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粉絲專頁

螺旋球: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分享此網頁到Facebook
分享此網頁到Plurk
分享此網頁到百度搜藏
分享此網頁到Twitter
分享此網頁到Del.icio.us
台灣棒球維基館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第4行: 第4行:
 
:*美:Screwball  
 
:*美:Screwball  
 
:*日:スクリューボール
 
:*日:スクリューボール
:*中文翻譯:螺旋球、螺絲球
+
:*台:螺旋球
  
 
==投法與特性==
 
==投法與特性==

2018年9月25日 (二) 12:34的修訂版本

• 目前所在分類: 主分類 > 棒球 > 術語 > 特殊名詞 > 球種介紹

目次

名稱由來

  • 美:Screwball
  • 日:スクリューボール
  • 台:螺旋球

投法與特性

圖片簡述:螺旋球1
拍攝日期:2006-09-03
所有人:micheallin15
攝影者:micheallin15
PD 本上傳圖片採用Public Domain授權,完全開放使用。
圖片簡述:螺旋球2
拍攝日期:2006-09-03
所有人:micheallin15
攝影者::micheallin15
PD 本上傳圖片採用Public Domain授權,完全開放使用。
  基本上螺旋球的變化路徑可視為反向曲球,而在早期的美國職棒還有人將此種球稱為消失的魔球,原因在於當時那個時代的變化球十分稀少,幾乎所有右投手的的變化球,都是朝向右打者的外側變化移動,而打者腦袋中認定的變化球軌跡就是如此。可是這時卻有一位叫做馬修森(Christy Mathewson)的投手,投出此球路時,因為和打者認定的變化球軌跡不同,在打者要出棒揮擊時,好像球突然消失不見,因為這種軌跡的球路不常見,所以將此種新奇的變化球認定為魔球。
  由於螺旋球這種球路行進軌跡跟曲球恰巧相反,所以在投這種球路必須肘部以下到手掌的部份要向內側旋轉,使此部份的內面朝向自己。接著用力向下、向內、向前揮動肘部將球投出,以肘部的力量造成球體的反向旋轉。(感覺就像是逆轉手臂在投球,不太符合人體工學的投球方式。)而Mike Marshall(1974年MLB國聯賽揚獎得主)甚至更進一步研究螺旋球的投球機制,特別把幾條肌肉(如三頭肌等)投螺旋球會用到的手臂肌肉強化,所以投起來就不像其他投手在投此球路容易傷害手臂,而且他投出的螺旋球軌跡甚至像是其他投手投出的下墜曲球軌跡,令很多當時棒球界的投手覺得不可思議。
  PS:他投球手臂比另一條粗得多,而且他還是棒球界少見擁有人體力學博士學位的球員。

代表投手

備註

原理:在所有球種中,只有螺旋球(所謂的反向曲球)和曲球旋轉方向和其他球種不一樣,如果是以高壓出手方式來投螺旋球,假設我們將從投手角度來看,我們會發現球是呈現11往5點鐘方向(11→5)正旋(旋轉軸2-8)。如果我們是從一壘的視角觀察從投手丘投往本壘的快速球我們可以發現球是往下旋轉,此刻我們更深入探討,由流體力學角度觀察,以柏努力定律(Bernoulli’s Theory)解釋此現象,我們會發覺球體下方呈現的流線較密(代表球體下方有較多流線(流體)經過),這表示球體下半部壓力較小,在要達成瞬間力平衡狀態下,自然會讓球產生一個向下的作用力:馬格納斯力(Magnus force),日本與美國的螺旋球有些不同,在日本,只要是左投投出的伸卡球都被稱為螺旋球,中日龍-山本昌廣、養樂多燕子-石川雅規等人的螺旋球都屬於左投的伸卡球,美國的螺旋球就是正統的反向曲球,但是在日本沖繩宜野座這地方有出現所謂的"宜野座曲球"其投球出手方法有些類似於美國的螺旋球,同樣很傷手臂,日本職棒中尚未出現宜野座曲球的投手。

相關影片

  • 如何投變化球-螺旋球
  • 【Master K - ‪變化球教學‬】螺旋球(反曲)

Jim Mecir 螺旋球影片

http://vlog.xuite.net/play/Mk1QMnJDLTQxMjc2NzAuZm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