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粉絲專頁

球質: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分享此網頁到Facebook
分享此網頁到Plurk
分享此網頁到百度搜藏
分享此網頁到Twitter
分享此網頁到Del.icio.us
台灣棒球維基館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相關文章
第13行: 第13行:
  
 
[http://andrenomo.pixnet.net/blog/post/4305813 An abstruse term,or just something out of imagination?]  
 
[http://andrenomo.pixnet.net/blog/post/4305813 An abstruse term,or just something out of imagination?]  
 +
 +
作者czBaseball
 +
 +
[http://blog.yam.com/czBaseball/article/49896328 投手球質輕重與打者視覺消失點]
  
 
附註:因為很多朋友還是無法接受這樣的敘述,如果有其他朋友要針對提出另外觀點,希望是否能以相異觀點來分開敘述,讓兩個相異觀點並存,讓各位朋友自行判斷。
 
附註:因為很多朋友還是無法接受這樣的敘述,如果有其他朋友要針對提出另外觀點,希望是否能以相異觀點來分開敘述,讓兩個相異觀點並存,讓各位朋友自行判斷。

2012年5月31日 (四) 01:06的修訂版本

• 目前所在分類: 主分類 > 棒球 > 術語 > 特殊名詞

  以下寫法是很主觀的寫法,在後面會附上一些對棒球也花上不少時間研究,也和以下敘述有相近之處之網路作家觀點,之前查過國外一些資料,球質這東西出現在描述投手投球能力或是其球路特性,比起用以描述快速球的尾勁(movement)、變化球的銳利度(Sharpness)、球路的威力(stuff)等、因進壘位置所形成的外角球、內角球、高球、低球的進壘點(Location)、因投手控球、投手放球點及變化球特性等所產生進壘角度(angle),出現機率相差非常之大,所以以下會以個人主觀所認知知物理觀念來敘述,與一般常見之講法有極大差異。同時我會附上兩位棒球網路作家CCLu與Andrenomo與本篇相近之觀點。

  我在這裡提出我的看法,因為球質重,我們是由一些現象來看,例如接球時手套的聲音大小,球棒斷裂與否,或是球是滾地或高飛,如果我們從揮擊球來看,先考慮擊球點與球棒位置,當擊球位置偏像球棒內側一點(比較靠近握把),因為這部分球棒比較細,相對承受力量的能力比棒頭那一段差多了,所以容易破壞而且揮擊時必須縮著手,相對的不易擊中球, 也就容易擊出滾地,而會感覺手發嗎的原因,球棒與球接觸的那一瞬間,球一定會產生一個反作用力給球棒,而球的位置越靠近握棒的兩手是不是相對讓手感覺到此反作用力更明顯。但如果是從球棒最粗部分破壞,也有幾個方式,因為好的打者在打擊時會有所謂的擊球點固定現象,也就是所謂球棒的甜蜜點,因為反覆揮擊,球棒在此點產生疲勞,所以極有可能在使用達一定次數後,產生破壞。或以材料本身觀點,由於球棒組織會有缺陷,此處容易造成應力集中,所以容易破壞。而以高飛球或滾地球來看,在相同慣用手之打者與投手對決時,投手投出如會轉向外角之滑球、曲球之類球種,因為球在到達本壘前轉向外角,在打者出棒調整不及時,容易揮擊到球的下半部,甚至是勉強出棒碰觸球,形成飛球的比例大增。而投手如投出下沉快速球、沉球、內竄快速球等球種,因為球在到達本壘前轉向內角,並帶有下沉效果,打者往往在調整不及時,容易揮擊到球的下半部、縮者手用球棒揮擊,造成揮擊效果不佳、甚至是用到球棒較細的部分去揮擊球造成球棒斷裂。

相關文章

作者CCLu

http://cclu.blogspot.com/2007/06/is-it-conspiracy-or-just-stupidity.html

作者Andrenomo

An abstruse term,or just something out of imagination?

作者czBaseball

投手球質輕重與打者視覺消失點

附註:因為很多朋友還是無法接受這樣的敘述,如果有其他朋友要針對提出另外觀點,希望是否能以相異觀點來分開敘述,讓兩個相異觀點並存,讓各位朋友自行判斷。

相異觀點

個人認為球質可以用物理學上的碰撞學說解釋。在相同的球速下,體重越重的投球者相對體重較輕者重,但球質多重不只是跟投手的體重有關,與投手動作的流暢度也有關係,是否能使用到身體百分之百的重量,就要看投手本身的投球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