁
最近更改
編輯討論
輔助說明
語法練習
建新頁面
聯絡我們
姊妹站
台灣籃球維基館
淡水維基館
棒球姊妹館
棒球歷史新聞館
棒球數位文物館
工具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