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館粉絲專頁 |
|
|
中華職棒大聯盟明星賽
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 | |||||
中信兄弟隊 | 富邦悍將隊 | 樂天桃猿隊 | 台鋼雄鷹隊 | 統一7-ELEVEn獅隊 | 味全龍隊 |
二軍季賽 | 二軍總冠軍賽 | 樂天二軍 | 中信兄弟二軍 | 統一二軍 | 富邦二軍 | 味全二軍 | 台鋼二軍 | |||||
台灣職棒各項記錄 | 特殊賽事(聯盟開幕賽、季後挑戰賽、台灣大賽、歷年明星賽) | 歷年各類獎項 | 歷年選秀會 | 歷年測試會 | 歷年賽制 | 比賽場地 | 歷年戰績 | 亞冠賽 | MLB | NPB | KBO | ABL |
• 目前所在分類: 主分類 > 棒球 > 賽事 > 國內賽事 > 國內職棒賽事
中華職棒大聯盟明星賽(CPBL All-Star Game),又稱中華職棒大聯盟紅白明星對抗賽(標誌如右下圖),於1990年首度舉行,原意為仿效美日職棒於球季中擇定一週末舉行賽事,選手陣容則由球迷票選心目中的明星球員,組成兩支明星隊伍分庭抗禮,讓棒球選手在沒有例行賽勝負壓力的情況下,能夠盡情表現與球迷同樂。最初紅白兩隊需分別在北中南三地進行共三場對抗賽,以使明星隊成員均有充分上場機會,各地球迷也都有機會共襄盛舉,在1990年首度舉辦時,以上半季排名一、四名組成明星紅隊,二、三名則組成明星白隊,1991年之後開始以前一年度成績分組對抗,1992年加入全壘打大賽,1993年將對抗賽改為一場並開始頒發單場最有價值球員獎項;1998年則開始舉辦跑壘大賽。
1999年開始採用南北區域對抗形式分組後,除了2001年改以球齡作為分野,組成老將新秀世紀對抗賽,2004年以前一年度戰績分組外,2005年再度恢復南北區域對抗形式分組。2013年至2014年,為增加明星賽趣味性,則改以混合式(先依守位票選,在於「明星賽特別選秀會」由兩隊總教練選秀)搭配球迷票選,將各守位票數最多的前兩名(外野手前六名)列為兩隊先發,其餘球員採總教練推薦方式加入出賽名單。2015年以首創的守備位置之平均體重區分,分出力量速度兩隊,再由球迷票選先發球員。2016年首次明星賽票選投手部分,分「先發投手」、「中繼投手」、「後援投手」分別票選投手最高票入選球員以外,在明星賽正規入選名單外增加「遺珠票選」,紅、白兩隊最高票未入選的前5名球員,由已入選球員、媒體記者各選出一位最後一位入選明星賽的選手。
2019年,為配合12強賽事中華隊選拔,明星賽採取以入選中華隊球員與中職明星隊的方式分隊,因此也首度選入業餘球員吳昇峰參加賽事。隔年由於受到新冠(武漢、COVID-19)肺炎疫情影響延遲開季,明星賽亦被迫取消,為聯盟成立以來首次。2021年因台灣在賽季途中疫情爆發,而再度取消賽事。
另外,自2002年至2012年間,只要興農牛隊所歸屬的比賽隊伍,該年就不會贏球,因此當時被稱為「興農魔咒」。
目次 |
票選方式
2018年
- 由球迷(60%)及專業人士(40%)票選。
2017年
2016年
- 先發球員(含中繼投手、後援投手兩隊各1人保障入選)由球迷票選產生,替補選手於明星賽前教練會議評選推薦,票數較高的兩隊各前五名未獲推薦選手,則由已入選球員、媒體記者票選,其票選最高票者為兩隊各最後一位入選明星賽選手。
比賽方式
- 入選明星賽先發球員均需到場參賽(受傷確實不克出賽時,於明星賽前告知另選替代出賽選手遞補。);替補球員入選如無法參賽,可於明星賽前更換參賽選手。無故未到者,明星賽後處禁賽處分。
- 單場比賽局數以9局為限,比數相同不進行延長賽。
- 每任投手出賽投滿3局為上限(包含局中有出局數時接替上場之後援投手),勝投資格為取得領先至終場即可(先發投手、後援投手皆適用於記錄規則非例行賽勝投判定)。
- 外國籍球員同時上場人數不受限制。
- 球員、教練上場資格不受例行賽當日登錄狀況(一/二軍升降)或例行賽禁賽限制。
- 裁判員採6人制(例行賽4人制,增左、右線審),紀錄員則酌予增員參與執法(例行賽2人制,增加播報、記錄查詢至少4人制)。
- 若因雨延期,只延期1次補賽,若預訂補賽日仍因雨無法舉行時取消比賽。
- 若比賽中遇雨無法完賽,比照「季後賽暨總冠軍賽」的正式比賽、保留比賽辦法,和例行賽不同的是:必需賽滿完整9局。
各隊成績
球隊 | 勝場 | 敗場 | 和局 | 勝率 | 備註 |
明星紅隊 | 17 | 19 | 3 | .472 | 3連敗 |
明星白隊 | 19 | 17 | 3 | .528 | 3連勝 |
- 統計至2022年為止。
逐年賽況
- 附註:
球隊別出場人數
年度 | 統一隊 | 兄弟隊 | 桃猿隊 | 富邦隊 | 中信隊 | 暴龍隊 | 味全隊 | 三商隊 | 時報隊 |
1990年 | 9 | 8 | 13 | 11 | |||||
1991年 | 9 | 11 | 11 | 13 | |||||
1992年 | 10 | 13 | 9 | 9 | |||||
1993年 | 6 | 8 | 5 | 9 | 4 | 7 | |||
1994年 | 8 | 9 | 6 | 6 | 5 | 3 | |||
1995年 | 7 | 8 | 5 | 5 | 6 | 5 | |||
1996年 | 5 | 8 | 5 | 8 | 7 | 6 | |||
1997年 | 9 | 7 | 7 | 6 | 6 | 5 | 2 | ||
1998年 | 9 | 7 | 6 | 5 | 8 | 8 | |||
1999年 | 8 | 7 | 5 | 9 | 9 | 6 | |||
2000年 | 10 | 11 | 9 | 10 | |||||
2001年 | 10 | 13 | 7 | 8 | |||||
2002年 | 10 | 11 | 8 | 10 | |||||
2003年 | 8 | 9 | 4 | 9 | 8 | 2 | |||
2004年 | 9 | 10 | 7 | 9 | 8 | 7 | |||
2005年 | 7 | 9 | 8 | 9 | 7 | 9 | |||
2006年 | 6 | 8 | 8 | 10 | 8 | 9 | |||
2007年 | 10 | 8 | 7 | 7 | 7 | 9 | |||
2008年 | 11 | 10 | 6 | 6 | 4 | 8 | |||
2009年 | 12 | 12 | 12 | 13 | |||||
2010年 | 13 | 12 | 13 | 13 | |||||
2011年 | 13 | 13 | 13 | 13 | |||||
2012年 | 12 | 12 | 13 | 12 | |||||
2013年 | 11 | 13 | 13 | 12 | |||||
2014年 | 12 | 12 | 13 | 11 | |||||
2015年 | 12 | 12 | 13 | 12 | |||||
2016年 | 11 | 13 | 14 | 12 | |||||
2017年 | 12 | 13 | 11 | 12 | |||||
2018年 | 12 | 12 | 12 | 10 | |||||
2019年 | 10 | 16 | 14 | 12 | |||||
2022年 | 10 | 10 | 9 | 7 | 9 | ||||
合計 | 289 | 313 | 177 | 228 | 90 | 44 | 93 | 74 | 23 |
- 僅統計有出賽紀錄者。
- 球團紀錄包括前身球隊。
- 統計至2022年為止。
球員別出場次數
- 請參照中華職棒大聯盟明星賽/球員個別出場次數頁面
特殊事蹟
- 1993年 -- 明星賽由原先每年舉辦三場,改為舉辦一場並針對投手出賽局數設定上限。
- 1995年 -- 除了原有的紅白明星對抗賽以外,另外舉辦了『中外英雄會』。
- 1997年 -- 明星賽票選首次引進網路票選制度。
- 1998年 -- 明星賽票選首次票選「指定打擊」位置。
- 2001年 -- 改變分組方式,以職業球齡作為分野嶺,舉辦了『老將新秀世紀對抗賽』。
- 2004年 -- 除了原有的紅白明星對抗賽以外,另外舉辦了『未來之星對抗賽』。
- 2005年 -- 除了原有的紅白明星對抗賽以外,另外舉辦了『未來之星對抗賽』。
- 2009年 -- 除了原有的紅白明星對抗賽以外,另外舉辦了『威達超舜之星對抗賽』。
- 2013年 -- 混合四隊球員,以「守備位置」區分,提供給球迷們票選,最後各守位前兩名(外野手前六名)為兩隊確定先發球員;明星紅隊達成首度的先發全員安打。
- 2015年 -- 以守備位置之平均體重區分,分出力量組(球員體重重於平均體重)組成明星紅隊、速度組(球員體重輕於平均體重)組成明星白隊,再由球迷票選先發球員。
- 2016年 -- 首次明星賽票選投手部分,分「先發投手」、「中繼投手」、「後援投手」分別票選投手最高票入選球員。
- 2016年 -- 首次明星賽正規入選名單外,增加「遺珠票選」,紅、白兩隊最高票未入選的前5名球員,由已入選球員、媒體記者各選出一位最後一位入選明星賽的選手。
- 2017年 -- 首次明星賽到東台灣花蓮縣縣立德興棒球場舉辦明星賽。
- 2019年 -- 首次明星賽選入業餘選手參加。
- 2020年 -- 首次取消舉辦明星賽。
- 2021年 -- 因台灣疫情爆發而再次取消舉辦明星賽。
相關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