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館粉絲專頁 |
|
|
螺旋球: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台灣棒球維基館
Micheallin15(對話 | 貢獻) 小 |
Micheallin15(對話 | 貢獻) 小 |
||
第6行: | 第6行: | ||
==投法== | ==投法== | ||
− | + | 由於這種球路行進軌跡跟曲球恰巧相反,所以在投這種球路必須肘部以下到手掌的部份要向內側旋轉,使此部份的內面朝向自己。接著用力向下、向內、向前揮動肘部將球投出,以肘部的力量造成球體的反向旋轉。(感覺就像是逆轉手臂在投球,不太符合人體工學的投球方式。)而Mark Marshall投手甚至更近一步研究螺旋球的投球機制,特別把幾條肌肉投螺旋球會用到的手臂肌肉強化,所以投起來就不像其他投手在投此球路容易傷害手臂,而且他投出的螺旋球軌跡甚至像是其他投手投出的下墜曲球軌跡,令很多當時棒球界的投手覺得不可思議。 | |
PS:他投球手臂比另一條粗得多,而且他還是棒球界少見擁有人體力學博士學位的球員。 | PS:他投球手臂比另一條粗得多,而且他還是棒球界少見擁有人體力學博士學位的球員。 | ||
2006年7月31日 (一) 03:05的修訂版本
目次 |
名稱由來
- 美:Screwball
- 日:
- 中文翻譯:螺旋球
投法
由於這種球路行進軌跡跟曲球恰巧相反,所以在投這種球路必須肘部以下到手掌的部份要向內側旋轉,使此部份的內面朝向自己。接著用力向下、向內、向前揮動肘部將球投出,以肘部的力量造成球體的反向旋轉。(感覺就像是逆轉手臂在投球,不太符合人體工學的投球方式。)而Mark Marshall投手甚至更近一步研究螺旋球的投球機制,特別把幾條肌肉投螺旋球會用到的手臂肌肉強化,所以投起來就不像其他投手在投此球路容易傷害手臂,而且他投出的螺旋球軌跡甚至像是其他投手投出的下墜曲球軌跡,令很多當時棒球界的投手覺得不可思議。 PS:他投球手臂比另一條粗得多,而且他還是棒球界少見擁有人體力學博士學位的球員。
特性
基本上螺旋球的變化路徑可視為反向曲球,而在早期的美國職棒還有人將此種球稱為消失的魔球,原因在於當時那個時代的變化球十分稀少,幾乎所有右投手的的變化球,都是朝向右打者的外側變化移動,而打者腦袋中認定的變化球軌跡就是如此。可是這時卻有一位叫做馬修森(Chirsty Matheson)的投手,投出此球路時,因為和打者認定的變化球軌跡不同,在打者要出棒揮擊時,好像球突然消失不見,因為這種軌跡的球路不常見,所以將此種新奇的變化球認定為魔球。
代表投手
- 美國:Jim Mecir(MLB)、味全洋將-史東(CPBL)
- 日本:山本昌(NP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