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粉絲專頁

使用者:台灣阿成/我的維基筆記/維基新聞動態: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分享此網頁到Facebook
分享此網頁到Plurk
分享此網頁到百度搜藏
分享此網頁到Twitter
分享此網頁到Del.icio.us
最近作者:台灣阿成 2006年3月31日 (星期五)16:59
台灣棒球維基館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由1名用戶作出的15個中途修訂版本未被顯示)
第1行: 第1行:
以下資料來自各大新聞網站,報導Wiki社群、維基百科近況:
+
以下資料來自各大新聞媒體、網站,報導Wiki社群、維基百科近況。本頁收錄的資料對Wiki毀譽參半,正反意見皆有,旨在對維基社群、維基百科或維基技術持續觀察與追蹤,以作為研究的參考依據。
===洛杉磯時報關閉wiki社論===
+
==洛杉磯時報關閉wiki社論 (2005/06/21)==
 
CNET新聞專區:Elinor Mills  2005/06/21           
 
CNET新聞專區:Elinor Mills  2005/06/21           
 
http://taiwan.cnet.com/news/ce/0,2000062982,20099844,00.htm
 
http://taiwan.cnet.com/news/ce/0,2000062982,20099844,00.htm
第22行: 第22行:
 
在找到把破壞程度降到最低的方法之前,該網站將不會再開放,網站啟示指出。(鍾翠玲)
 
在找到把破壞程度降到最低的方法之前,該網站將不會再開放,網站啟示指出。(鍾翠玲)
  
===Esquire報導Wiki百科 邀網友改稿===
+
==Esquire報導Wiki百科 邀網友改稿 (2005/09/30)==
 
CNET新聞專區:Daniel Terdiman  2005/09/30             
 
CNET新聞專區:Daniel Terdiman  2005/09/30             
 
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101704,00.htm
 
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101704,00.htm
第56行: 第56行:
 
Martin說:「我認為,社群這次更清楚目標何在,所以我們結合更多的資源,共同監看文章是否改得不妥當。」(唐慧文)  
 
Martin說:「我認為,社群這次更清楚目標何在,所以我們結合更多的資源,共同監看文章是否改得不妥當。」(唐慧文)  
  
===網路工具讓Wiki百科面目一新===
+
==網路工具讓Wiki百科面目一新 (2005/11/30)==
 
CNET新聞專區:Alorie Gilbert  2005/11/30         
 
CNET新聞專區:Alorie Gilbert  2005/11/30         
 
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102828,00.htm
 
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102828,00.htm
第77行: 第77行:
 
Hanek用一種稱為AJAX的程式設計語言編寫Gollum,這種語言協助程式設計師為網路應用程式打造功能先進的介面。另一個採用AJAX技術的維基百科相關程式是Placeopedia,把維吉百科上的文章與Google Maps整合。(唐慧文)
 
Hanek用一種稱為AJAX的程式設計語言編寫Gollum,這種語言協助程式設計師為網路應用程式打造功能先進的介面。另一個採用AJAX技術的維基百科相關程式是Placeopedia,把維吉百科上的文章與Google Maps整合。(唐慧文)
  
===Wikipedia的成長挫折===
+
==Wikipedia的成長挫折 (2005/12/06)==
 
CNET新聞專區:Daniel Terdiman  2005/12/06
 
CNET新聞專區:Daniel Terdiman  2005/12/06
 
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102987,00.htm
 
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102987,00.htm
第97行: 第97行:
 
Wikipedia文章首次刊出時,會在特別的網頁上顯示,讓熟悉該特定領域的新網頁的監督者監看、挑錯。  
 
Wikipedia文章首次刊出時,會在特別的網頁上顯示,讓熟悉該特定領域的新網頁的監督者監看、挑錯。  
  
Wales指出,提及Seigenthaler的那篇文章不但躲過監看員的注意,而且長時間無人訂正,因為該篇文章未與Wikipedia的其他文章連結,瀏覽人數少,以致未受到密切檢視。
+
Wales指出,提及Seigenthaler的那篇文章不但躲過監看員的注意,而且長時間無人訂正,因為該篇文章未與Wikipedia的其???文章連結,瀏覽人數少,以致未受到密切檢視。
  
另一異常之處是,該詞條由匿名使用者上傳,但大多數新文章都由註冊會員發表,這些人比較可能為自己撰寫的文章???責任。
+
另一異常之處是,該詞條由匿名使用者上傳,但大多數新文章都由註冊會員發表,這些人比較可能為自己撰寫的文章負責任。
  
 
為了避免未來再出狀況,Wales計劃修改規定,禁止匿名使用者張貼新文章,只有註冊會員可發表新文章。他宣布,新的改變自周一(12月5日)起生效,但匿名使用者仍可修改既有的詞條。  
 
為了避免未來再出狀況,Wales計劃修改規定,禁止匿名使用者張貼新文章,只有註冊會員可發表新文章。他宣布,新的改變自周一(12月5日)起生效,但匿名使用者仍可修改既有的詞條。  
第115行: 第115行:
 
Wales說:「但這方面我們沒有訂規則,因為即使訂了也難以落實,可能也不是好主意。」 (唐慧文)
 
Wales說:「但這方面我們沒有訂規則,因為即使訂了也難以落實,可能也不是好主意。」 (唐慧文)
  
===《維基》資料出錯 收緊上載條例===
+
==《維基》資料出錯 收緊上載條例 (2005-12-07)==
 
香港文匯報[2005-12-07]  
 
香港文匯報[2005-12-07]  
  
第124行: 第124行:
 
 《維基》周一宣佈收緊上載資料條例,保障資料準確但這次出錯已影響該網站的公信力。現時若有用戶欲在網站上載新資料或文章,須先行在網站註冊,但用戶則可在未有登記的情況下,隨時更改現有的資料或文章。 ■綜合外電消息  
 
 《維基》周一宣佈收緊上載資料條例,保障資料準確但這次出錯已影響該網站的公信力。現時若有用戶欲在網站上載新資料或文章,須先行在網站註冊,但用戶則可在未有登記的情況下,隨時更改現有的資料或文章。 ■綜合外電消息  
  
===維基百科上亂寫 男子道歉丟飯碗 名報人批評百科可信度===  
+
==維基百科上亂寫 男子道歉丟飯碗 名報人批評百科可信度 (2005/12/12)==  
 
【東森新聞報 記者管淑平/編譯】2005/12/12 (星期一)   
 
【東森新聞報 記者管淑平/編譯】2005/12/12 (星期一)   
  
第147行: 第147行:
 
不過,席根塔勒認為,即使要求註冊,仍然無法改善有心人士刻意造謠誹謗的情況。
 
不過,席根塔勒認為,即使要求註冊,仍然無法改善有心人士刻意造謠誹謗的情況。
  
===堅持開放與匿名撰寫 維基百科面臨可信度危機===
+
==堅持開放與匿名撰寫 維基百科面臨可信度危機 (2005/12/12)==
 
【東森新聞報 記者管淑平/編譯】2005/12/12 (星期一)
 
【東森新聞報 記者管淑平/編譯】2005/12/12 (星期一)
 
   
 
   
第178行: 第178行:
 
不過他也認為,維基百科必須想辦法確保其可信度,就算這代表他們需要大幅加強內容監控,「這次是第一次危機,但是有危機就有成長,如今有足夠多的人使用並做出貢獻,所以應該能夠集眾人之力的解決辦法。」  
 
不過他也認為,維基百科必須想辦法確保其可信度,就算這代表他們需要大幅加強內容監控,「這次是第一次危機,但是有危機就有成長,如今有足夠多的人使用並做出貢獻,所以應該能夠集眾人之力的解決辦法。」  
  
===網路維基百科走紅同時面臨可信度危機===   
+
==網路維基百科走紅同時面臨可信度危機 (2005/12/12)==   
 
【法新社 王思捷】2005/12/12 (星期一)   
 
【法新社 王思捷】2005/12/12 (星期一)   
  
第211行: 第211行:
 
威爾斯當初以五十萬美元創辦「維基百科」,如今則接受各界捐助,並成立非營利的「維基媒體基金會」從事網站運作。
 
威爾斯當初以五十萬美元創辦「維基百科」,如今則接受各界捐助,並成立非營利的「維基媒體基金會」從事網站運作。
  
===自然雜誌:網路維基百科與大英百科並駕齊驅===
+
==自然雜誌:網路維基百科與大英百科並駕齊驅 (2005/12/15)==
 
【法新社 王思捷】2005/12/15 (星期四)
 
【法新社 王思捷】2005/12/15 (星期四)
 
    
 
    
第232行: 第232行:
 
自然雜誌表示,受測者對維基百科主要的批評是,它的文章結構經常不佳、令人迷惑,對於爭議性理論也給予過多讚譽。
 
自然雜誌表示,受測者對維基百科主要的批評是,它的文章結構經常不佳、令人迷惑,對於爭議性理論也給予過多讚譽。
  
===研究:Wiki百科準確度不輸大英百科===
+
==研究:Wiki百科準確度不輸大英百科 2005/12/16==
 
CNET新聞專區:Daniel Terdiman  2005/12/16
 
CNET新聞專區:Daniel Terdiman  2005/12/16
 
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103226,00.htm
 
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103226,00.htm
第261行: 第261行:
 
他說:「我十分欣慰。我認為,對我們來說,這是對最近媒體負面報導的一大制衡,因為Nature把焦點擺在整體的品質,而不是單一的文章。」他也指出,Nature的研究也戮破大英百科內容無可置疑的迷思。(唐慧文)  
 
他說:「我十分欣慰。我認為,對我們來說,這是對最近媒體負面報導的一大制衡,因為Nature把焦點擺在整體的品質,而不是單一的文章。」他也指出,Nature的研究也戮破大英百科內容無可置疑的迷思。(唐慧文)  
  
===維基百科計劃採取措施防止不準確信息===
+
==維基百科計劃採取措施防止不準確信息 (2005/12/20)==
華爾街日報香港中文網、香港時間2005年12月20日13:48更新   
+
*華爾街日報香港中文網、香港時間2005年12月20日13:48更新   
http://chinese.wsj.com/big5/20051220/bus135728.asp  
+
*http://chinese.wsj.com/big5/20051220/bus135728.asp  
  
 
由志願者創立的網上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計劃啟動一系列安全措施中的第一個﹐目的是限制人們隨意張貼不準確的信息。
 
由志願者創立的網上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計劃啟動一系列安全措施中的第一個﹐目的是限制人們隨意張貼不準確的信息。
第278行: 第278行: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週一報道了新安全措施的部分內容。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週一報道了新安全措施的部分內容。
 +
 +
==维基百科创始人 Jimmy Wales 频繁编辑自己的传记 (2005/12/20)==
 +
(找不到原始報導,這裡只能轉載自網站,資料來源:http://witao.com/node/1441 jesse 提交于 周二, 2005-12-20 23:08)
 +
 +
Wired 12月19日报道,维基百科(Wikipedia)创始人 Jimmy Wales 频繁编辑自己在维基百科上的传记文章。日志资料显示,Jimmy Wales 编辑自己的传记文章共18次,他多次试图抹除 Larry Sanger 与他共同创立 Wikipedia 的事实。他还多次删除关于自己曾经经营一家带有黄色内容的网站(网站名字为 Bomis)的事实。
 +
 +
在 Wired News 对 Jimmy Wales 的采访中,Jimmy Wales 称自己只是修改一些事实性的错误,提供更具体的内容而已。
 +
 +
==網絡百科新時代:人人問我 我問人人 (2006/01/09)==
 +
*2006-01-09 01:08:47  本報記者 姚雪
 +
*http://financenews.sina.com/sinacn/304-000-106-109/2006-01-09/010818609.html
 +
 +
  2005年,一些新名詞相繼跳入用慣了搜索引擎的人們的眼簾:“百度知道”、“新浪愛問”,以及早它們好一陣的“維基百科”。無論是出于對編纂在線詞典的新鮮,還是對網絡互助行為的熱衷,抑或是真切地感受到了這種新型搜索的突出優點,這些網站誕生不久,便都紛紛迅速聚攏起數目相當的用戶群。
 +
 +
  維基百科的標志:知識下放
 +
 +
  “好用。”網友小夏這樣簡單而直接地回答她關于“維基百科”的使用感受。今年7月她在翻譯文章時,需要一些關于普羅提洛《九章集》的資料。“圖書館的工具書我查過,大概是因為我要的東西太生僻,或是我對這個領域不夠了解,結果很不滿意。但是在英文的維基百科網站上,我得到了很多有益的資料和鏈接。”
 +
 +
  對于許多網民而言,使用Google、Yahoo這樣大而全的搜索引擎,面對海量的搜索結果,仍然占他們目前搜???行為中的大部分。然而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在需要一些專業化、精准化的答案與解釋時,已經越來越頻繁地使用“維基百科”。
 +
 +
  由吉米‧威爾斯等人創辦的維基百科(www.wikipedia.org)誕生于2001年,現在已經有50種語言版本,超過110萬個條目。該網站的全部條目都由維基百科社群的成員免費編寫,任何條目都可以編輯。這部內容開放的網上百科全書,顯然已經是世界上成長速度最快、更新最快的百科全書。
 +
 +
  在線百科全書並不是件新鮮事,維基的最大特點是敢于把百科全書的編纂權“下放”給普通人──雖然,這些“普通人”中許多是有著高等學歷、樂于在網上分享知識的人們。
 +
 +
  起初,人們最大的疑慮便是:這樣的百科全書能可信嗎?然而,維基百科的思想是“更多的眼睛發現更多的錯誤”。維基技術保証每次修改的歷史記錄都被完整保存,讀者也可看到對一個條目不同的解釋方式並最終自己判斷選擇。在社群的自我監管及網民的反饋機制作用下,維基百科不僅顯示出了它更為專業的、更有價值的搜索結果,更由描述爭論、反饋更新的過程,折射出人們思想的發展脈絡。
 +
 +
  話語權的下放,使更多人貢獻出了自己的大腦,而草根力量的上行,也在自主匯聚而形成社會性大腦,組合、過濾、分享與管理知識。或許在如今這樣一個時代,人們需要的並不僅僅是對于一個條目生硬而晦澀、簡練而冰冷、並且年代久遠的定義,而是更具體的闡釋與例子、更明晰的思想脈絡,甚至更多的交鋒意見,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做出判斷。
 +
 +
==中國封鎖維基百科網站至今不解禁 (2006/01/14)==
 +
*2006年1月14日0:0:30(京港台時間) 美國之音記者齊之豐報道
 +
*http://www4.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SinoNews/Mainland/2006_1_13_12_0_30_719.html
 +
 +
中國當局從去年10月中旬封鎖了國際性的網上百科全書網站維基百科。維基百科的中文用戶對此表示憤怒。教育界和新聞界人士認為﹐中國當局封鎖百科全書網網站﹐將損害中國文化。但中國政府至今沒有對封鎖維基的做法提出任何說明或解釋。(chinesenewsnet.com)
 +
 +
*不提出任何理由解釋* (chinesenewsnet.com)
 +
 +
多年來﹐觀察家們表示﹐中國在理論上有言論自由和新聞出版自由。但是﹐在實際上﹐中國公民和新聞出版機構的自由是由不對公眾負責﹑連辦公電話也不對公眾公開的中共宣傳部門和政府機關決定的。這些機關可以任意封殺中國公民和大眾傳播媒介的言論。(chinesenewsnet.com)
 +
 +
早些時候﹐中國當局在沒有提出任何理由的情況下﹐全面封閉了中國大學裡允許學生自由發表言論的網站。在去年10月之前﹐中國當局兩次封鎖國際性的維基百科網站﹐隨後又解除封鎖。(chinesenewsnet.com)
 +
 +
但是﹐在去年10月中旬實行的封鎖至今沒有解除﹐當局至今沒有提出任何解釋。(chinesenewsnet.com)
 +
 +
*維基網站廣受歡迎* (chinesenewsnet.com)
 +
 +
5年前成立的維基網站目前存有100多種語言的220萬篇文章﹐維基網站的資料成為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學術知識的重要來源。維基百科一種開放性的百科全書﹐從詞條的設置﹐到詞條的撰寫和編輯﹐都是由志願者進行的。(chinesenewsnet.com)
 +
 +
維基網站的資料因為全面﹑及時﹑詳盡和開放而受到各國普通用戶和學者的喜愛和尊重。(chinesenewsnet.com)
 +
 +
*中國網民表示憤怒* (chinesenewsnet.com)
 +
 +
維基網站被封閉之後﹐中國的維基用戶紛紛表示憤怒。一位用戶強烈抨擊中國當局“以愚化封鎖人民為追求”﹐努力在互聯網實行愚民政策。知識界人士則表示擔懮﹐中國大陸當局封閉中文的維基網站和維基百科的行為﹐將使維基缺乏來自中國大陸的知識輸入﹐使中國大陸和香港﹑臺灣在文化上漸行漸遠﹐客觀上加深了中國大陸與臺灣等地的隔離。(chinesenewsnet.com)
 +
 +
*創始人﹕網站立場中立* (chinesenewsnet.com)
 +
 +
維基百科計劃的創始人吉米.威爾士說﹕“維基百科對中國政府既不批評亦不支持。維基百科並非為政治異見者亦非為政府支持者所開設的網站。我們是中立的。維基百科的中立觀點政策是堅定不移的。維基百科不可能被描述為反中國政府﹐除非中國政府意欲說明中立資訊是反中國政府的﹐而我認為這完全不是他們計劃要表達的。”(chinesenewsnet.com)
 +
 +
有觀察家指出﹐早在1949年中國共產黨還沒有掌握中國大陸的政權之前﹐美國學者費正清和許華茨就指出﹐中共掌握政權之後面臨的一大考驗﹐就是中共政權是允許中立自主的知識傳播繼續存在﹐還是把它“娼妓化”。觀察家表示﹐將近60年過去﹐中共顯然還沒有通過這個考驗。
 +
 +
==多名參眾議員及幕僚涉嫌 美議員篡改維基 粉飾形象 (2006.02.11)==
 +
*2006.02.11  中國時報 閻紀宇/綜合報導
 +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4+112006021100057,00.html
 +
 +
    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會山莊,一樁醜聞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多名國會議員及其幕僚疑似涉案,相關調查正積極展開。
 +
 +
    別緊張,這樁「醜聞」並不是超級說客阿布拉莫夫案愈演愈烈,也與伊拉克戰爭或布希政府的國安監聽爭議無關。事件的風暴中心是當今網際網路規模最大的百科全書網站:維基百科(http://wikipedia.org)。
 +
 +
 +
    上網編輯 為己遮醜溢美
 +
 +
    今年一月,維基百科發現有不少來自國會山莊參眾兩院的瀏覽者,在上網編輯多位參眾議員的條目時似乎別有居心,或刻意刪除修改關於這些議員的負面描述,或添加讓袞袞諸公錦上添花的資料。換言之,這些別有居心者顯然是利用維基百科「人人可編輯」的開放特質,為特定政治人物進行美化形象、遮醜掩羞的公關工作。
 +
 +
    於是維基百科的子網站「維基新聞」(Wikinews)展開深入調查,從編輯者的IP位址下手,發現有多起不當刪改行為來自好幾位參議員的辦公室,很可能是這些議員幕僚的手筆。至於眾議院則較難進一步追查刪改者,因為大部分上網者都是共用同一個IP。
 +
 +
    最先被抓包的是麻薩諸塞州民主黨籍眾議員米漢,他多年前曾向選民承諾自己最多只做四任八年議員,如今卻已堂堂邁入第七個任期,等於食言而肥。去年十二月廿七日,米漢的一名幕僚進入維基百科的米漢條目,將相關敘述完全刪除,再補上一段民權團體對米漢的讚揚之詞。
 +
 +
    負面敘述全刪 厚顏讚揚
 +
 +
    明尼蘇達州共和黨籍參議員柯曼的幕僚,則是篡改他大學時代曾是民主黨員的歷史,先從「自由派民主黨員」改成「活躍的民主黨員」,再改成「活躍的大學生」。同時還刪除柯曼在國會第一年仰承布希總統旨意的投票紀錄,以及布希首席軍師羅夫在二○○二年勸他放棄參選州長並進軍國會的相關記載。
 +
 +
    蒙大拿州共和黨籍參議員伯恩斯曾用「破布裹頭仔」(raghead)來指稱阿拉伯人,並推動一項限制美國原住民部落自主權的法案。後來維基百科上這兩則資料都不翼而飛,反到多了一段標題為「農民代言人」的記載,大力宣揚伯恩斯如何為美國農民夙夜匪懈。
 +
 +
    德拉瓦州參議員拜登一九九六年曾涉入一樁剽竊醜聞,灰頭土臉。愛荷華州參議員哈金曾謊稱自己在越戰時期如何神勇,駕軍機到北越領空執行戰鬥任務,被戳穿後才改口不提。而這兩位重量級民主黨籍議員的幕僚大概是護主心切,先後上維基百科為主子刪除資料、粉飾顏面。
 +
 +
    加州民主黨籍參議員范士丹女士的條目也被動了手腳:她的銀行家丈夫布魯姆,一九九二年因為違法貸款挹注她的競選資金而遭到罰款;一九九七年開始,范士丹在國會大力鼓吹解除對中國的貿易制裁,當時布魯姆正好也在中國大做生意。這些對范士丹不利的資訊連同她可觀的財產淨值,被她的幕僚從維基百科刪得乾乾淨淨。
 +
 +
    這幾位國會議員的發言人接受訪問時,大多坦承不諱,但一概強調是幕僚的個別行為,並推說動機是「讓網頁資料更加正確、公正」。然而參議員伯恩斯的發言人卻說:「這有什麼大不了的,維基百科又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總是有人會上去改東改西。」顯然是理直氣壯、越改越勇。
 +
 +
==民間禽流維基網 匯集專業意見 (2006-02-27)==
 +
*香港文匯報
 +
*http://www.wenweipo.com/news.phtml?news_id=GJ0602270014&cat=004GJ
 +
 +
 人們過去習慣於依賴政府或醫療機構,以獲取有關禽流感及人類傳染疾病的訊息。然而日前,美國一家民間網站Flu Wiki異軍突起,吸引了大批網民的目光。
 +
 +
 據悉,該網站於去年6月開張,提供禽流感基礎知識、新聞更新、官方應對方案、防禦貼士及論壇。支援者們已將其翻譯為法文、西班牙文及土耳其文,今後還會有挪威文版本。
 +
 +
 儘管擁有超過1,200頁網站內容,日點擊量高達5,000。據悉,目前該領域的美國專業組織非常多,不僅有政府官方網站,還有世界衛生組織等其他國際機構在該國的分支機構。不過,Flu Wiki不僅提供這些官方網站的鏈接,還提供專家的個人意見。  ■綜合外電消息
 +
 +
==試析Wiki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2006-03-01)==
 +
*作者: anray 發表日期: 2006-03-01 23:01
 +
*http://big5.ccidnet.com:89/gate/big5/dev2dev.blog.ccidnet.com/blog/ccid/do_showone/tid_23354.html 
 +
 +
 +
                         試析Wiki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
 +
  1995年的美國,以電腦技術起家、有著“思想之源”美譽的沃德.坎寧安(Ward Cunningham),在開發新技術的過程中因受開源運動的啟發,創建了一家名為Wikiwiki(意為“快點快點”)的網站,並建立了為方便模式社群交流的波特蘭模式知識庫系統(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由此,該網站首開先河的選擇了一種全新的模式,即允許任何人編輯和修改網站內容。網站發佈之初,便立即在“模式社區”(patterncommunity)中獲得成功。從1996年至2000年間,波特蘭模式知識庫圍繞著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不斷發展出一些支援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從而使Wiki的概念不斷得到豐富和傳播,出現了許多類似的網站和軟體系統。2003年9月,坎寧安離開了一手創辦的Cunningham & Cunningham公司,受邀加入微軟。現在,Wiki網站及其使用者已遍佈世界各地。
 +
 +
  在我國,wiki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相對於不斷變革的新媒體時代,肯定是不夠完善的,且所面臨的問題也是紛繁複雜的。但即使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相信wiki也能憑著自身的獨特優勢和維客們的協力探索精神不斷前進,其發展前景及商業價值將是極其可觀的。本文試對wiki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粗作分析與預測。
 +
 +
                           Wiki的獨特優勢
 +
 +
  在現今知識經濟的資訊社會裏,如果說因政治的原因還無法解決國界的限制,《聖經》也無法消彌宗教的歧異,那麼惟有通過互聯網來共創和分享互換知識才是實現地球村的文明基礎。跟工業社會的物質互換不同,當知識進行共創分享互換時,雙方或多方不再是既獲得又失去的關係,而是知識的疊加、遞增關係,甚至是集思廣益而碰撞產生火花的突破創新關係。Wiki的出現,為知識的共創分享互換提供了跨越時空的平臺和協同作業的場所。無論是跨國大公司還是中小企業,都可通過商業的公平運作和漸趨世界大同的企業文化,為參與和加快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而共同努力。
 +
 +
  儘管Wiki出現已10年有餘了,但它在企業中的應用才剛剛起步。目前市場上固然已有大量可供選擇使用的內容管理和協作軟體,但Wiki將以其獨特的優勢而使企業情有獨鍾,它將同Web第一次在企業世界站住腳跟時的情況一樣,也會經歷瘋狂的增長期和激烈的競爭期。  
 +
 
 +
  Wiki是廉價的、可擴展和易於維護的。它不需要大規模的軟體部署,就可以很好地與已有網路基礎設施連接。它使用了簡化的語法,替代複雜的 HTML,加上 WEB 界面的編輯工具,降低內容維護的門檻;它能快速創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頁面,還直接以關鍵字名來建立鏈結;對頁面的鏈結目標可以尚未存在,通過點擊鏈結來創建這些頁面,從而使系統得到不斷增長;由於清除垃圾文字、廣告是那麼的容易,最終剩下的將是最有意義的內容和最好的參與者。
 +
  
 +
  Wiki是開放的、可觀察和易於使用控制的。它基於Web,在使用用時不需要多少學習時間,而且向企業成員或其他相關人員開放,允許用戶決定內容的相關性,任意創建、修改、刪除頁面。同時,通過文本數據庫或者關係型數據庫實現了版本控制,系統內頁面的變動還可以被訪問者觀察到,並可隨時找回以前的版本,也可和以前的版本進行比對。版本控制既使多人協作成為可能,又保護了保存的內容不會丟失。
 +
 +
  Wiki還具有自組織、可匯聚和重現的能力。企業使用Wiki,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創建自己的網站結構,而不是如其他內容軟體須接受開發商強加的結構。同頁面的內容一樣,整個超文本的組織結構也是可以修改、演化的。系統內多個內容重復的頁面可以被匯聚於其中的某個,相應的鏈結結構也隨之改變。與內容管理軟體的工作流結構相比,Wiki固有的協作性質能實現快速的資訊整合,且傳統的管理工具也根本不能重現Wiki所創建的協作和參與環境。
 +
 +
  Wiki作為社會性的軟體與技術,其蘊含的"與他人同創共用\\\\\\"的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奉獻和付出。從服務社會的角度看,Wiki最適合於做百科全書、知識庫、書面研討會、共筆論著社或整理某一個領域知識等集體性工程;從服務企業的角度看,則可以適合於企業管理的內部和外部的許多應用中。以下是對企業主要應用的分析與預測。
 +
 +
                            Wiki的內部應用
 +
 +
  所謂內部應用,是指企業局域網中或通過VPN(虛擬專用網路)連接的Wiki系統為企業管理提供的服務,可應用或滲透於企業內部的人際管理、決策管理、知識管理、績效管理和一些企業的項目管理等方面。
 +
 +
  Wiki可成為企業人際交流與溝通的最佳平臺。Wiki的創始人沃德.坎寧安,他最初的目的就是為和自己一起開發編輯語言的人建立一個互相鏈結、可供交流的資訊化環境。現隨著Wiki技術的發展和完善,它首先就是極大便利了企業上下左右突破時空與障礙限制的交流溝通。作為有許多個性化個人所組成的企業群體,在相互交流、溝通中往往會遇到許多障礙,由此易破壞資訊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如在微軟這樣的大企業中,資訊從上至下大致需要通過5個管理層,據統計當資訊傳達到最底層時,大概要衰減了80%的內容。由於Wiki在資訊傳播上具有的公開性、迅即性、直接性、存儲性及糾錯補遺及時性等特點,從而在資訊的準確性和完整性這個關鍵環節上,更優於其他的傳播方式而保障了企業對內部人際交流溝通的有效管理。現搜索巨頭Google的內部就是利用Wiki系統進行交流溝通,其創始人拉裏.佩奇說:“Wiki上涂塗改改的便捷非常適合現代管理制度下的職員交流,Wiki可以打破企業內部各層隔閡,讓那些靠壓制手段來管理的主管們被群體智慧淹沒。”
 +
 +
  Wiki可為員工參與企業決策活動提供需求上的便利。受到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的有力推動,企業中的人員都有實現高層次需求的強烈願望和參與企業決策活動的積極內驅力,而Wiki系統則為全員的參與提供了技術和環境上的支援。基於人人都有實現自我價值和充分表現個人的慾望,Wiki系統就以開放、自由、平等、方便的形式,讓員工來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意見、建議,使企業的正確決策有了廣泛堅實的群眾基礎。Wiki系統在企業決策管理中的應用,還顯現了企業對員工的信任程度,並由此影響到企業的經營成本。提出“第五代管理”的學者認為,懷疑和不信任是公司真正的成本之源,它們不是生產成本,卻會影響生產成本;它們不是科研成本,卻會窒息科研的進步;它們不是行銷成本,卻會使市場開拓成本大大增加;它們不是管理成本,卻會因內訌而使管理成本加大。當我們把信任運用到人力資源管理中,就要求領導對下屬要投入更多的信任和期望,才能使下屬得以發揮出最大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出最佳的工作業績。由此也可以這樣預測,Wiki將會是企業成本的“壓縮機”,經營業績的“增高器”。
 +
 +
  Wiki是企業進行知識管理的現成工具。知識管理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手段,它能將分散的個性化知識組織成有機的知識體系,充分實現企業知識資源的整合、發展、共用和增值,從而通過組織知識體系的有效運用和持續提升,來大大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這一管理過程中,Wiki將充當舍我其誰、身手非凡的角色。在Wiki出現前,進行複雜的知識管理需要昂貴的企業應用,任何在企業某團隊項目中的實幹者都知道文檔的整理和管理會是怎樣的一場噩夢;點對點、點對多的電子郵件沿著各自不同的路徑傳送,不知要給收件箱增加多少負荷;電子報表和Word文檔散落在各處,沒人完全知道誰擁有最新的版本;一直負責重要會議記錄並保存在自己筆記本電腦帶回家的行政人員去度假了,公司急用時就沒轍了;行銷戰略改變了,但沒有人想起來讓網路管理人員去更新公司的內聯網,如此等等。現在,Wiki出場了!作為一種協作軟體,它可以解決上述所有問題,能集中和管理企業的各類數據、資訊與知識,且簡單得連非技術人員都可以使用,像摩托羅拉這樣人才濟濟的公司也率先把它引入到內部的知識管理中來。特別是根據企業發展的需要,Wiki系統還可支援員工在實踐過程中創造的各類新知識,幫助企業實現整體知識規模的拓展以及知識品質的提升。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應用Wiki進行知識管理還是一種企業本質的改善過程。
 +
 
 +
  Wiki可作為對員工進行績效管理的手段之一。績效管理是企業評價員工價值創造和提升員工技能、業績的有效方法,多以直接上級考核下級的方式進行,考核的結果將作為薪酬計算、晉陞或降職、開展培訓、調換工作或予以辭退等人事工作的主要依據。企業可利用Wiki承擔此管理中的一部分工作。如 Google公司就在系統中建立了工作通報體系,每週一所有員工都要針對上周工作做一總結,每個人的報告連同本人相片都會自動匯入通報內,不但讓上一級了解掌握其平時的工作業績,也能讓全公司的人來分享他人的心得和創意,並進一步形成互學互幫、彼此激勵的契機。由於Wiki的其他應用也是基於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坦誠相見真誠協作,所以也總能直接或間接地助益於員工個人、部門及企業績效的提升。此外,在一些企業的項目管理中,Wiki也是大有作為的。特別是依託Wiki的群策群力活動,對於化解項目實施風險,提高項目品質和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力,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
 +
                             Wiki的外部應用
 +
 +
  Wiki在企業管理中的外部應用,是指利用互聯網上的Wiki網站或在自辦的企業網站中嵌入Wiki系統而進行的相關管理工作,主要有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人才選聘工作、市場和銷售管理中的相關工作、與行業分析師關係管理工作等。
 +
 +
  前些時候,暫以賣糖葫蘆為生的一北大畢業生經媒體報道後順利就業,且獲得較高待遇的消息很是引人注目和歆羨,但這種“弄拙成巧”式的好運不是人人能遇的。聰明的大學生們將從中受到啟迪,會思考如何利用媒體、特別是大眾都能參與的網路媒體來宣傳和推銷自己(具體方法在筆者根據自身體會整理的《利用網路媒體搭建自己就業之“橋”》一文中已有述及),精明的Wiki網站創辦者也會發現這一塊能大聚人氣深蘊商機的社區寶地,開闢“人才百科”來向後續不斷大批湧來的大學生們提供週到的服務。有眼光的企業家都知道人才在資訊社會中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工業社會,“追隨智慧”是如微軟、Google這樣大企業的用人宗旨,對於優秀人才不僅要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條件,而且還要主動去發掘、篩選。當不僅讓學子才人們投置簡歷更注重展現個人實力(包括掌握的知識和具備的能力)的“人才百科”逐步成型和成熟之後,企業就可很方便地來這裡選聘合適的人才了,這樣還會為企業節省不少人力資源成本呢!
 +
 +
  互動線上(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Wiki網站,其中較有創意的Yellowiki,是把黃頁(yellowpage)與wiki集成到一起,為企業提供既動態又互動地發佈廣告資訊、促進產品銷售工作的良好陣地。企業在此可隨時更新廣告內容,提供最新的產品資訊和促銷手段。而廣大網友及消費者既可根據自己對企業產品的消費或使用感受予以評頭品腳,讓這些反饋資訊成為企業改進品質完善服務的動力,同時也可把最新發現的市場資訊,如餐飲、休閒、娛樂、旅行、生活服務等新穎資訊張貼出來,與其他網友分享,還可結合自己的體認來修改及完善其他網友發佈的商家資訊。這種用Wiki技術和環境將企業與用戶及大眾緊密聯繫在一起,共同為提高產品和生活品質而努力的商業模式,將逐漸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趨勢。此外,在企業自已網站上的Wiki,也能被用來構建網上客戶社區,用以徵求意見、建議和支援,以進一步完善企業的客戶關係管理。目前有的企業在對公眾開放站點還感到有些擔憂,但我們相信只要始終不渝地堅持對客戶的誠信與信任,作為回報,客戶對企業的忠誠度和滿意度也將隨之不斷地提升和擴展。
 +
 
 +
  行業分析界有這樣一群專家,他們通過專業的研究、觀察和判斷,向社會提供諮詢意見、發表報告,接受媒體訪問、互相交流觀點,對某個商業市場領域或行業的發展走勢進行預測。具體到某個企業,他們可對能影響一個企業的支援者和股東的價值取向進行評估;對公司的全部業務和實力、總體競爭前景、產品和服務的品質及市場需求等進行評估。在西方,行業分析師關係管理10多年前就已經被引入諸多企業的對外事務管理中。目前,我國企業在對行業分析師的關係管理上還是很缺位的。由於這些行業分析師所進行的工作對企業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企業如何強化行業分析師關係管理意識,增強此種管理的能力,已到了迫近眉睫的地步。恰好Wiki技術和功能在這方面也能大顯身手,企業可用它將自己的資訊充分與專家們進行溝通,使雙方的諮詢交流更加流暢與透明。對於具有戰略眼光的分析師,企業不妨聘請他們做兼職顧問,甚至設立獨立董事,以借用“外腦”來減少企業決策的失誤率,牢牢掌握應對挑戰、把握機遇的主動權,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
   
 +
  互聯網從根本上解決了資訊領域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問題,在經歷了軍事階段、商業階段之後,終於迎來了它的文化階段。自由、平等與共用,是網路文化發展的主題。Wiki的出現,尤漸凸現互聯網無窮的資訊資源價值和知識資源價值,使網路世界逐步由粗放散亂的自然形態向有序雅致的網路文化發展。對於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主角企業而言,Wiki不僅會是構築企業文化和促進企業管理的有效手段,而且還可能演進成一種深邃莫測的商業模式。讓我們拭目以待它的發展與變化吧! 
 +
 +
==增長迅速 維基百科全書英文文章突破100萬 (2006/03/03)==
 +
*2006年03月03日 13:47 孫瑩
 +
*http://big5.ce.cn/cysc/ceit/hlw/200603/03/t20060303_6259445.shtml
 +
 +
    CNET科技資訊網3月3日國際報道英語版的維基網上百科全書文章數量已經達到1百萬。
 +
 +
    維基媒體基金會星期三表示,一篇有關於蘇格蘭Jordanhill火車站的文章成為維基網上百科全書中的第1百萬篇英文文章。
 +
 +
    維基百科創建於2001年1月。目前,它正在以每天1700篇文章的增長速度發展。
 +
 +
    去年,維基百科文章受到一些人的指責,這些人批評維基的文章不夠準確。維基百科的人員承認,他們2005年遭到了批評,但也指出,自然雜誌的一份研究顯示,維基百科全書和大英百科全書一樣受到了人們的信賴。
 +
 
 +
 +
來源:中國經濟網綜合
 +
 +
==美企業家推出數字百科全書網站 聘專家撰文 (2006/03/07)==
 +
*作者:佚名 發佈時間:2006.03.07 15:55:29 來源:深圳商報 
 +
*http://big5.ccidnet.com:89/gate/big5/news.ccidnet.com/art/951/20060307/445457_1.html
 +
 +
隨著網路普及,上網搜尋資訊已成現代人首選。但網路資訊魚龍混雜,有時的確真偽難辨。為解決這一難題,美國矽谷前企業家喬·菲爾馬傑著手創建一個名為“數字世界”的百科全書式網站,聘請專家撰寫文章、審查相關鏈結。
 +
 +
據美聯社報道,“數字世界”於今年1月投入試運行。試用版本包括大約50個主題,比如科技、地球和銀河系等。菲爾馬傑說,主題數量明年至少會達到500,並在2011年飆升至1萬。
 +
 +
如果訪問者點擊“地球”主題,就能得到一些經過專家審查的網路鏈結,找到相關文章、圖片、常見問題列表以及其他資源。這些鏈結來自一些權威網站,如微軟—全國廣播公司、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太局、美國夏威夷大學地質和地球物理學院的網站。
 +
 +
目前,“數字世界”仍不為人所知,而Google和維基百科等知名網站同樣提供有關學術問題的資訊,每月吸引數百萬訪問者。“數字世界”是否能與它們抗衡?菲爾馬傑和他的支援者表示,“數字世界”最大的財富是值得信賴,因為訪問者看到的每個鏈結、圖片和文章都經過權威人士審查。
 +
 +
菲爾馬傑承諾,“數字世界”的基本內容將永遠免費,而且不會添加廣告。每月只要繳納7.95美元,用戶就可以得到“數字世界”提供的電子郵件服務。菲爾馬傑自信地預測,7年內,“數字世界”的付費用戶至少會達到1000萬。而截至今年2月底,“數字世界”的用戶剛突破1萬。(n101)
 +
 +
==百度可能本月底推出Wiki 意在提高用戶粘性 (2006-03-10)==
 +
*2006-03-10 03:07:34
 +
*http://financenews.sina.com/sinacn/000-000-107-115/2006-03-10/030746354.html
 +
 +
  新浪科技訊 3月10日,新浪科技獲悉,百度將于本月底推出Wiki服務(名詞解釋:Wiki),一位知情人士表示,百度的Wiki並無特殊之處,Wiki目前也無盈利模式,此舉只是希望借此聚集人氣,增加用戶粘性。
 +
 +
  Wiki是一種超文本系統,支持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所有用戶均可以在Wiki上增加和修改條目,也可以吧Wiki理解為網上的百科全書。全球最著名的Wiki維基百科(wikipedia)條目數量已經超過48萬條。不過Wiki在中國發展並不理想,由于每個人都可以去修改Wiki的條目,因此Wiki容易造成垃圾信息的泛濫,這與Wiki的初衷背道而馳。
 +
 +
  該知情人士表示,Wiki也確實很容易出現垃圾信息的泛濫,但他認為百度在“百度知道”、“百度貼吧”等服務中積累了一定經驗,可能會有所對策。
 +
 +
==匿名來源不等同於開放的來源 (2006/03/14)==
 +
*CNET採NYTimes授權文章/By Randall Stross‧唐慧文譯  2006/03/14
 +
*http://taiwan.cnet.com/enterprise/technology/0,2000062852,20104951,00.htm
 +
 +
可自由修訂的線上版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目前提供以下服務:每月50億頁、120種語言,以及超過100萬???的英語文章。但一個揮之不去的認知問題是:一篇作者不知是誰的文章,值不值得採信?
 +
 +
維基百科管理者認為可信,但我不以為然。
 +
 +
維基百科不找專家,直接邀請大眾共襄盛舉。可撰寫文章,也可修改別人的文章。不需要任何專業背景,甚至不需掛名。聽起來很誘人嗎?你可立刻動手。這套制度依據的信念是,一群沒沒無名但滿懷熱忱的人,憑著團結力量大的優勢,即使不具備傳統的公信力,也可勝任編輯的監督角色。只要對某個主題有興趣的人士,都能主動篩除訛誤的資訊,並增添新的材料。
 +
 +
乍看之下,這聽起來簡單明瞭。但是,諸如文章的哪些段落有問題,哪些是值得收錄在百科全書的詞條,或後來的訂正對原作是補強還是破壞,向來會引起爭議。
 +
 +
維基百科崇尚平等主義,不分學生或諾貝爾獎得主,一律賦予「社群」中的每個人平等的發言權。這種制度難以解決智識上的爭議。
 +
 +
如果有一個權威的擔保者,能保證文章的品質,對維基百科的信譽及其內部的編輯過程會有助益。套用圖書館與資訊科學術語,一般讀者如果欠缺判斷資訊內容的專業知識時,只能憑「間接知識基準」(secondary epistemic criteria)線索,來推斷資訊的可信度。
 +
 +
*權威重要還是過程重要?
 +
 +
從前,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Britannica)聘請愛因斯坦、佛洛伊德、居里等權威學者撰文,來強化這部百科全書的公信力。相形之下,維基百科幾乎未提供任何線索,讓讀者據以評估這部百科全書的文章大致可不可信。列出的一串編輯名字,只是用於電腦螢幕上的化名,匿名編輯者甚至只附上網際網路協定(IP)位址的數字碼。以前,解釋「時空」(Space-Time)的文章篇末會附上「愛因斯坦」的大名,這種作法難道不比今天標註「71.240.205.101」的線索,更能判斷文章的可信度嗎?
 +
 +
專家願意拿自己的專業信譽為一篇文章背書,讓百科全書更具公信力。維基百科捨棄這種制度之後,拿什麼取而代之?
 +
 +
上周,我拿這個問題詢問維基百科創始人Jimmy Wales。他表示,個別撰稿人對大英百科的重要性無足輕重。他說:「民眾信賴大英百科的某篇文章,不是依據文章作者是誰,而是整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群編輯審核某篇文章,然後編修過程就畫下句點。對照下,維基百科的文章受到不斷的檢視,永無休止的修訂。
 +
 +
他預言,將來,會變得奇怪的,會是大英百科的編輯過程。他說:「讀者會問:『這只由一個人寫出來的嗎?只經過兩、三人審核嗎?這種過程的產物,教我如何採信?』 」
 +
 +
維基百科社群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例如,英語版維基百科的總詞條最近增加到100萬篇。第100萬篇是關於格拉斯哥(Glasgow)的Jordanhill火車站,原始的文章只有寥寥幾段,但已足敷一般讀者的需求。然而,一周後,社群人士增修紀錄總計640筆。
 +
 +
如果每一種主題,都能採用這種作法,不需訴諸於專業學識,也不會牽扯出火爆的論戰,那麼我們可信賴匿名編修社群會產生高品質的作品。但Jordanhill火車站一文是特例,而非常態。
 +
 +
舉例說,介紹人物生平的詞條(biographical entries)通常會引起爭議。最近發生的風波已凸顯出人人都可能擅改文章的問題。
 +
 +
就連Wales本人,也不顧維基百科對「談論你本人文章」的指導原則,逕自修改評論他的維基人物簡介;每當有人修改,他就再改回去。這些事件,即使只是少數,也無助維基百科為這種「來者不拒」的編修過程奠定合法性。
 +
 +
Wales是全職自願者,和其他數千名自願編輯一樣,都熱心投入這項非營利性計畫,值得肯定。截至目前為止,他讓維基百科在不受廣告干擾下持續運作,也值得喝彩。在他的監督下,這套系統在自我檢視方面開誠布公,令人欣喜。
 +
 +
話雖如此。維基百科2001年才上路,假以時日,Wales和他的同伴可能會察覺,指定一人作為某篇文章的監督編輯,會提升整部百科全書的信譽。
 +
 +
在維基百科最近發生文章遭亂改引發惡評的事件後,Wales已宣布小幅的改革措施。匿名訪客不再能獲准另闢網頁,不過還是能夠修改現有的文章。為防止有些人針對特定的文章惡作劇,Wales已實施一項「半保護」(semi-protection)政策,使用者必須先註冊,至少四天後才能獲准修改受到保護的文章。他說:「假如有人真的想寫:『布希是豬頭。』他必須等上四天。」
 +
 +
*Wiki還不等於開放原始碼
 +
 +
但維基百科的制度必須進一步改良,才能迎頭趕上更周延的線上協作模式:開放原始碼運動。
 +
 +
維基百科和Linux這類開原碼計畫有許多共同點:非營利性質、知識型事業、動員自願者的投入。但兩者仍有很大的差別。
 +
 +
主管逾八萬個開原碼計畫的SourceForge.net管理者開原碼技術集團(the Open Source Technology Group)的副總裁Jeff Bates說:「維基百科以開原碼自居,聽在我耳裡覺得刺耳。」他指出,每項開原碼計畫都有一位「慈祥的獨裁者」,是最終的負責人,即使程式碼是眾人的貢獻。他強調,唯有「某人用自己的名字背書」,才會產生好東西。
 +
 +
維基百科是好東西,但要等到100萬篇而且日益增多的文章都逐一完成嚴謹的審核、潤飾,恐怕還得經過漫長的等待。目前只有923篇已被核定為象徵優質的「featured」等級,而依照現行的共識決審核過程,每天只能產生一篇。
 +
 +
Wales對這種步調不滿意,似乎有意檢討這種仿照開原碼軟體的模式。仰賴自願者貢獻的軟體開發過程有兩階段:一是訂定自由加入的政策,鼓勵自願者共襄盛舉。然後,訂出一項具約束性的政策,以便控制程式碼的品質,以備發布。他說,Wikipedia採用「半套模式」。
 +
 +
無庸置疑,維基百科的自願者討論的話題數目遠勝過大英百科等營利性的組織,而且更新速度也很快。但是,匿名性卻有礙維基百科建立起公信力。維基百科社群說對了一件事,就是維基百科目前的形式只是測試版。未來要推出1.0版,水準還有待提升。
 +
 +
(編按:作者Randall Stross是歷史學家兼作家,目前居住在加州矽谷。)
 +
 +
==百科爭霸戰 大英槓上「自然」 (2006/03/25)==
 +
*2006-03-25 11:55:51 編譯陳世欽╱報導
 +
*http://news.sina.com/udn/105-103-102-104/2006-03-25/1155757063.html
 +
 +
  倫敦泰晤士報廿五日報導,「自然」科學期刊一項研究顯示,大英百科全書正確率僅略微領先後起之秀的挑戰者維基百科。大英百科嚴正駁斥這項研究報告。
 +
 +
  大英百科一七六八年在愛丁堡創立,向來有口皆碑。它要求「自然」期刊公開撤銷所謂維基百科正確率「非常接近」大英百科的研究結果。大英百科在網站張貼廿頁的聲明指出,「自然」的研究報告有「嚴重瑕疵」。聲明說:「我們發現『自然』的研究模式草率,無視于基本學術標準,還有嚴重錯誤。這些錯誤使研究報告失真無效。」
 +
 +
  然而「自然」堅持己見,同時反駁稱:「我們不接受這種指責,並深信我們的比較公正不阿。」
 +
 +
  這項爭執觸及專家學者在網路時代扮演的角色。二百多年來,大英百科不斷搜羅各領域專家學者的批註,博得舉世最主要百科全書的令名。而五年前創立的維基百科,在網路志願者鼎力協助下,採用使用者編輯的免費經營模式,對大英百科構成威脅。
 +
 +
  維基百科本月張貼第一百萬筆英文資料。維基共同創辦人威爾斯表示,「迎頭趕上甚至超越大英百科的品質」是維基的最高目標。不過在有人任意竄改資料曝光後,維基備感尷尬。
 +
 +
  曾在甘迺迪時代擔任政府官員的前平面媒體主編塞根泰勒去年發現,維基有關他個人的傳記資料寫著,「各界認為,他(塞根泰勒)可能直接涉及約翰?甘迺迪與羅伯?甘迺迪遇刺案」。事後証明,這筆記載出自惡作劇,引起軒然大波。
 +
 +
  維基百科最近發現,部分美國政治人物企圖粉飾個人形象。維基百科記載,民主黨籍聯邦參議員哈金自稱曾在越戰時期執行駕機飛越北越的作戰任務。經証明這段記載不實後,哈金的幕僚試圖將它撤銷。
 +
 +
==正確性只比維基好一點?大英百科抗議 (2006-03-26)==
 +
*諶悠文/綜合報導 2006-03-26 04:00
 +
*http://news.yam.com/chinatimes/international/200603/20060326397608.html 
 +
 +
英國《自然》科學期刊日前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大英百科全書內容的正確性只比「維基」網路百科好一點點,結果惹惱了大英百科,嚴正要求《自然》撤回這篇研究報導。
 +
 +
《泰晤士報》廿五日報導,歷史悠久且地位崇高的大英百科在網路上發表洋洋灑灑廿頁的聲明,指《自然》的研究有「重大瑕疵」說:「我們發現《自然》的研究草率、漠視基本學術標準,還有許多無法容忍的錯誤,所以此一研究結果根本沒有價值。」
 +
 +
但是《自然》不甘示弱,立刻還擊說:「我們拒絕接受這些指控,並且相信我們所做的比較是公平的」。
 +
 +
這場戰火肇因《自然》於去年十二月十五日號發表的一篇研究。當時《自然》邀請科學家針對選自大英百科以及「維基」百科有關桃???複製羊、十九世紀俄國化學家門得列夫等五十個科學類詞條內容的正確性進行評比,但沒有告訴他們詞條出處。
 +
 +
調查結果發現,大英百科的詞條平均有大約三個錯誤,而「維基」有四個錯誤。科學家發現了八個「重大錯誤」,大英與維基各佔四個。但大英百科抗議說,根據它們自己的調查數據,維基的不正確率要比大英百科多出三分之一。
 +
 +
大英舉例說,好比畢達哥拉斯的義大利家鄉的拼法,大英百科才是對的,《自然》找來的專家自己出錯。大英也不滿它省略之處被列為錯誤。
 +
 +
大英百科全書於一七六八年在愛丁堡創立,請專家撰寫內容,在全球的百科全書中首屈一指,而且售價昂貴。可是現在面臨免付費的網路後起之秀「維基」百科挑戰。
 +
 +
五年前創立的「維基」開放給網友編撰,本月的詞條總數已經突破一百萬。不過最近卻發現美國有政界人士刻意竄改維基詞條的內容,以美化自己的形象,令「維基」尷尬不已。
 +
 +
==大英百科痛斥對手Wiki百科 (2006/03/27)==
 +
*CNET新聞專區:綜合外電  27/03/2006           
 +
*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105225,00.htm
 +
 +
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Britannica)與線上對手維基百科的權威之爭,再度因一篇研究報告搬上檯面。
 +
 +
針對<自然>(Nature)期刊去年12月列出兩種百科的錯誤比較,並發現網路後起之秀維基即將迎頭趕上的報告,大英百科上週發表長達20頁的反駁。進行比較的專家發現,維基百科共有162項事實性的錯誤、疏漏,或誤導性的陳述,大英百科則有123項。
 +
 +
該文被廣泛視為對維基百科之內容與方法的背書。網際網路也讓大英百科全書這種傳統知識來源,瀕臨滅絕。大英百科批評<自然>的比較方法和呈現方式偏頗,並要求公開撤回該文。
 +
 +
根據大英百科的說法,<自然>提供重新編輯、重新整理和刪減過的大英百科給評審員,甚至包括非出自其本文的樣本。大英百科也指控<自然>的編輯無法查證其評審結果的準確性,表示許多筆結果有科學上或事實上的錯誤。
 +
 +
例如,一位評審員指出,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的「恆星動力學理論」是在1943年發表,而非大英百科所指的1942年。大英百科反駁這項指控,表示其主要資料來源是國會圖書館。
 +
 +
大英百科總編輯Dale Hoiberg以聲明表示:「該研究已傳遍全球,而且是無效的。我們從未宣稱大英百科全書完美無錯,但<自然>把數十項完全不正確的錯誤歸咎給我們。我們遵循嚴謹的學術方法、理性的判斷,和不間斷的編輯檢查,我們出版的是可靠、高品質的百科全書。<自然>的錯誤分析和不實指控,對我們造成嚴重的傷害。」
 +
 +
<自然>的研究結果對維基百科有如及時雨,當時維基的準確度受到強大質疑,最引人側目的是前記者和白宮官員John Siegenthaler發現,他的簡介竟誤指他與甘乃迪兄弟的暗殺有關。
 +
 +
大英百科與其他傳統的百科全書均採封閉式編輯系統,大量引用專家學者的文章。維基百科則是集合網路使用者的知識,任何人都能貢獻和編輯內容。創辦人Jimmy Wales一直堅稱,讀者和供稿人的自我檢查就能維繫該站的準確度。
 +
 +
此外,維基百科完全免費。大英百科僅提供有限的免費內容和七天的完整免費試用,若要完整、不限次數的線上使用,必須付出每月11.95美元,或年費69.95美元。大英百科收費的憑藉,就是其學術價值和準確度。
 +
 +
<自然>也在上週發表回應,表明絕不退縮並重申其原本的評價。該刊表示:「我們拒絕接受那些指控,並深信我們的比較公正不阿。」
 +
 +
另一方面,維基百科在網路上的地位也持續竄升。出版商維基百科基金會本月稍早宣佈,英語版的文章數已突破百萬大關。(陳智文)
 +
 +
==4/7(週五)「迎接協同合作新網路時代」演講座談活動 (2006/03/27)==
 +
*數位時代雙週 本新聞稿發佈於2006/03/27
 +
*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pr.asp?UID=3771
 +
 +
從wikipedia看見開放的力量! wikipedia 創辦人Jimmy Wales4月7日將來台,與我們一同探索虛擬的知識網景,體驗下一波巨大的開放力量! 歡迎您一同參與! 
 +
----
 +
創始於2001年的Wikipedia(維基百科),以簡易的使用介面,吸納全球線上萬餘名網友組成自發性的超級編輯群,短短5年線上累積的資料數超過百萬,目前更以每天1700篇文章的成長速度發展。5歲的它,大大地衝擊過去詮釋資訊的主導權,在這個平台上,人人都可「發表、註解、分享、檢驗」資訊,內容使用者亦同是內容提供者,網路上的傳輸不再偏重download,upload即將成為新主流!
 +
面對一個溝通行為朝「開放分享」發展的新網路時代,我們該如何利用自由軟體與開放檔案格式來打造「協同合作」與「知識共享」的網路環境?「開放內容」的成果又將如何回饋資訊社會?
 +
 +
時間:4月7日(週五)19:00-21:30
 +
地點:台大第二學生活動中心國際會議廳(台北市羅斯福路4段85號B1)
 +
參加方式:免費入場,請網路線上報名 http://www.bnext.com.tw
 +
洽詢專線:02-27070657分機326施小姐
 +
 +
議程
 +
.主題引言-- 李德財先生/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所長
 +
.演講人簡介--陳正然先生/蕃薯藤數位科技執行長
 +
.專題演講:迎接開放分享的新網路時代/ Mr. Jimmy Wales
 +
.主題座談:打造網路自由知識有機體
 +
主持人--王志仁 / 數位時代雙週總主筆
 +
與談人—
 +
鄧傑 / 中文版Wikipedia執行主編&管理員
 +
姜天戩 / 自由軟體創作者
 +
朱約信 / 本土首位使用公眾授權釋出專輯的音樂創作人
 +
蕭淑貞 / 文建會第二處專員
 +
Jimmy Wales / Wikipedia創辦人
 +
 +
(全程由主持人即席翻譯,主辦單位保留更動議題及與談人的權利)
 +
 +
==維客衝破博客勢力圈包圍 成網路寫作者新寵 (2006/03/28)==
 +
*www.XINHUANET.com  2006年03月28日 17:17:31  來源:計算機世界 
 +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it/2006-03/28/content_4355696.htm
 +
 +
維客:一種群體的書寫方式
 +
 +
如一股暗潮,維客已在不知不覺中衝破了博客一統天下的局面,成為一些網路寫作愛好者和技術愛好者的新寵。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it/2006-03/28/content_4355696.htm more...])
 +
 +
==維基百科計畫與知識共享 (2006/03/31)==
 +
*維基百科計畫與知識共享 
 +
*KaurJmeb撰  2006/03/31
 +
*http://taiwan.cnet.com/enterprise/technology/0,2000062852,20105244,00.htm
 +
 +
 +
維基百科(wikipedia)創辦人Jimmy Wales在中研院資訊所自由軟體鑄造場(OSSF) 安排下,即將四月初來台訪問。雖然我們認為大家都對Wiki並不陌生,但在此仍補充一下維基百科的源起及它之所以引發關注的原因。
 +
 +
*傳統百科到線上百科
 +
 +
提到百科全書四個字,馬上會讓人聯想到歷史悠久的「大英百科全書」,不論是它的編纂流程的權威性、行銷手法,甚至是它的版本價格,都受人廣為討論,大英百科同時也是各類百科全書參仿的對象。其實不論中外,「百科」這種類型的套書自古就有,例如中國古代的永樂大典,在西方也有亞歷山大圖書館,這類書籍多為王室命人編集而成,作為皇家資料參考的功用,即使到了今日,昂貴的百科全書,在某些成分中,仍然代表著一種「富有」的象徵,大英百科全書過去曾出版不同包裝的版本,就像今日大家對名牌的熱愛一樣,發生搶購熱潮。
 +
 +
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為了滿足大眾閱讀和查詢的需求,百科全書的型式也漸漸由紙本轉形為線上百科,數位化的內容,結合了超連結等簡單的網頁語法,或整合不同主題、內容的資料庫,就可以讓線上百科的內容和查詢功能互相支援,加上結合辭典、學術期刊等資料庫,使得閱讀和提供資料的型式更加的便利和多元。
 +
 +
雖然網路的進步和百科的數位化帶給人更多閱讀和查詢的便利,但是不論是紙本或是轉型的線上百科,其內容的版權仍然是「版權所有」,使用者必須付出昂貴的費用才能獲得這些知識,這對部分人來說,並不是能夠負擔的經濟支出,所謂知識的獲得仍然是有經濟能力的人的特權,數位化的資訊和知識,對許多數位弱勢族來說,仍然像科幻小說般不可思議。
 +
 +
一部讓全人類免費共享知識的線上百科想法,約在20世紀的90年代被提出,起初的目標是要將現有的紙本百科電子化,除了紙本的百科之外,也有電子化宗教方面辭典的例子。利用協作方式的知識管理,由於相關的網路技術尚未成熟與普及,許多珍貴的內容主要都是以新聞群組、BBS等方式被整理保留下來,結合網路搜尋功能,方便網路使用者來尋找這些資料。
 +
 +
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讀者的身分,由過去的被動接受,到自由的選擇消費,進化到彼此互動、協作,並和更多人分享。全民共享知識的想法和創作方式,終於在wiki這樣的技術漸趨成熟後,一瞬間爆發。
 +
 +
*wiki與維基百科
 +
 +
什麼是wiki呢?
 +
 +
wiki一詞來自夏威夷語「wee kee wee kee」,本意是「快點快點」的意思,全球第一個wiki網站是沃德坎寧安在1995年架設起來,wiki這樣的技術改善了使用者進行網頁編輯時所要熟記的html語???,讓編輯者可以快速地修改網頁的文件內容,更特別的是,在不特別限定的情形下,每一個網頁的瀏覽者,同時也可以是網頁的編輯者,每個人都可以修正這個頁面、貢獻自己的所知到這個網頁上。
 +
 +
維基百科(Wikipedia)建立於2001年,由Jimmy Wales和他的夥伴Larry Sanger用wiki創建而成,繼承先前Nupedia線上百科計畫,並將原本專家審稿的方式,改制為全民共同創作、共同審核,加上許多網站的和媒體的介紹推薦,越來越多熱情的網友加入知識分享的行列。2001年同年開始開放各種語言的建立和申請,直到2006年年初,已經有超過210種語言的維基百科被成立,英文版的詞條數也突破了一百萬則的里程碑。中文的維基百科和德語、法語等十幾種語言,是第一批成立的非英語維基百科計畫,經過大家合作建置,2006年初時詞條數達到五萬多則,在所有語言版本中排名第十二,在中文維基百科上特殊的正簡體轉換系統不僅在2005第一屆國際維基媒體大會上倍受矚目,隨後更受到塞爾維亞語版本的維基百科使用,作為西里爾字母和拉丁字的轉換系統。閩南語維基百科在2004年成立,是華文第一個方言版本的維基百科。
 +
 +
維基百科能讓全人類自由共享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內容授權方式與一般的文件授權方式不同。維基百科內容的授權,使用自由軟體基金會的「自由文檔許可證」(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授權,允許使用這些內容的人,不但可以使用,還可以加以修改、散布,利用這樣的方式來促進內容的流通到更多人手中。
 +
 +
除了百科之外,維基百科還有許多姐妹計畫,來收集各種不同型式的文件,包括辭典、文庫、教科書、語錄、物種,還有收集各種影音檔案的維基共享資源,和由全民發布式的維基新聞,為了組織這些計畫,Jimmy Wales在2003年成立了「維基媒體基金會」(Wikimedia Foundation Inc. )來統籌管理,基金會的運作和硬體的維護主要是依賴世界各地認同這些計畫的人捐款資助。
 +
 +
*對維基百科的質疑
 +
 +
這樣由有別於傳統百科編輯的過程,最容易引起別人對它「準確性」的懷疑。任何人都可以對內容進行修改,那要如何保障內容的正確呢?參與維基百科編輯的使用者們,為了確保這點,制定出了參與維基百科過程中,所須遵守的遊戲規則,除了基本的格式和編輯態度之外,對於內容方面,也主張這些內容要禁得起別人的驗證。確實,維基百科編輯者的角色主要是收集、整理知識,而非「創造」或是羅織偽知識。2005年年底,國際知名的科學期刊《Nature》(自然)邀請了多位學有專長的審稿者,針對大英百科和維基百科相同標題的文章進行審查,其統計結果發現,大英百科的錯誤內容僅比維基百科少一點而已,在這審查結果出爐後不久,大批的維基百科編輯者,馬上修正了該期刊所指出的錯誤。其實也是表現了維基百科是一部「活」的百科全書,且虛心地接受各方考證,永遠以成為一個更完整的百科為目標。
 +
 +
*維基百科社群
 +
 +
根據淡江大學圖資系林信成教授於2006年年初所做的「wiki系統分析與社群經營之研究統計」,在中文維基百科上活動的維基人,以中國大陸占多數,來自台灣的使用者次多,占了23%,主要的學歷為大學和研究所以上。維基百科吸引眾多維基人熱情參與的原因之一,在於它要求每一位參與者,在參與的過程中保持自己中立的立場來撰寫,並透過多數人的參與,使它的內容趨近客觀中立;來自不同背景和領域的編輯者,也可以藉由編輯相同或相近的詞條,交流彼此的知識。和所有的wiki引擎一樣,建立在mediawiki上的維基百科,只要透過點擊頁面和段落旁的「編輯」這樣簡單的步驟,就可以開始對該頁面進行修改,對於初入門的編輯者來說,維基百科也提供了簡易的工具列,省去了新手要記憶大量語法的困擾,直接點選工具列,就可以做到內部連結、加入圖片、繪製表格等功能,如果學習這類語法有困難,也可以和別人分工,有人以創建內容為主力,有人可以協助添加語法,協力合作讓每一篇文章更符合維基百科的格式。
 +
 +
維基百科另一個優點,就是它多樣化的語言版本。傳統百科的線上版,即使有多種語言版本存在,但是礙於版權問題,可能只提供一個語言版本的對照,如果要閱讀其他語言版本,就要另外付費。在維基百科上各語言版本的網站各自獨立,只要透過簡單的語法,就可以把相同名稱的詞條互相連結起來,閱讀者可以很方便的比較各版本間建立的狀況,也可以藉由各版本間的閱讀和翻譯,訓練自己的外語能力,一個熱門的詞條的其他語言連結,可能多達上百種。即使是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所觀察到的現象都會有所不同,更何況是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環境的人口,許多維基人都認為,多閱讀和接觸其他語言版本的變化,可以由此了解不同背景的人的關心的焦點和思考方向,自己在看全世界的版圖時,也多了更多觀察的角度。
 +
 +
*結論
 +
 +
整體來說,維基百科和其所有計畫在知識分享和內容開放的方向是不變的,也是這個方向吸引許多認同這些計畫的志工們持續參與,伴隨著眾多的使用者加入維基百科,使更多使用者協助提報問題和修改mediawiki這個自由軟體,但是開發者的速度,似乎無法來得及應付急速增長的使用人口。且為了維持整體編輯的情形,社群大量的使用者的編輯和討論模式,也迫使維基百科建立一些與原始設立精神不合的管理規定,這些系統開發的問題和社群經營管理的模式,將會是維基媒體計畫運作的關鍵之一,也是值得中文維基百科等發展中的相似計畫借鏡。

2006年3月31日 (五) 16:59的最新修訂版本

以下資料來自各大新聞媒體、網站,報導Wiki社群、維基百科近況。本頁收錄的資料對Wiki毀譽參半,正反意見皆有,旨在對維基社群、維基百科或維基技術持續觀察與追蹤,以作為研究的參考依據。

目次

洛杉磯時報關閉wiki社論 (2005/06/21)

CNET新聞專區:Elinor Mills  2005/06/21 http://taiwan.cnet.com/news/ce/0,2000062982,20099844,00.htm

在開站短短三天後,洛杉磯時報周一決定關閉可讓讀者改寫社論的網站。

該報社是因為不堪上周才開張的網站被張貼大量不堪入目的訊息與圖片而出此下策。

洛杉磯時報所開設名為「Wikitorial」網站周一一大早這個網站卻一片空白,只留下短短一則啟示:

「由於一些讀者造成本網站充斥大量不宜的內容,因此很不幸地,我們必須移除這項功能,至少暫時如此。我們也對加入我們的數千位讀者致上衷心感謝與歉意。」

洛杉磯時報以共同創作的百科全書知名的維基百科(Wikipedia)為基礎架設的這個網站三天前開張,邀請不同立論的讀者上來改寫該報的社論。

「你覺得報紙社論愚眛自滿、觀點偏頗、缺乏真理嗎?」該網站寫著,「請用wiki網站,改寫成你自己的社論。」但是該網站也承認有些許風險。

「許多人質疑我們是自找難堪,好比患有風濕的老嫗進入舞池,比較可能一屁股跌到在地,而非贏得滿堂彩,我們承認有這個可能,但我們仍然決定勇往直前。」

雖然採取了某些措施預防搞怪行為,但在不堪其擾之下,洛杉磯時報星期天還是決定中止這個「新型態的意見新聞學」計畫。

在找到把破壞程度降到最低的方法之前,該網站將不會再開放,網站啟示指出。(鍾翠玲)

Esquire報導Wiki百科 邀網友改稿 (2005/09/30)

CNET新聞專區:Daniel Terdiman  2005/09/30 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101704,00.htm

老爺雜誌(Esquire)作者A.J. Jacobs決定撰寫特稿,介紹可自由修改的線上資料庫維基百科(Wikipedia)。他的作法別出心裁:把錯誤百出的草稿貼上網讓社群人士修改。

Wikipedia允許任何人為這個線上百科全書撰寫新詞條,或修改既有的詞條。因此,自從2001年推出以來,Wikipedia單是英文詞目已擴充到包含將近74.9萬條,被社群人士修改過的詞條更是不計其數。(Wikipedia另有其他109種語言的版本。)

如同開放原始碼軟體社群集體同心協力為開原碼軟體除錯,Wikipedia理論上也是借重社群人士自我監督的集體力量,維護文章內容的正確性。在大多數情況下,社群人士一瞄到某詞條內容有誤,就會迅速更正。

有鑑於此,Jacobs介紹Wikipedia的報導故意寫得錯字連篇,充滿事實謬誤,然後把初稿張貼上網,希望社群幫忙改錯,並合力創造一篇可刊登於12月號老爺雜誌的報導。

Jacobs在這項實驗的導言頁上寫道:「我的構想是,寫一篇粗糙的草稿,然後Jimmy Wales (Wikipedia創辦人)會把文章貼上網站,歡迎Wikipedia社群改寫、編輯。」他說,老爺雜誌會把這篇報導「修改前」與「修改後」的模樣刊出,作個對照。

結果,根據刊登Jacobs報導的Wikipedia網頁,該文一發表後,24小時之內就被修改了224次,次日又改了149次。最後的版本在9月23日定稿,隨後鎖住,阻止進一步修改眾多使用者合力完成的大作。

最後的版本寫道:「民眾真的會把耶穌基督的包皮當聖蹟膜拜嗎?什麼地方把大象踩死人當作一種行刑方式?......這些答案你在大英百科都找不到。只有一處全都錄:Wikipedia。這部開放式的線上百科已成為史上規模最大、最包羅萬象也最自由不羈的工具書。」

在編修的過程中,Wikipedia社群遵照Jacobs訂的遊戲規則:「用一種引人入勝的寫作方式,一如我們為老爺雜誌撰文的風格;請勿寫得像傳統百科詞條那麼古板。這是一篇雜誌的特稿。把文章篇幅控制在接近原稿的字數--wiki不是紙,但本文可是會印在紙上。」

網友果真配合。根據該網站統計,原文文長709字,分成14段。最後的定稿果真寫得生動有趣,總計771字,含15段。

Andy Baio在他的部落格Waxy.org指出,老爺雜誌的這項實驗,是凸顯Wiki社群力求文章盡善盡美的最佳範例。

「我認為這很棒,」Baio說:「瞧瞧這活動。每一個事實錯誤,短短數分鐘內就被糾正過來。然後焦點轉向修飾文句、表達得更明白曉暢,提高整篇文章的可讀性。」

Wikipedia創始人Wales認為,這項實驗可當作雜誌與讀者互動、共同創造一篇完整報導的範例。他說:「如果時代雜誌(Time)這類刊物撰文報導選舉季,並邀請讀者參與,可能很有趣。」

但Wales指出,媒體必須審慎選擇容許哪些人參與文章的編修。他舉洛杉磯時報最近模仿Wikipedia模式,嘗試由讀者共同撰述社論的作法為例說:「那幾乎可說是糟透了。因為他們平日沒有培養社群,只是開放讓一大堆素質良莠不齊的人士參與。結果因為恣意塗鴉搗蛋的人太多,而不得不移除。」

Wikipedia使用者Kelly Martin也加入修改Jacobs原文的行列。他認為,Jacobs實驗成功的一大因素是,方向和遊戲規則訂得比較明確。

Martin說:「我認為,社群這次更清楚目標何在,所以我們結合更多的資源,共同監看文章是否改得不妥當。」(唐慧文)

網路工具讓Wiki百科面目一新 (2005/11/30)

CNET新聞專區:Alorie Gilbert  2005/11/30 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102828,00.htm

人人都能參與編纂的線上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廣受歡迎,已催生各式各樣的增補工具。

其中一種稱為Gollum,是免費提供的網路應用程式,其作者Harald Hanek稱之為維基百科的「瀏覽器」。此工具提供一種去蕪存菁的維基百科使用者介面,把搜尋功能置於前端和中央,並允許使用者作一些個人化的設定。

家住德國紐倫堡的Hanek在Gollum網站上的貼文中說:「依我之見,維基百科的介面太繁複,讓人眼花撩亂。所以,何不設計一種簡易的介面來用。」

這個程式起初是Hanek為女兒設計,作為與維基百科迅速互動的方式。後來,他透過全球資訊網對外發布,成為一種開放原始碼計畫,最近他的網站更推出英語版。

但其實Gollum不算是網頁瀏覽器,因為此程式只把訪客帶到維基百科的網頁。Gollum也需要搭配標準的網頁瀏覽器,例如Internet Explorer或Firefox,才能使用。


維基百科是當紅的網站,最大的魅力是任何讀者都能修改詞條、加入自己的註解。非營利組織維基百科基金會(Wikipedia Foundation)說,共有1.3萬人積極參與編纂這部線上百科全書,每天產出數千篇的文章,以及數萬筆訂正。

維基百科基金會知道有Gollum這個計畫,但並未參與其事。

Hanek用一種稱為AJAX的程式設計語言編寫Gollum,這種語言協助程式設計師為網路應用程式打造功能先進的介面。另一個採用AJAX技術的維基百科相關程式是Placeopedia,把維吉百科上的文章與Google Maps整合。(唐慧文)

Wikipedia的成長挫折 (2005/12/06)

CNET新聞專區:Daniel Terdiman  2005/12/06 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102987,00.htm

對維基百科(Wikipedia)創始人Jimmy Wales而言,上周可說很難熬。因此,他決定修改基本規則,雖保留人人都能參與編輯這部百科全書的精神,但也略加設限。

先是在11月29日,曾任羅伯.甘乃迪行政助理投書今日美國報,批評這部線上百科的一個詞條竟暗示他涉嫌參與暗殺羅伯和約翰甘乃迪。緊接著,12月1日又傳出,前MTV VJ兼播客(podcasting)先驅Adam Curry以匿名身分,從一篇談論新數位媒體的文章中,把提及他人對推廣播客貢獻的那部分刪掉。

對Wikipedia的批評者而言,上述消息再度證明,採開放編纂模式的Wikipedia對內文不負責任,在嚴肅的資訊蒐集領域不占有一席之地。

前羅伯.甘乃迪助理John Seigenthaler的投書寫道:「Wales堅稱,他的網站負責任,而他擁有成千上萬的志願編輯,可在數分鐘之內訂正錯誤。但我的經驗卻不是這一回事。Wikipedia把我描述成刺客嫌犯長達四個月之久。」

對於外界的批評指教,Wales很在乎。他深知,許多人擔心,Wikipedia的自我監看過程恐怕不可能跟上大量新文章冒出和修改更新的腳步。目前,wikipedia包容數百萬篇文章,單是英語版就將近85萬篇。10月份,英語版Wikipedia的網站每天新增1,515篇文章。

但Wales強調,Seigenthaler事件只是失常。

他說:「就此個案而言,系統有疏失。劣質的詞條維持原狀一段時日,直到(Seigenthaler) 自己動手更正為止。我只能說,基本上,我們已調查這起事件,檢討出錯之處。看來關鍵問題在於,我們正遭遇成長期的痛楚。」

Wikipedia文章首次刊出時,會在特別的網頁上顯示,讓熟悉該特定領域的新網頁的監督者監看、挑錯。

Wales指出,提及Seigenthaler的那篇文章不但躲過監看員的注意,而且長時間無人訂正,因為該篇文章未與Wikipedia的其???文章連結,瀏覽人數少,以致未受到密切檢視。

另一異常之處是,該詞條由匿名使用者上傳,但大多數新文章都由註冊會員發表,這些人比較可能為自己撰寫的文章負責任。

為了避免未來再出狀況,Wales計劃修改規定,禁止匿名使用者張貼新文章,只有註冊會員可發表新文章。他宣布,新的改變自周一(12月5日)起生效,但匿名使用者仍可修改既有的詞條。

Wales說,改變並不大,因為目前,大多數新文章都已經是由註冊的會員執筆,且大多數匿名使用者的活動都以修改現成的文章為主。

同時,Curry修改播客一文則引起新的問題:如果Wikipedia的文章提到某人或某人曾經參與的計畫,那麼此人能夠撰寫或修改該篇文章嗎?

部落格作者與播客先驅Dave Winer說:「Wikipedia通常被視為有權威性。這種觀念現在必須終止。其中的包篇文章都應被視為有預設立場的,可能由某個涉及利益衝突的人士所寫。再者,在這個網際網路上人人是作家的時代,我們必須重新檢視什麼叫作權威。」

Wales說:「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因為一方面,就播客這類議題而言,通常參與撰寫相關詞條的人,對該領域瞭若指掌。但另一方面,當某人修改某篇敘述自己親身參與活動的文章時,他們又很難保持客觀中立。」

他指出,傳統上Wikipedia不鼓勵使用者參與撰寫這樣的詞條,若真的要做,就必須抱持著成熟與嚴謹的態度為之。

Wales說:「但這方面我們沒有訂規則,因為即使訂了也難以落實,可能也不是好主意。」 (唐慧文)

《維基》資料出錯 收緊上載條例 (2005-12-07)

香港文匯報[2005-12-07]

 著名網上百科全書《維基百科》出現「資料錯誤」情況,被錯誤資料「中傷」的是美國前司法部長羅伯特肯尼迪的行政助理西根薩勒,他在《今日美國報》專欄投訴《維基》內的個人履歷資料出錯。

 《維基》中指出,西根薩勒曾被懷疑牽涉羅伯特的暗殺案,更指他與羅伯特兄長、前美國總統肯尼迪暗殺案有關。其生平資料亦誤指他曾居於前蘇聯,被網友冠以「納粹」稱號。錯誤資料被刊登了132天,網站接到投訴後已作修改。

 《維基》周一宣佈收緊上載資料條例,保障資料準確但這次出錯已影響該網站的公信力。現時若有用戶欲在網站上載新資料或文章,須先行在網站註冊,但用戶則可在未有登記的情況下,隨時更改現有的資料或文章。 ■綜合外電消息

維基百科上亂寫 男子道歉丟飯碗 名報人批評百科可信度 (2005/12/12)

【東森新聞報 記者管淑平/編譯】2005/12/12 (星期一)

網路「維基百科」開放讓大家都可以撰寫詞條解釋,但是可別亂寫,美國一名男子在維基百科上胡謅一名知名記者涉入暗殺甘迺迪案,不但為此公開道歉,還丟了工作!這名38歲男子切斯今年五月在維基百科的田納西新聞前發行人、今日美國報社論版前主編,退休記者席根塔勒(John Seigenthaler Sr.)的個人介紹中寫道,席根塔勒與甘迺迪總統暗殺案有關係,還說席根塔勒在1971年到1984年曾經住在蘇聯。

席根塔勒日前查詢維基百科發現自己的傳記被加上這一段胡謅的內容後,向維基百科抗議,也表示要找出造謠的人。

田納西新聞11日引述切斯的道歉聲明,「我從新聞得知,席根塔勒先生要找出是誰寫的,是我寫的,所以我需要讓他知道,特別是這並非有人刻意針對他而來,這是一個錯得離譜的笑話。」

切斯說,他不知道這個免費的網路百科被嚴肅認真的當作參考工具,亂寫這些內容,只是要愚弄一名和席根塔勒家族熟識的同事。

切斯道歉後,也辭去在田納西一家物流公司的營運經理的工作,可算是損失不小。

這起事件引起席根塔勒在今日美國報撰文批評維基百科的可信度,他說他是甘迺迪之弟羅伯‧甘迺迪的好友,也曾為甘迺迪總統做事,「讓他們以為我涉嫌謀殺,這是最令人感到痛苦的。」

席根塔勒說,他不打算對切斯採取法律行動,也支持不要對網路定下太多規範,但是他擔心「維基百科讓不負責的破壞者對任何人寫任何他們想寫的內容,卻正招來對網路做更嚴厲的限制。」

針對席根塔勒的批評,維基百科上周立刻做出回應,縮緊編輯權,原本開放任何網友都能新增和修改百科內容的做法,改為新增內容必須先登記註冊使用者名稱,但是修改既有內容就不需要註冊。

維基百科創辦人威爾斯說,他們希望要求註冊能夠限制新增詞條,同時義工們將加強審查,以提高維基百科的品質。

不過,席根塔勒認為,即使要求註冊,仍然無法改善有心人士刻意造謠誹謗的情況。

堅持開放與匿名撰寫 維基百科面臨可信度危機 (2005/12/12)

【東森新聞報 記者管淑平/編譯】2005/12/12 (星期一)

以集合所有網友力量共同編撰的網路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推出後迅速成長,但是在美國知名報人席根塔勒傳記遭人捏造假內容後,維基百科面臨可信度的危機。

維基百科成立宗旨是作為一個免費,而且「來源開放」的多語言版本全球網路百科,網友可以以個人所知編寫百科內容,內容維護主要仰賴一群義工過濾。

正如其名’Wiki’在夏威夷語中所代表的「快速」,維基百科2001年推出後迅速成長,根據尼爾森市場調查公司的調查,到九月為止,美國有1270萬名維基百科使用者,比去年同期增加300%,Alexa.com評選為全球最多人造訪網站排名第35。

維基百科至今詞條超過200萬個,其中英語版有85萬個﹔共有200種語言版本,其中詞條超過5萬筆以上的有10種語言版本:英文,德文,法文,日文,波蘭文,義大利文,瑞典文,荷蘭文,葡萄牙文和西班牙文。

維基百科正式員工只有三人,不過威爾斯說,「有數百名」義工協助維護百科內容的正確性和中立性,威爾斯當初投入50萬美元創立,現在網站運作靠著「維基媒體基金會」募款維持。

作為一個開放來源的網路百科,維基百科創辦人威爾斯認為,這種「互通有無」的做法,有助於創造出更好的產品,使用者往往對於維持這個網站的「中立觀點」有共識,他說,「維基百科最好內容,就是從辯論和對話過程中產生...部分最佳詞條來自於與不認同的使用者的辯論過程。」

威爾斯說,維基百科要求「大英百科甚至更好的品質」,但是他也承認這一點還沒達到。

在發生個人傳記遭捏造事件後,維基百科也不得不加強控制內容,並對網友撰寫百科做出限制,威爾斯也承認,席根塔勒事件顯示網站運作過程出現了問題。

曾經擔任美國報業編輯協會會長的席根塔勒在今日美國報批評維基百科假內容事件說,「我不知道哪個心理有毛病的人捏造這個假的、匿名的『傳記』,而且顯然放在維基百科我的名字下達132天。」

威爾斯說,席根塔勒事件後,他們已經緊縮網站內容監控,也要求使用者必須先註冊才能增加內容,但是維基百科仍將維持匿名性,整體的運作政策也仍然不變。

維基百科也在網站上貼出自省式的公告,承認百科收到抱怨指稱「明顯的缺乏可信度,完整性和權威性」,不過「維基百科的編輯過程認為,讓許多人參與編輯終會帶來精確性。」

維基百科的開放性之前就曾遭到批評終將引來這類的毀謗造謠,一個名為「觀察維基百科」網站站長布蘭特就說,「根本問題在於,不論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信託人或者與維基百科有關的義工,都不認為他們對內容有責任」,此外,「任何人都可以編輯詞條,意味著無法保證你閱讀的任何詞條沒有被出於惡意的編輯過。」

市場研究公司皮尤網路暨美國生活計劃研究顧問康恩斐認為,除了近日的爭議外,維基百科已經成為「很大的成功故事」,它與Google在搜尋引擎,或者全錄在影印機領域一樣,「已經成了(網路百科)的同義詞。」

不過他也認為,維基百科必須想辦法確保其可信度,就算這代表他們需要大幅加強內容監控,「這次是第一次危機,但是有危機就有成長,如今有足夠多的人使用並做出貢獻,所以應該能夠集眾人之力的解決辦法。」

網路維基百科走紅同時面臨可信度危機 (2005/12/12)

【法新社 王思捷】2005/12/12 (星期一)

(法新社華盛頓十一日電) 由全球網友共同在線上編撰而聞名的網路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在迅速竄紅的同時,也因為一則錯誤的人物自傳,面臨內容可信度危機。

維基百科以「免費、開放的多語系百科全書」為宗旨創站,近來快速成長,卻因為一項醜聞,迫使網站必須採取更嚴格的內容監控。

成立於二00一年的維基百科,原為軟體「維基」的實驗之用。

「維基」在夏威夷語中意指「快速」,此軟體使不同使用者可以在不同地點修改同一份文件。

目前維基百科已收錄兩百萬篇文章,其中英文占八十五萬篇。

它共有逾兩百種的語文版本,超過五萬篇文章的語言共有十種:英文、德文、法文、日文、波蘭文、義大利文、瑞典文、荷蘭文、葡萄牙文和西班牙文。

尼爾森網路調查顯示,維基百科至九月份止的美國使用者數為一千兩百七十萬人,是一年前使用人數的三倍;它也被alexa.com列為全球最受歡迎網站的第三十五名。

網站創辦人吉米˙威爾斯表示,維基百科的開放特性,使產品品質更加優良。

儘管該公司只有三名員工,卻有數百名「義工」協助監看內容,維持準確性和該站的宗旨「中立性」。

維基百科以「比美、甚至超越大英百科全書」為目標,但日前卻因退休記者席根塔勒的自傳錯誤,鬧出軒然大波。

席根塔勒在六零年代曾為司法部長羅伯甘迪迺的助理,一篇維基百科的文章卻直指席根塔勒「一度被認為和約翰甘迪迺、鮑比甘迪迺的謀殺案有直接關連,但無證據」,而且數週未被發現錯誤。

席根塔勒在《今日美國》報撰文表示:「我完全不知,究竟是哪一個變態寫出這篇錯誤、惡意的自傳,而且放在維基百科上一百三十二天之久。」

維基百科已引來不少批評,甚至有專門監看維基百科的網站「Wikipedia Watch」。

該網站的布朗德表示,最大的問題在於,維基百科的上上下下,沒有人認為他們應該為內容負責。

威爾斯當初以五十萬美元創辦「維基百科」,如今則接受各界捐助,並成立非營利的「維基媒體基金會」從事網站運作。

自然雜誌:網路維基百科與大英百科並駕齊驅 (2005/12/15)

【法新社 王思捷】2005/12/15 (星期四)

(法新社巴黎十四日電) 英國《自然》雜誌調查報導,完全免費的網路百科「維基百科」(Wikipedia),最近雖因一則不實內容引起爭議,在科學主題上的正確度卻和收費的大英百科全書不相上下。

週四出版的自然雜誌表示,它在研究中給予受測者四十二組分別來自大英百科和維基百科的科學類文章,主題極為廣泛,從阿基米德定律、桃麗羊,到場效應電晶體和庫茲菲德─雅各氏症。

受測者被要求檢查文章內容的正確性,但並未被告知那一篇文章來自何方。

結果發現,文章中發現八個重大錯誤,包含重要觀念說明錯誤等,維基百科和大英百科各有四個錯誤。

至於事實錯誤、遺漏或容易誤導讀者的文句等小錯誤,維基百科有一百六十二個,大英百科則為一百二十三個。

自然雜誌表示,以科學知識而論,「大英百科領先維基百科的差距可能不大」,以維基百科所採取的折衷式編輯方法,此等表現是個「驚奇」。

維基百科創始於二00一年,號稱為完全開放的網路百科全書,可由全球網友共同編寫和更新。

目前它擁有兩百萬篇以上的文章,以兩百種以上的語言呈現。

自然雜誌表示,受測者對維基百科主要的批評是,它的文章結構經常不佳、令人迷惑,對於爭議性理論也給予過多讚譽。

研究:Wiki百科準確度不輸大英百科 2005/12/16

CNET新聞專區:Daniel Terdiman  2005/12/16 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103226,00.htm

本周出刊的Nature登出一項研究報告,宣稱維基百科(Wikipedia)的準確性與權威的大英百科全書(Britannica)旗鼓相當。

過去兩周來,免費、開放的Wikipedia因為若干詞條的撰文者可信度遭到質疑,以及整體的責任問題,惹來媒體的一片撻伐聲。

特別引人側目的是,一篇由匿名者撰寫的文章誣指前新聞記者John Seigenthaler涉及暗殺羅伯和約翰.甘乃迪,但Wikipedia卻任由這篇不實的文章隻字未改地張貼四個月之久。 同時,播客(podcasting)先驅Adam Curry匿名刪除提及他人對播客貢獻的段落,也引起部落格界議論紛紛。


一周內發生兩起醜聞,促使Wikipedia創始者Jimmy Wales決定調整原先讓任何人都能參與編寫這部百科全書的遊戲規則。

Wales曾堅稱,這部線上百科及其社群是建築在時時自我監督與自清門戶的基礎上,應可確保百科全書中的文章正確無誤。但批評者則常拿深具權威與公信力的大英百科為例,來對比Wikipedia作為可靠資訊來源似乎有所不足。

然而,最新一期的Nature從這兩部百科全書的網站上,分別挑選談論各式各樣主題的文章,然後傳給「相關」領域的專家審閱,但不告知文章出自於哪一部百科全書。

結果,專家比較Wikipedia和大英百科針對同一主題解釋的文章後發現,在42件有效的專家評鑑中,兩部百科全書總共只被揪出八個嚴重錯誤,例如重要觀念的誤解。其中有四個錯誤出自於Wikipedia的文章,另外四個錯誤出自於大英百科。

不過,事實謬誤、省略或容易誤導人的敘述倒是不少,總計Wikipedia在這方面被發現有162個問題,大英百科出現123個問題。

這項研究調查發現,整體而言,大英百科的平均出錯率是每篇文章2.92個錯誤,略低於 Wikipedia的3.86個錯誤。

Nature的結論是:「這項由專家主導的調查顯示,Seigenthaler和Curry這類事件,應該只是例外,而不是常態。」

Wales認為,儘管大英百科的準確度略勝一籌,但Nature的報告驗證Wikipedia的基本架構是禁得起考驗的。

他說:「我十分欣慰。我認為,對我們來說,這是對最近媒體負面報導的一大制衡,因為Nature把焦點擺在整體的品質,而不是單一的文章。」他也指出,Nature的研究也戮破大英百科內容無可置疑的迷思。(唐慧文)

維基百科計劃採取措施防止不準確信息 (2005/12/20)

由志願者創立的網上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計劃啟動一系列安全措施中的第一個﹐目的是限制人們隨意張貼不準確的信息。

維基百科的創立者吉米•威爾士(Jimmy Wales)說﹐從明年一月份某個時間開始﹐維基百科將在向高訪問量網頁提交發言前啟用延時功能。威爾士說﹐該系統的延時同廣播電台的7秒鐘延時非常相像﹐只不過時間是延遲10分鐘左右。

他說﹐對於重要的新聞等條目﹐公眾只會看到經過維基百科的志願者編輯委員會對準確度進行預審後的網頁。

11月29日﹐上世紀60年代曾擔任紐約參議員羅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行政助理的約翰•西根薩勒(John Seigenthaler)在《今日美國》(USA Today)上的一篇文章令維基百科陷入麻煩之中。西根薩勒寫道﹐他在維基百科發現了一條有關其生平的條目﹐其中錯誤地稱他可能同暗殺羅伯特•肯尼迪以及他的哥哥總統肯尼迪有關。一名惡作劇者後來承認張貼了這個不準確的信息。

威爾士說﹐新的安全特性不是對此意外事件做出的反應。他說﹐他和維基百科的其他組織者一年多以來一直在考慮減少這種惡作劇的方法﹐但這種惡作劇在該網站的85萬多篇文章中非常少見。他說﹐在大多數情況下﹐志願者專家會在網站中巡視﹐並迅速修改他們發現的錯誤。

威爾士表示﹐維基百科最終將由“穩定的”頁面組成﹐志願者需要保證內容的準確﹐然後才會被公眾看到。他說﹐可能還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才能將附加安全性能從高訪問量的頁面擴展到網站的其他頁面中。威爾士說﹐目前還不清楚會收到什麼效果。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週一報道了新安全措施的部分內容。

维基百科创始人 Jimmy Wales 频繁编辑自己的传记 (2005/12/20)

(找不到原始報導,這裡只能轉載自網站,資料來源:http://witao.com/node/1441 jesse 提交于 周二, 2005-12-20 23:08)

Wired 12月19日报道,维基百科(Wikipedia)创始人 Jimmy Wales 频繁编辑自己在维基百科上的传记文章。日志资料显示,Jimmy Wales 编辑自己的传记文章共18次,他多次试图抹除 Larry Sanger 与他共同创立 Wikipedia 的事实。他还多次删除关于自己曾经经营一家带有黄色内容的网站(网站名字为 Bomis)的事实。

在 Wired News 对 Jimmy Wales 的采访中,Jimmy Wales 称自己只是修改一些事实性的错误,提供更具体的内容而已。

網絡百科新時代:人人問我 我問人人 (2006/01/09)

  2005年,一些新名詞相繼跳入用慣了搜索引擎的人們的眼簾:“百度知道”、“新浪愛問”,以及早它們好一陣的“維基百科”。無論是出于對編纂在線詞典的新鮮,還是對網絡互助行為的熱衷,抑或是真切地感受到了這種新型搜索的突出優點,這些網站誕生不久,便都紛紛迅速聚攏起數目相當的用戶群。

  維基百科的標志:知識下放

  “好用。”網友小夏這樣簡單而直接地回答她關于“維基百科”的使用感受。今年7月她在翻譯文章時,需要一些關于普羅提洛《九章集》的資料。“圖書館的工具書我查過,大概是因為我要的東西太生僻,或是我對這個領域不夠了解,結果很不滿意。但是在英文的維基百科網站上,我得到了很多有益的資料和鏈接。”

  對于許多網民而言,使用Google、Yahoo這樣大而全的搜索引擎,面對海量的搜索結果,仍然占他們目前搜???行為中的大部分。然而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在需要一些專業化、精准化的答案與解釋時,已經越來越頻繁地使用“維基百科”。

  由吉米‧威爾斯等人創辦的維基百科(www.wikipedia.org)誕生于2001年,現在已經有50種語言版本,超過110萬個條目。該網站的全部條目都由維基百科社群的成員免費編寫,任何條目都可以編輯。這部內容開放的網上百科全書,顯然已經是世界上成長速度最快、更新最快的百科全書。

  在線百科全書並不是件新鮮事,維基的最大特點是敢于把百科全書的編纂權“下放”給普通人──雖然,這些“普通人”中許多是有著高等學歷、樂于在網上分享知識的人們。

  起初,人們最大的疑慮便是:這樣的百科全書能可信嗎?然而,維基百科的思想是“更多的眼睛發現更多的錯誤”。維基技術保証每次修改的歷史記錄都被完整保存,讀者也可看到對一個條目不同的解釋方式並最終自己判斷選擇。在社群的自我監管及網民的反饋機制作用下,維基百科不僅顯示出了它更為專業的、更有價值的搜索結果,更由描述爭論、反饋更新的過程,折射出人們思想的發展脈絡。

  話語權的下放,使更多人貢獻出了自己的大腦,而草根力量的上行,也在自主匯聚而形成社會性大腦,組合、過濾、分享與管理知識。或許在如今這樣一個時代,人們需要的並不僅僅是對于一個條目生硬而晦澀、簡練而冰冷、並且年代久遠的定義,而是更具體的闡釋與例子、更明晰的思想脈絡,甚至更多的交鋒意見,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做出判斷。

中國封鎖維基百科網站至今不解禁 (2006/01/14)

中國當局從去年10月中旬封鎖了國際性的網上百科全書網站維基百科。維基百科的中文用戶對此表示憤怒。教育界和新聞界人士認為﹐中國當局封鎖百科全書網網站﹐將損害中國文化。但中國政府至今沒有對封鎖維基的做法提出任何說明或解釋。(chinesenewsnet.com)

  • 不提出任何理由解釋* (chinesenewsnet.com)

多年來﹐觀察家們表示﹐中國在理論上有言論自由和新聞出版自由。但是﹐在實際上﹐中國公民和新聞出版機構的自由是由不對公眾負責﹑連辦公電話也不對公眾公開的中共宣傳部門和政府機關決定的。這些機關可以任意封殺中國公民和大眾傳播媒介的言論。(chinesenewsnet.com)

早些時候﹐中國當局在沒有提出任何理由的情況下﹐全面封閉了中國大學裡允許學生自由發表言論的網站。在去年10月之前﹐中國當局兩次封鎖國際性的維基百科網站﹐隨後又解除封鎖。(chinesenewsnet.com)

但是﹐在去年10月中旬實行的封鎖至今沒有解除﹐當局至今沒有提出任何解釋。(chinesenewsnet.com)

  • 維基網站廣受歡迎* (chinesenewsnet.com)

5年前成立的維基網站目前存有100多種語言的220萬篇文章﹐維基網站的資料成為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學術知識的重要來源。維基百科一種開放性的百科全書﹐從詞條的設置﹐到詞條的撰寫和編輯﹐都是由志願者進行的。(chinesenewsnet.com)

維基網站的資料因為全面﹑及時﹑詳盡和開放而受到各國普通用戶和學者的喜愛和尊重。(chinesenewsnet.com)

  • 中國網民表示憤怒* (chinesenewsnet.com)

維基網站被封閉之後﹐中國的維基用戶紛紛表示憤怒。一位用戶強烈抨擊中國當局“以愚化封鎖人民為追求”﹐努力在互聯網實行愚民政策。知識界人士則表示擔懮﹐中國大陸當局封閉中文的維基網站和維基百科的行為﹐將使維基缺乏來自中國大陸的知識輸入﹐使中國大陸和香港﹑臺灣在文化上漸行漸遠﹐客觀上加深了中國大陸與臺灣等地的隔離。(chinesenewsnet.com)

  • 創始人﹕網站立場中立* (chinesenewsnet.com)

維基百科計劃的創始人吉米.威爾士說﹕“維基百科對中國政府既不批評亦不支持。維基百科並非為政治異見者亦非為政府支持者所開設的網站。我們是中立的。維基百科的中立觀點政策是堅定不移的。維基百科不可能被描述為反中國政府﹐除非中國政府意欲說明中立資訊是反中國政府的﹐而我認為這完全不是他們計劃要表達的。”(chinesenewsnet.com)

有觀察家指出﹐早在1949年中國共產黨還沒有掌握中國大陸的政權之前﹐美國學者費正清和許華茨就指出﹐中共掌握政權之後面臨的一大考驗﹐就是中共政權是允許中立自主的知識傳播繼續存在﹐還是把它“娼妓化”。觀察家表示﹐將近60年過去﹐中共顯然還沒有通過這個考驗。

多名參眾議員及幕僚涉嫌 美議員篡改維基 粉飾形象 (2006.02.11)

   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會山莊,一樁醜聞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多名國會議員及其幕僚疑似涉案,相關調查正積極展開。 
   別緊張,這樁「醜聞」並不是超級說客阿布拉莫夫案愈演愈烈,也與伊拉克戰爭或布希政府的國安監聽爭議無關。事件的風暴中心是當今網際網路規模最大的百科全書網站:維基百科(http://wikipedia.org)。 


   上網編輯 為己遮醜溢美 
   今年一月,維基百科發現有不少來自國會山莊參眾兩院的瀏覽者,在上網編輯多位參眾議員的條目時似乎別有居心,或刻意刪除修改關於這些議員的負面描述,或添加讓袞袞諸公錦上添花的資料。換言之,這些別有居心者顯然是利用維基百科「人人可編輯」的開放特質,為特定政治人物進行美化形象、遮醜掩羞的公關工作。 
   於是維基百科的子網站「維基新聞」(Wikinews)展開深入調查,從編輯者的IP位址下手,發現有多起不當刪改行為來自好幾位參議員的辦公室,很可能是這些議員幕僚的手筆。至於眾議院則較難進一步追查刪改者,因為大部分上網者都是共用同一個IP。 
   最先被抓包的是麻薩諸塞州民主黨籍眾議員米漢,他多年前曾向選民承諾自己最多只做四任八年議員,如今卻已堂堂邁入第七個任期,等於食言而肥。去年十二月廿七日,米漢的一名幕僚進入維基百科的米漢條目,將相關敘述完全刪除,再補上一段民權團體對米漢的讚揚之詞。 
   負面敘述全刪 厚顏讚揚 
   明尼蘇達州共和黨籍參議員柯曼的幕僚,則是篡改他大學時代曾是民主黨員的歷史,先從「自由派民主黨員」改成「活躍的民主黨員」,再改成「活躍的大學生」。同時還刪除柯曼在國會第一年仰承布希總統旨意的投票紀錄,以及布希首席軍師羅夫在二○○二年勸他放棄參選州長並進軍國會的相關記載。 
   蒙大拿州共和黨籍參議員伯恩斯曾用「破布裹頭仔」(raghead)來指稱阿拉伯人,並推動一項限制美國原住民部落自主權的法案。後來維基百科上這兩則資料都不翼而飛,反到多了一段標題為「農民代言人」的記載,大力宣揚伯恩斯如何為美國農民夙夜匪懈。 
   德拉瓦州參議員拜登一九九六年曾涉入一樁剽竊醜聞,灰頭土臉。愛荷華州參議員哈金曾謊稱自己在越戰時期如何神勇,駕軍機到北越領空執行戰鬥任務,被戳穿後才改口不提。而這兩位重量級民主黨籍議員的幕僚大概是護主心切,先後上維基百科為主子刪除資料、粉飾顏面。 
   加州民主黨籍參議員范士丹女士的條目也被動了手腳:她的銀行家丈夫布魯姆,一九九二年因為違法貸款挹注她的競選資金而遭到罰款;一九九七年開始,范士丹在國會大力鼓吹解除對中國的貿易制裁,當時布魯姆正好也在中國大做生意。這些對范士丹不利的資訊連同她可觀的財產淨值,被她的幕僚從維基百科刪得乾乾淨淨。 
   這幾位國會議員的發言人接受訪問時,大多坦承不諱,但一概強調是幕僚的個別行為,並推說動機是「讓網頁資料更加正確、公正」。然而參議員伯恩斯的發言人卻說:「這有什麼大不了的,維基百科又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總是有人會上去改東改西。」顯然是理直氣壯、越改越勇。

民間禽流維基網 匯集專業意見 (2006-02-27)

 人們過去習慣於依賴政府或醫療機構,以獲取有關禽流感及人類傳染疾病的訊息。然而日前,美國一家民間網站Flu Wiki異軍突起,吸引了大批網民的目光。

 據悉,該網站於去年6月開張,提供禽流感基礎知識、新聞更新、官方應對方案、防禦貼士及論壇。支援者們已將其翻譯為法文、西班牙文及土耳其文,今後還會有挪威文版本。

 儘管擁有超過1,200頁網站內容,日點擊量高達5,000。據悉,目前該領域的美國專業組織非常多,不僅有政府官方網站,還有世界衛生組織等其他國際機構在該國的分支機構。不過,Flu Wiki不僅提供這些官方網站的鏈接,還提供專家的個人意見。  ■綜合外電消息

試析Wiki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2006-03-01)


                        試析Wiki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1995年的美國,以電腦技術起家、有著“思想之源”美譽的沃德.坎寧安(Ward Cunningham),在開發新技術的過程中因受開源運動的啟發,創建了一家名為Wikiwiki(意為“快點快點”)的網站,並建立了為方便模式社群交流的波特蘭模式知識庫系統(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由此,該網站首開先河的選擇了一種全新的模式,即允許任何人編輯和修改網站內容。網站發佈之初,便立即在“模式社區”(patterncommunity)中獲得成功。從1996年至2000年間,波特蘭模式知識庫圍繞著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不斷發展出一些支援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從而使Wiki的概念不斷得到豐富和傳播,出現了許多類似的網站和軟體系統。2003年9月,坎寧安離開了一手創辦的Cunningham & Cunningham公司,受邀加入微軟。現在,Wiki網站及其使用者已遍佈世界各地。

  在我國,wiki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相對於不斷變革的新媒體時代,肯定是不夠完善的,且所面臨的問題也是紛繁複雜的。但即使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相信wiki也能憑著自身的獨特優勢和維客們的協力探索精神不斷前進,其發展前景及商業價值將是極其可觀的。本文試對wiki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粗作分析與預測。

                          Wiki的獨特優勢

  在現今知識經濟的資訊社會裏,如果說因政治的原因還無法解決國界的限制,《聖經》也無法消彌宗教的歧異,那麼惟有通過互聯網來共創和分享互換知識才是實現地球村的文明基礎。跟工業社會的物質互換不同,當知識進行共創分享互換時,雙方或多方不再是既獲得又失去的關係,而是知識的疊加、遞增關係,甚至是集思廣益而碰撞產生火花的突破創新關係。Wiki的出現,為知識的共創分享互換提供了跨越時空的平臺和協同作業的場所。無論是跨國大公司還是中小企業,都可通過商業的公平運作和漸趨世界大同的企業文化,為參與和加快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而共同努力。

  儘管Wiki出現已10年有餘了,但它在企業中的應用才剛剛起步。目前市場上固然已有大量可供選擇使用的內容管理和協作軟體,但Wiki將以其獨特的優勢而使企業情有獨鍾,它將同Web第一次在企業世界站住腳跟時的情況一樣,也會經歷瘋狂的增長期和激烈的競爭期。  

  Wiki是廉價的、可擴展和易於維護的。它不需要大規模的軟體部署,就可以很好地與已有網路基礎設施連接。它使用了簡化的語法,替代複雜的 HTML,加上 WEB 界面的編輯工具,降低內容維護的門檻;它能快速創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頁面,還直接以關鍵字名來建立鏈結;對頁面的鏈結目標可以尚未存在,通過點擊鏈結來創建這些頁面,從而使系統得到不斷增長;由於清除垃圾文字、廣告是那麼的容易,最終剩下的將是最有意義的內容和最好的參與者。      Wiki是開放的、可觀察和易於使用控制的。它基於Web,在使用用時不需要多少學習時間,而且向企業成員或其他相關人員開放,允許用戶決定內容的相關性,任意創建、修改、刪除頁面。同時,通過文本數據庫或者關係型數據庫實現了版本控制,系統內頁面的變動還可以被訪問者觀察到,並可隨時找回以前的版本,也可和以前的版本進行比對。版本控制既使多人協作成為可能,又保護了保存的內容不會丟失。

  Wiki還具有自組織、可匯聚和重現的能力。企業使用Wiki,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創建自己的網站結構,而不是如其他內容軟體須接受開發商強加的結構。同頁面的內容一樣,整個超文本的組織結構也是可以修改、演化的。系統內多個內容重復的頁面可以被匯聚於其中的某個,相應的鏈結結構也隨之改變。與內容管理軟體的工作流結構相比,Wiki固有的協作性質能實現快速的資訊整合,且傳統的管理工具也根本不能重現Wiki所創建的協作和參與環境。

  Wiki作為社會性的軟體與技術,其蘊含的"與他人同創共用\\\\\\"的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奉獻和付出。從服務社會的角度看,Wiki最適合於做百科全書、知識庫、書面研討會、共筆論著社或整理某一個領域知識等集體性工程;從服務企業的角度看,則可以適合於企業管理的內部和外部的許多應用中。以下是對企業主要應用的分析與預測。

                           Wiki的內部應用

  所謂內部應用,是指企業局域網中或通過VPN(虛擬專用網路)連接的Wiki系統為企業管理提供的服務,可應用或滲透於企業內部的人際管理、決策管理、知識管理、績效管理和一些企業的項目管理等方面。

  Wiki可成為企業人際交流與溝通的最佳平臺。Wiki的創始人沃德.坎寧安,他最初的目的就是為和自己一起開發編輯語言的人建立一個互相鏈結、可供交流的資訊化環境。現隨著Wiki技術的發展和完善,它首先就是極大便利了企業上下左右突破時空與障礙限制的交流溝通。作為有許多個性化個人所組成的企業群體,在相互交流、溝通中往往會遇到許多障礙,由此易破壞資訊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如在微軟這樣的大企業中,資訊從上至下大致需要通過5個管理層,據統計當資訊傳達到最底層時,大概要衰減了80%的內容。由於Wiki在資訊傳播上具有的公開性、迅即性、直接性、存儲性及糾錯補遺及時性等特點,從而在資訊的準確性和完整性這個關鍵環節上,更優於其他的傳播方式而保障了企業對內部人際交流溝通的有效管理。現搜索巨頭Google的內部就是利用Wiki系統進行交流溝通,其創始人拉裏.佩奇說:“Wiki上涂塗改改的便捷非常適合現代管理制度下的職員交流,Wiki可以打破企業內部各層隔閡,讓那些靠壓制手段來管理的主管們被群體智慧淹沒。”

  Wiki可為員工參與企業決策活動提供需求上的便利。受到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的有力推動,企業中的人員都有實現高層次需求的強烈願望和參與企業決策活動的積極內驅力,而Wiki系統則為全員的參與提供了技術和環境上的支援。基於人人都有實現自我價值和充分表現個人的慾望,Wiki系統就以開放、自由、平等、方便的形式,讓員工來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意見、建議,使企業的正確決策有了廣泛堅實的群眾基礎。Wiki系統在企業決策管理中的應用,還顯現了企業對員工的信任程度,並由此影響到企業的經營成本。提出“第五代管理”的學者認為,懷疑和不信任是公司真正的成本之源,它們不是生產成本,卻會影響生產成本;它們不是科研成本,卻會窒息科研的進步;它們不是行銷成本,卻會使市場開拓成本大大增加;它們不是管理成本,卻會因內訌而使管理成本加大。當我們把信任運用到人力資源管理中,就要求領導對下屬要投入更多的信任和期望,才能使下屬得以發揮出最大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出最佳的工作業績。由此也可以這樣預測,Wiki將會是企業成本的“壓縮機”,經營業績的“增高器”。

  Wiki是企業進行知識管理的現成工具。知識管理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手段,它能將分散的個性化知識組織成有機的知識體系,充分實現企業知識資源的整合、發展、共用和增值,從而通過組織知識體系的有效運用和持續提升,來大大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這一管理過程中,Wiki將充當舍我其誰、身手非凡的角色。在Wiki出現前,進行複雜的知識管理需要昂貴的企業應用,任何在企業某團隊項目中的實幹者都知道文檔的整理和管理會是怎樣的一場噩夢;點對點、點對多的電子郵件沿著各自不同的路徑傳送,不知要給收件箱增加多少負荷;電子報表和Word文檔散落在各處,沒人完全知道誰擁有最新的版本;一直負責重要會議記錄並保存在自己筆記本電腦帶回家的行政人員去度假了,公司急用時就沒轍了;行銷戰略改變了,但沒有人想起來讓網路管理人員去更新公司的內聯網,如此等等。現在,Wiki出場了!作為一種協作軟體,它可以解決上述所有問題,能集中和管理企業的各類數據、資訊與知識,且簡單得連非技術人員都可以使用,像摩托羅拉這樣人才濟濟的公司也率先把它引入到內部的知識管理中來。特別是根據企業發展的需要,Wiki系統還可支援員工在實踐過程中創造的各類新知識,幫助企業實現整體知識規模的拓展以及知識品質的提升。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應用Wiki進行知識管理還是一種企業本質的改善過程。

  Wiki可作為對員工進行績效管理的手段之一。績效管理是企業評價員工價值創造和提升員工技能、業績的有效方法,多以直接上級考核下級的方式進行,考核的結果將作為薪酬計算、晉陞或降職、開展培訓、調換工作或予以辭退等人事工作的主要依據。企業可利用Wiki承擔此管理中的一部分工作。如 Google公司就在系統中建立了工作通報體系,每週一所有員工都要針對上周工作做一總結,每個人的報告連同本人相片都會自動匯入通報內,不但讓上一級了解掌握其平時的工作業績,也能讓全公司的人來分享他人的心得和創意,並進一步形成互學互幫、彼此激勵的契機。由於Wiki的其他應用也是基於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坦誠相見真誠協作,所以也總能直接或間接地助益於員工個人、部門及企業績效的提升。此外,在一些企業的項目管理中,Wiki也是大有作為的。特別是依託Wiki的群策群力活動,對於化解項目實施風險,提高項目品質和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力,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Wiki的外部應用

  Wiki在企業管理中的外部應用,是指利用互聯網上的Wiki網站或在自辦的企業網站中嵌入Wiki系統而進行的相關管理工作,主要有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人才選聘工作、市場和銷售管理中的相關工作、與行業分析師關係管理工作等。

  前些時候,暫以賣糖葫蘆為生的一北大畢業生經媒體報道後順利就業,且獲得較高待遇的消息很是引人注目和歆羨,但這種“弄拙成巧”式的好運不是人人能遇的。聰明的大學生們將從中受到啟迪,會思考如何利用媒體、特別是大眾都能參與的網路媒體來宣傳和推銷自己(具體方法在筆者根據自身體會整理的《利用網路媒體搭建自己就業之“橋”》一文中已有述及),精明的Wiki網站創辦者也會發現這一塊能大聚人氣深蘊商機的社區寶地,開闢“人才百科”來向後續不斷大批湧來的大學生們提供週到的服務。有眼光的企業家都知道人才在資訊社會中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工業社會,“追隨智慧”是如微軟、Google這樣大企業的用人宗旨,對於優秀人才不僅要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條件,而且還要主動去發掘、篩選。當不僅讓學子才人們投置簡歷更注重展現個人實力(包括掌握的知識和具備的能力)的“人才百科”逐步成型和成熟之後,企業就可很方便地來這裡選聘合適的人才了,這樣還會為企業節省不少人力資源成本呢!

  互動線上(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Wiki網站,其中較有創意的Yellowiki,是把黃頁(yellowpage)與wiki集成到一起,為企業提供既動態又互動地發佈廣告資訊、促進產品銷售工作的良好陣地。企業在此可隨時更新廣告內容,提供最新的產品資訊和促銷手段。而廣大網友及消費者既可根據自己對企業產品的消費或使用感受予以評頭品腳,讓這些反饋資訊成為企業改進品質完善服務的動力,同時也可把最新發現的市場資訊,如餐飲、休閒、娛樂、旅行、生活服務等新穎資訊張貼出來,與其他網友分享,還可結合自己的體認來修改及完善其他網友發佈的商家資訊。這種用Wiki技術和環境將企業與用戶及大眾緊密聯繫在一起,共同為提高產品和生活品質而努力的商業模式,將逐漸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趨勢。此外,在企業自已網站上的Wiki,也能被用來構建網上客戶社區,用以徵求意見、建議和支援,以進一步完善企業的客戶關係管理。目前有的企業在對公眾開放站點還感到有些擔憂,但我們相信只要始終不渝地堅持對客戶的誠信與信任,作為回報,客戶對企業的忠誠度和滿意度也將隨之不斷地提升和擴展。

  行業分析界有這樣一群專家,他們通過專業的研究、觀察和判斷,向社會提供諮詢意見、發表報告,接受媒體訪問、互相交流觀點,對某個商業市場領域或行業的發展走勢進行預測。具體到某個企業,他們可對能影響一個企業的支援者和股東的價值取向進行評估;對公司的全部業務和實力、總體競爭前景、產品和服務的品質及市場需求等進行評估。在西方,行業分析師關係管理10多年前就已經被引入諸多企業的對外事務管理中。目前,我國企業在對行業分析師的關係管理上還是很缺位的。由於這些行業分析師所進行的工作對企業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企業如何強化行業分析師關係管理意識,增強此種管理的能力,已到了迫近眉睫的地步。恰好Wiki技術和功能在這方面也能大顯身手,企業可用它將自己的資訊充分與專家們進行溝通,使雙方的諮詢交流更加流暢與透明。對於具有戰略眼光的分析師,企業不妨聘請他們做兼職顧問,甚至設立獨立董事,以借用“外腦”來減少企業決策的失誤率,牢牢掌握應對挑戰、把握機遇的主動權,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互聯網從根本上解決了資訊領域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問題,在經歷了軍事階段、商業階段之後,終於迎來了它的文化階段。自由、平等與共用,是網路文化發展的主題。Wiki的出現,尤漸凸現互聯網無窮的資訊資源價值和知識資源價值,使網路世界逐步由粗放散亂的自然形態向有序雅致的網路文化發展。對於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主角企業而言,Wiki不僅會是構築企業文化和促進企業管理的有效手段,而且還可能演進成一種深邃莫測的商業模式。讓我們拭目以待它的發展與變化吧!

增長迅速 維基百科全書英文文章突破100萬 (2006/03/03)

   CNET科技資訊網3月3日國際報道英語版的維基網上百科全書文章數量已經達到1百萬。
   維基媒體基金會星期三表示,一篇有關於蘇格蘭Jordanhill火車站的文章成為維基網上百科全書中的第1百萬篇英文文章。
   維基百科創建於2001年1月。目前,它正在以每天1700篇文章的增長速度發展。
   去年,維基百科文章受到一些人的指責,這些人批評維基的文章不夠準確。維基百科的人員承認,他們2005年遭到了批評,但也指出,自然雜誌的一份研究顯示,維基百科全書和大英百科全書一樣受到了人們的信賴。 
 

來源:中國經濟網綜合

美企業家推出數字百科全書網站 聘專家撰文 (2006/03/07)

隨著網路普及,上網搜尋資訊已成現代人首選。但網路資訊魚龍混雜,有時的確真偽難辨。為解決這一難題,美國矽谷前企業家喬·菲爾馬傑著手創建一個名為“數字世界”的百科全書式網站,聘請專家撰寫文章、審查相關鏈結。

據美聯社報道,“數字世界”於今年1月投入試運行。試用版本包括大約50個主題,比如科技、地球和銀河系等。菲爾馬傑說,主題數量明年至少會達到500,並在2011年飆升至1萬。

如果訪問者點擊“地球”主題,就能得到一些經過專家審查的網路鏈結,找到相關文章、圖片、常見問題列表以及其他資源。這些鏈結來自一些權威網站,如微軟—全國廣播公司、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太局、美國夏威夷大學地質和地球物理學院的網站。

目前,“數字世界”仍不為人所知,而Google和維基百科等知名網站同樣提供有關學術問題的資訊,每月吸引數百萬訪問者。“數字世界”是否能與它們抗衡?菲爾馬傑和他的支援者表示,“數字世界”最大的財富是值得信賴,因為訪問者看到的每個鏈結、圖片和文章都經過權威人士審查。

菲爾馬傑承諾,“數字世界”的基本內容將永遠免費,而且不會添加廣告。每月只要繳納7.95美元,用戶就可以得到“數字世界”提供的電子郵件服務。菲爾馬傑自信地預測,7年內,“數字世界”的付費用戶至少會達到1000萬。而截至今年2月底,“數字世界”的用戶剛突破1萬。(n101)

百度可能本月底推出Wiki 意在提高用戶粘性 (2006-03-10)

  新浪科技訊 3月10日,新浪科技獲悉,百度將于本月底推出Wiki服務(名詞解釋:Wiki),一位知情人士表示,百度的Wiki並無特殊之處,Wiki目前也無盈利模式,此舉只是希望借此聚集人氣,增加用戶粘性。

  Wiki是一種超文本系統,支持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所有用戶均可以在Wiki上增加和修改條目,也可以吧Wiki理解為網上的百科全書。全球最著名的Wiki維基百科(wikipedia)條目數量已經超過48萬條。不過Wiki在中國發展並不理想,由于每個人都可以去修改Wiki的條目,因此Wiki容易造成垃圾信息的泛濫,這與Wiki的初衷背道而馳。

  該知情人士表示,Wiki也確實很容易出現垃圾信息的泛濫,但他認為百度在“百度知道”、“百度貼吧”等服務中積累了一定經驗,可能會有所對策。

匿名來源不等同於開放的來源 (2006/03/14)

可自由修訂的線上版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目前提供以下服務:每月50億頁、120種語言,以及超過100萬???的英語文章。但一個揮之不去的認知問題是:一篇作者不知是誰的文章,值不值得採信?

維基百科管理者認為可信,但我不以為然。

維基百科不找專家,直接邀請大眾共襄盛舉。可撰寫文章,也可修改別人的文章。不需要任何專業背景,甚至不需掛名。聽起來很誘人嗎?你可立刻動手。這套制度依據的信念是,一群沒沒無名但滿懷熱忱的人,憑著團結力量大的優勢,即使不具備傳統的公信力,也可勝任編輯的監督角色。只要對某個主題有興趣的人士,都能主動篩除訛誤的資訊,並增添新的材料。

乍看之下,這聽起來簡單明瞭。但是,諸如文章的哪些段落有問題,哪些是值得收錄在百科全書的詞條,或後來的訂正對原作是補強還是破壞,向來會引起爭議。

維基百科崇尚平等主義,不分學生或諾貝爾獎得主,一律賦予「社群」中的每個人平等的發言權。這種制度難以解決智識上的爭議。

如果有一個權威的擔保者,能保證文章的品質,對維基百科的信譽及其內部的編輯過程會有助益。套用圖書館與資訊科學術語,一般讀者如果欠缺判斷資訊內容的專業知識時,只能憑「間接知識基準」(secondary epistemic criteria)線索,來推斷資訊的可信度。

  • 權威重要還是過程重要?

從前,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Britannica)聘請愛因斯坦、佛洛伊德、居里等權威學者撰文,來強化這部百科全書的公信力。相形之下,維基百科幾乎未提供任何線索,讓讀者據以評估這部百科全書的文章大致可不可信。列出的一串編輯名字,只是用於電腦螢幕上的化名,匿名編輯者甚至只附上網際網路協定(IP)位址的數字碼。以前,解釋「時空」(Space-Time)的文章篇末會附上「愛因斯坦」的大名,這種作法難道不比今天標註「71.240.205.101」的線索,更能判斷文章的可信度嗎?

專家願意拿自己的專業信譽為一篇文章背書,讓百科全書更具公信力。維基百科捨棄這種制度之後,拿什麼取而代之?

上周,我拿這個問題詢問維基百科創始人Jimmy Wales。他表示,個別撰稿人對大英百科的重要性無足輕重。他說:「民眾信賴大英百科的某篇文章,不是依據文章作者是誰,而是整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群編輯審核某篇文章,然後編修過程就畫下句點。對照下,維基百科的文章受到不斷的檢視,永無休止的修訂。

他預言,將來,會變得奇怪的,會是大英百科的編輯過程。他說:「讀者會問:『這只由一個人寫出來的嗎?只經過兩、三人審核嗎?這種過程的產物,教我如何採信?』 」

維基百科社群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例如,英語版維基百科的總詞條最近增加到100萬篇。第100萬篇是關於格拉斯哥(Glasgow)的Jordanhill火車站,原始的文章只有寥寥幾段,但已足敷一般讀者的需求。然而,一周後,社群人士增修紀錄總計640筆。

如果每一種主題,都能採用這種作法,不需訴諸於專業學識,也不會牽扯出火爆的論戰,那麼我們可信賴匿名編修社群會產生高品質的作品。但Jordanhill火車站一文是特例,而非常態。

舉例說,介紹人物生平的詞條(biographical entries)通常會引起爭議。最近發生的風波已凸顯出人人都可能擅改文章的問題。

就連Wales本人,也不顧維基百科對「談論你本人文章」的指導原則,逕自修改評論他的維基人物簡介;每當有人修改,他就再改回去。這些事件,即使只是少數,也無助維基百科為這種「來者不拒」的編修過程奠定合法性。

Wales是全職自願者,和其他數千名自願編輯一樣,都熱心投入這項非營利性計畫,值得肯定。截至目前為止,他讓維基百科在不受廣告干擾下持續運作,也值得喝彩。在他的監督下,這套系統在自我檢視方面開誠布公,令人欣喜。

話雖如此。維基百科2001年才上路,假以時日,Wales和他的同伴可能會察覺,指定一人作為某篇文章的監督編輯,會提升整部百科全書的信譽。

在維基百科最近發生文章遭亂改引發惡評的事件後,Wales已宣布小幅的改革措施。匿名訪客不再能獲准另闢網頁,不過還是能夠修改現有的文章。為防止有些人針對特定的文章惡作劇,Wales已實施一項「半保護」(semi-protection)政策,使用者必須先註冊,至少四天後才能獲准修改受到保護的文章。他說:「假如有人真的想寫:『布希是豬頭。』他必須等上四天。」

  • Wiki還不等於開放原始碼

但維基百科的制度必須進一步改良,才能迎頭趕上更周延的線上協作模式:開放原始碼運動。

維基百科和Linux這類開原碼計畫有許多共同點:非營利性質、知識型事業、動員自願者的投入。但兩者仍有很大的差別。

主管逾八萬個開原碼計畫的SourceForge.net管理者開原碼技術集團(the Open Source Technology Group)的副總裁Jeff Bates說:「維基百科以開原碼自居,聽在我耳裡覺得刺耳。」他指出,每項開原碼計畫都有一位「慈祥的獨裁者」,是最終的負責人,即使程式碼是眾人的貢獻。他強調,唯有「某人用自己的名字背書」,才會產生好東西。

維基百科是好東西,但要等到100萬篇而且日益增多的文章都逐一完成嚴謹的審核、潤飾,恐怕還得經過漫長的等待。目前只有923篇已被核定為象徵優質的「featured」等級,而依照現行的共識決審核過程,每天只能產生一篇。

Wales對這種步調不滿意,似乎有意檢討這種仿照開原碼軟體的模式。仰賴自願者貢獻的軟體開發過程有兩階段:一是訂定自由加入的政策,鼓勵自願者共襄盛舉。然後,訂出一項具約束性的政策,以便控制程式碼的品質,以備發布。他說,Wikipedia採用「半套模式」。

無庸置疑,維基百科的自願者討論的話題數目遠勝過大英百科等營利性的組織,而且更新速度也很快。但是,匿名性卻有礙維基百科建立起公信力。維基百科社群說對了一件事,就是維基百科目前的形式只是測試版。未來要推出1.0版,水準還有待提升。

(編按:作者Randall Stross是歷史學家兼作家,目前居住在加州矽谷。)

百科爭霸戰 大英槓上「自然」 (2006/03/25)

  倫敦泰晤士報廿五日報導,「自然」科學期刊一項研究顯示,大英百科全書正確率僅略微領先後起之秀的挑戰者維基百科。大英百科嚴正駁斥這項研究報告。

  大英百科一七六八年在愛丁堡創立,向來有口皆碑。它要求「自然」期刊公開撤銷所謂維基百科正確率「非常接近」大英百科的研究結果。大英百科在網站張貼廿頁的聲明指出,「自然」的研究報告有「嚴重瑕疵」。聲明說:「我們發現『自然』的研究模式草率,無視于基本學術標準,還有嚴重錯誤。這些錯誤使研究報告失真無效。」

  然而「自然」堅持己見,同時反駁稱:「我們不接受這種指責,並深信我們的比較公正不阿。」

  這項爭執觸及專家學者在網路時代扮演的角色。二百多年來,大英百科不斷搜羅各領域專家學者的批註,博得舉世最主要百科全書的令名。而五年前創立的維基百科,在網路志願者鼎力協助下,採用使用者編輯的免費經營模式,對大英百科構成威脅。

  維基百科本月張貼第一百萬筆英文資料。維基共同創辦人威爾斯表示,「迎頭趕上甚至超越大英百科的品質」是維基的最高目標。不過在有人任意竄改資料曝光後,維基備感尷尬。

  曾在甘迺迪時代擔任政府官員的前平面媒體主編塞根泰勒去年發現,維基有關他個人的傳記資料寫著,「各界認為,他(塞根泰勒)可能直接涉及約翰?甘迺迪與羅伯?甘迺迪遇刺案」。事後証明,這筆記載出自惡作劇,引起軒然大波。

  維基百科最近發現,部分美國政治人物企圖粉飾個人形象。維基百科記載,民主黨籍聯邦參議員哈金自稱曾在越戰時期執行駕機飛越北越的作戰任務。經証明這段記載不實後,哈金的幕僚試圖將它撤銷。

正確性只比維基好一點?大英百科抗議 (2006-03-26)

英國《自然》科學期刊日前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大英百科全書內容的正確性只比「維基」網路百科好一點點,結果惹惱了大英百科,嚴正要求《自然》撤回這篇研究報導。

《泰晤士報》廿五日報導,歷史悠久且地位崇高的大英百科在網路上發表洋洋灑灑廿頁的聲明,指《自然》的研究有「重大瑕疵」說:「我們發現《自然》的研究草率、漠視基本學術標準,還有許多無法容忍的錯誤,所以此一研究結果根本沒有價值。」

但是《自然》不甘示弱,立刻還擊說:「我們拒絕接受這些指控,並且相信我們所做的比較是公平的」。

這場戰火肇因《自然》於去年十二月十五日號發表的一篇研究。當時《自然》邀請科學家針對選自大英百科以及「維基」百科有關桃???複製羊、十九世紀俄國化學家門得列夫等五十個科學類詞條內容的正確性進行評比,但沒有告訴他們詞條出處。

調查結果發現,大英百科的詞條平均有大約三個錯誤,而「維基」有四個錯誤。科學家發現了八個「重大錯誤」,大英與維基各佔四個。但大英百科抗議說,根據它們自己的調查數據,維基的不正確率要比大英百科多出三分之一。

大英舉例說,好比畢達哥拉斯的義大利家鄉的拼法,大英百科才是對的,《自然》找來的專家自己出錯。大英也不滿它省略之處被列為錯誤。

大英百科全書於一七六八年在愛丁堡創立,請專家撰寫內容,在全球的百科全書中首屈一指,而且售價昂貴。可是現在面臨免付費的網路後起之秀「維基」百科挑戰。

五年前創立的「維基」開放給網友編撰,本月的詞條總數已經突破一百萬。不過最近卻發現美國有政界人士刻意竄改維基詞條的內容,以美化自己的形象,令「維基」尷尬不已。

大英百科痛斥對手Wiki百科 (2006/03/27)

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Britannica)與線上對手維基百科的權威之爭,再度因一篇研究報告搬上檯面。

針對<自然>(Nature)期刊去年12月列出兩種百科的錯誤比較,並發現網路後起之秀維基即將迎頭趕上的報告,大英百科上週發表長達20頁的反駁。進行比較的專家發現,維基百科共有162項事實性的錯誤、疏漏,或誤導性的陳述,大英百科則有123項。

該文被廣泛視為對維基百科之內容與方法的背書。網際網路也讓大英百科全書這種傳統知識來源,瀕臨滅絕。大英百科批評<自然>的比較方法和呈現方式偏頗,並要求公開撤回該文。

根據大英百科的說法,<自然>提供重新編輯、重新整理和刪減過的大英百科給評審員,甚至包括非出自其本文的樣本。大英百科也指控<自然>的編輯無法查證其評審結果的準確性,表示許多筆結果有科學上或事實上的錯誤。

例如,一位評審員指出,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的「恆星動力學理論」是在1943年發表,而非大英百科所指的1942年。大英百科反駁這項指控,表示其主要資料來源是國會圖書館。

大英百科總編輯Dale Hoiberg以聲明表示:「該研究已傳遍全球,而且是無效的。我們從未宣稱大英百科全書完美無錯,但<自然>把數十項完全不正確的錯誤歸咎給我們。我們遵循嚴謹的學術方法、理性的判斷,和不間斷的編輯檢查,我們出版的是可靠、高品質的百科全書。<自然>的錯誤分析和不實指控,對我們造成嚴重的傷害。」

<自然>的研究結果對維基百科有如及時雨,當時維基的準確度受到強大質疑,最引人側目的是前記者和白宮官員John Siegenthaler發現,他的簡介竟誤指他與甘乃迪兄弟的暗殺有關。

大英百科與其他傳統的百科全書均採封閉式編輯系統,大量引用專家學者的文章。維基百科則是集合網路使用者的知識,任何人都能貢獻和編輯內容。創辦人Jimmy Wales一直堅稱,讀者和供稿人的自我檢查就能維繫該站的準確度。

此外,維基百科完全免費。大英百科僅提供有限的免費內容和七天的完整免費試用,若要完整、不限次數的線上使用,必須付出每月11.95美元,或年費69.95美元。大英百科收費的憑藉,就是其學術價值和準確度。

<自然>也在上週發表回應,表明絕不退縮並重申其原本的評價。該刊表示:「我們拒絕接受那些指控,並深信我們的比較公正不阿。」

另一方面,維基百科在網路上的地位也持續竄升。出版商維基百科基金會本月稍早宣佈,英語版的文章數已突破百萬大關。(陳智文)

4/7(週五)「迎接協同合作新網路時代」演講座談活動 (2006/03/27)

從wikipedia看見開放的力量! wikipedia 創辦人Jimmy Wales4月7日將來台,與我們一同探索虛擬的知識網景,體驗下一波巨大的開放力量! 歡迎您一同參與!


創始於2001年的Wikipedia(維基百科),以簡易的使用介面,吸納全球線上萬餘名網友組成自發性的超級編輯群,短短5年線上累積的資料數超過百萬,目前更以每天1700篇文章的成長速度發展。5歲的它,大大地衝擊過去詮釋資訊的主導權,在這個平台上,人人都可「發表、註解、分享、檢驗」資訊,內容使用者亦同是內容提供者,網路上的傳輸不再偏重download,upload即將成為新主流! 面對一個溝通行為朝「開放分享」發展的新網路時代,我們該如何利用自由軟體與開放檔案格式來打造「協同合作」與「知識共享」的網路環境?「開放內容」的成果又將如何回饋資訊社會?

時間:4月7日(週五)19:00-21:30 地點:台大第二學生活動中心國際會議廳(台北市羅斯福路4段85號B1) 參加方式:免費入場,請網路線上報名 http://www.bnext.com.tw 洽詢專線:02-27070657分機326施小姐

議程 .主題引言-- 李德財先生/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所長 .演講人簡介--陳正然先生/蕃薯藤數位科技執行長 .專題演講:迎接開放分享的新網路時代/ Mr. Jimmy Wales .主題座談:打造網路自由知識有機體 主持人--王志仁 / 數位時代雙週總主筆 與談人— 鄧傑 / 中文版Wikipedia執行主編&管理員 姜天戩 / 自由軟體創作者 朱約信 / 本土首位使用公眾授權釋出專輯的音樂創作人 蕭淑貞 / 文建會第二處專員 Jimmy Wales / Wikipedia創辦人

(全程由主持人即席翻譯,主辦單位保留更動議題及與談人的權利)

維客衝破博客勢力圈包圍 成網路寫作者新寵 (2006/03/28)

維客:一種群體的書寫方式

如一股暗潮,維客已在不知不覺中衝破了博客一統天下的局面,成為一些網路寫作愛好者和技術愛好者的新寵。 ...(more...)

維基百科計畫與知識共享 (2006/03/31)


維基百科(wikipedia)創辦人Jimmy Wales在中研院資訊所自由軟體鑄造場(OSSF) 安排下,即將四月初來台訪問。雖然我們認為大家都對Wiki並不陌生,但在此仍補充一下維基百科的源起及它之所以引發關注的原因。

  • 傳統百科到線上百科

提到百科全書四個字,馬上會讓人聯想到歷史悠久的「大英百科全書」,不論是它的編纂流程的權威性、行銷手法,甚至是它的版本價格,都受人廣為討論,大英百科同時也是各類百科全書參仿的對象。其實不論中外,「百科」這種類型的套書自古就有,例如中國古代的永樂大典,在西方也有亞歷山大圖書館,這類書籍多為王室命人編集而成,作為皇家資料參考的功用,即使到了今日,昂貴的百科全書,在某些成分中,仍然代表著一種「富有」的象徵,大英百科全書過去曾出版不同包裝的版本,就像今日大家對名牌的熱愛一樣,發生搶購熱潮。

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為了滿足大眾閱讀和查詢的需求,百科全書的型式也漸漸由紙本轉形為線上百科,數位化的內容,結合了超連結等簡單的網頁語法,或整合不同主題、內容的資料庫,就可以讓線上百科的內容和查詢功能互相支援,加上結合辭典、學術期刊等資料庫,使得閱讀和提供資料的型式更加的便利和多元。

雖然網路的進步和百科的數位化帶給人更多閱讀和查詢的便利,但是不論是紙本或是轉型的線上百科,其內容的版權仍然是「版權所有」,使用者必須付出昂貴的費用才能獲得這些知識,這對部分人來說,並不是能夠負擔的經濟支出,所謂知識的獲得仍然是有經濟能力的人的特權,數位化的資訊和知識,對許多數位弱勢族來說,仍然像科幻小說般不可思議。

一部讓全人類免費共享知識的線上百科想法,約在20世紀的90年代被提出,起初的目標是要將現有的紙本百科電子化,除了紙本的百科之外,也有電子化宗教方面辭典的例子。利用協作方式的知識管理,由於相關的網路技術尚未成熟與普及,許多珍貴的內容主要都是以新聞群組、BBS等方式被整理保留下來,結合網路搜尋功能,方便網路使用者來尋找這些資料。

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讀者的身分,由過去的被動接受,到自由的選擇消費,進化到彼此互動、協作,並和更多人分享。全民共享知識的想法和創作方式,終於在wiki這樣的技術漸趨成熟後,一瞬間爆發。

  • wiki與維基百科

什麼是wiki呢?

wiki一詞來自夏威夷語「wee kee wee kee」,本意是「快點快點」的意思,全球第一個wiki網站是沃德坎寧安在1995年架設起來,wiki這樣的技術改善了使用者進行網頁編輯時所要熟記的html語???,讓編輯者可以快速地修改網頁的文件內容,更特別的是,在不特別限定的情形下,每一個網頁的瀏覽者,同時也可以是網頁的編輯者,每個人都可以修正這個頁面、貢獻自己的所知到這個網頁上。

維基百科(Wikipedia)建立於2001年,由Jimmy Wales和他的夥伴Larry Sanger用wiki創建而成,繼承先前Nupedia線上百科計畫,並將原本專家審稿的方式,改制為全民共同創作、共同審核,加上許多網站的和媒體的介紹推薦,越來越多熱情的網友加入知識分享的行列。2001年同年開始開放各種語言的建立和申請,直到2006年年初,已經有超過210種語言的維基百科被成立,英文版的詞條數也突破了一百萬則的里程碑。中文的維基百科和德語、法語等十幾種語言,是第一批成立的非英語維基百科計畫,經過大家合作建置,2006年初時詞條數達到五萬多則,在所有語言版本中排名第十二,在中文維基百科上特殊的正簡體轉換系統不僅在2005第一屆國際維基媒體大會上倍受矚目,隨後更受到塞爾維亞語版本的維基百科使用,作為西里爾字母和拉丁字的轉換系統。閩南語維基百科在2004年成立,是華文第一個方言版本的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能讓全人類自由共享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內容授權方式與一般的文件授權方式不同。維基百科內容的授權,使用自由軟體基金會的「自由文檔許可證」(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授權,允許使用這些內容的人,不但可以使用,還可以加以修改、散布,利用這樣的方式來促進內容的流通到更多人手中。

除了百科之外,維基百科還有許多姐妹計畫,來收集各種不同型式的文件,包括辭典、文庫、教科書、語錄、物種,還有收集各種影音檔案的維基共享資源,和由全民發布式的維基新聞,為了組織這些計畫,Jimmy Wales在2003年成立了「維基媒體基金會」(Wikimedia Foundation Inc. )來統籌管理,基金會的運作和硬體的維護主要是依賴世界各地認同這些計畫的人捐款資助。

  • 對維基百科的質疑

這樣由有別於傳統百科編輯的過程,最容易引起別人對它「準確性」的懷疑。任何人都可以對內容進行修改,那要如何保障內容的正確呢?參與維基百科編輯的使用者們,為了確保這點,制定出了參與維基百科過程中,所須遵守的遊戲規則,除了基本的格式和編輯態度之外,對於內容方面,也主張這些內容要禁得起別人的驗證。確實,維基百科編輯者的角色主要是收集、整理知識,而非「創造」或是羅織偽知識。2005年年底,國際知名的科學期刊《Nature》(自然)邀請了多位學有專長的審稿者,針對大英百科和維基百科相同標題的文章進行審查,其統計結果發現,大英百科的錯誤內容僅比維基百科少一點而已,在這審查結果出爐後不久,大批的維基百科編輯者,馬上修正了該期刊所指出的錯誤。其實也是表現了維基百科是一部「活」的百科全書,且虛心地接受各方考證,永遠以成為一個更完整的百科為目標。

  • 維基百科社群

根據淡江大學圖資系林信成教授於2006年年初所做的「wiki系統分析與社群經營之研究統計」,在中文維基百科上活動的維基人,以中國大陸占多數,來自台灣的使用者次多,占了23%,主要的學歷為大學和研究所以上。維基百科吸引眾多維基人熱情參與的原因之一,在於它要求每一位參與者,在參與的過程中保持自己中立的立場來撰寫,並透過多數人的參與,使它的內容趨近客觀中立;來自不同背景和領域的編輯者,也可以藉由編輯相同或相近的詞條,交流彼此的知識。和所有的wiki引擎一樣,建立在mediawiki上的維基百科,只要透過點擊頁面和段落旁的「編輯」這樣簡單的步驟,就可以開始對該頁面進行修改,對於初入門的編輯者來說,維基百科也提供了簡易的工具列,省去了新手要記憶大量語法的困擾,直接點選工具列,就可以做到內部連結、加入圖片、繪製表格等功能,如果學習這類語法有困難,也可以和別人分工,有人以創建內容為主力,有人可以協助添加語法,協力合作讓每一篇文章更符合維基百科的格式。

維基百科另一個優點,就是它多樣化的語言版本。傳統百科的線上版,即使有多種語言版本存在,但是礙於版權問題,可能只提供一個語言版本的對照,如果要閱讀其他語言版本,就要另外付費。在維基百科上各語言版本的網站各自獨立,只要透過簡單的語法,就可以把相同名稱的詞條互相連結起來,閱讀者可以很方便的比較各版本間建立的狀況,也可以藉由各版本間的閱讀和翻譯,訓練自己的外語能力,一個熱門的詞條的其他語言連結,可能多達上百種。即使是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所觀察到的現象都會有所不同,更何況是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環境的人口,許多維基人都認為,多閱讀和接觸其他語言版本的變化,可以由此了解不同背景的人的關心的焦點和思考方向,自己在看全世界的版圖時,也多了更多觀察的角度。

  • 結論

整體來說,維基百科和其所有計畫在知識分享和內容開放的方向是不變的,也是這個方向吸引許多認同這些計畫的志工們持續參與,伴隨著眾多的使用者加入維基百科,使更多使用者協助提報問題和修改mediawiki這個自由軟體,但是開發者的速度,似乎無法來得及應付急速增長的使用人口。且為了維持整體編輯的情形,社群大量的使用者的編輯和討論模式,也迫使維基百科建立一些與原始設立精神不合的管理規定,這些系統開發的問題和社群經營管理的模式,將會是維基媒體計畫運作的關鍵之一,也是值得中文維基百科等發展中的相似計畫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