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粉絲專頁

林清嵐: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分享此網頁到Facebook
分享此網頁到Plurk
分享此網頁到百度搜藏
分享此網頁到Twitter
分享此網頁到Del.icio.us
台灣棒球維基館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第1行: 第1行:
 
{{導覽條1|人物}}
 
{{導覽條1|人物}}
 +
 +
[[檔案:林清嵐.jpg|thumb|250px|{{檔案:林清嵐.jpg}}]]
  
 
==生平簡介==
 
==生平簡介==
  林清嵐於 1925 年 7 月 5 日出生於台東市馬蘭部落,阿美族的名字為烏久(ウチヨ),父親在糖廠擔任巡蔗園的工作,母親在田裡務農。林清嵐本來就很喜歡棒球,只要是運動方面都很喜愛,還未就讀國小時,即獨自一人到棒球場看比賽。1933 年進入馬蘭公學校(現在的新生國
+
  林清嵐於[[1925年]]7月5日出生於台東市馬蘭部落,阿美族的名字為烏久(ウチヨ),父親在糖廠擔任巡蔗園的工作,母親在田裡務農。林清嵐本來就很喜歡棒球,只要是運動方面都很喜愛,還未就讀國小時,即獨自一人到棒球場看比賽。1933 年進入馬蘭公學校(現在的新生國
 
小)就讀,一直到 1938 年進入台東公學校(現在的東師附小)高等科都在打棒球,可以說從小到老都在打球。國小三年級時,就在球場為成年社會球隊作撿球員的工作,當時台東少棒就已經有比賽,從四年級開始,一直到高等科學校二年級一直都是擔任投手。高等科二年級就去報考嘉
 
小)就讀,一直到 1938 年進入台東公學校(現在的東師附小)高等科都在打棒球,可以說從小到老都在打球。國小三年級時,就在球場為成年社會球隊作撿球員的工作,當時台東少棒就已經有比賽,從四年級開始,一直到高等科學校二年級一直都是擔任投手。高等科二年級就去報考嘉
 
農。當時嘉農只錄取兩位選手(一名原住民,一名漢人)而林清嵐就是那位被錄取的原住民,而且只有林清嵐是阿美族選手,加上有那麼嚴格的教練,所以在球場上,常常表現不好時就被打,當時林清嵐曾向父親說不想打球,父親則回答說:為了你們把土地都變賣了,為何不能忍耐,努
 
農。當時嘉農只錄取兩位選手(一名原住民,一名漢人)而林清嵐就是那位被錄取的原住民,而且只有林清嵐是阿美族選手,加上有那麼嚴格的教練,所以在球場上,常常表現不好時就被打,當時林清嵐曾向父親說不想打球,父親則回答說:為了你們把土地都變賣了,為何不能忍耐,努
第27行: 第29行:
  
 
{{頁面品質1|完整度-中}}
 
{{頁面品質1|完整度-中}}
[[Category:所有人物]][[Category:台灣球員]][[Category:日據時期人物]]
+
[[Category:所有人物]][[Category:台灣球員]][[Category:日據時期人物]][[Category:1925年出生]]

2019年10月4日 (五) 20:43的修訂版本

• 目前所在分類: 主分類 > 棒球 > 人物

內容說明:林清嵐就讀嘉農時期的學生照(林清嵐提供)刊載於競暨運動第 12 卷第 2 期
所有人:林清嵐
Alt text
本上傳圖片採用CC-BY-NC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勿做為商業用途」。

注意:本館已自2012年2月8日起,改採CC-BY-SA授權方式,圖片原上傳者若有意更改此張圖片授權為CC-BY-SA,可徑行修改。

目次

生平簡介

  林清嵐於1925年7月5日出生於台東市馬蘭部落,阿美族的名字為烏久(ウチヨ),父親在糖廠擔任巡蔗園的工作,母親在田裡務農。林清嵐本來就很喜歡棒球,只要是運動方面都很喜愛,還未就讀國小時,即獨自一人到棒球場看比賽。1933 年進入馬蘭公學校(現在的新生國 小)就讀,一直到 1938 年進入台東公學校(現在的東師附小)高等科都在打棒球,可以說從小到老都在打球。國小三年級時,就在球場為成年社會球隊作撿球員的工作,當時台東少棒就已經有比賽,從四年級開始,一直到高等科學校二年級一直都是擔任投手。高等科二年級就去報考嘉 農。當時嘉農只錄取兩位選手(一名原住民,一名漢人)而林清嵐就是那位被錄取的原住民,而且只有林清嵐是阿美族選手,加上有那麼嚴格的教練,所以在球場上,常常表現不好時就被打,當時林清嵐曾向父親說不想打球,父親則回答說:為了你們把土地都變賣了,為何不能忍耐,努 力加油吧。因此想到錢得來不易,只好咬緊牙根再苦也要撐下去。

  光復之後,林清嵐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比賽,台東的山地盃也參加過無數次,總而言之他的打球生涯一直到四十歲。最先在都蘭國小當老師,之後就去當兵(少尉),退伍後又當老師,曾在卑南國小及利吉國小任教,後來因公家機關需要一名原住民翻譯,因為當時大多數的原住民不懂國語,因此就去監理站工作直到退休。

基本資料

經歷

個人年表

參考文獻

  • 高克武、盂峻瑋(2010)。嘉農棒球隊的台東阿美族球員─林清嵐先生訪談錄 第12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