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粉絲專頁

2024年臺北城市盃青少年棒球錦標賽

分享此網頁到Facebook
分享此網頁到Plurk
分享此網頁到百度搜藏
分享此網頁到Twitter
分享此網頁到Del.icio.us
台灣棒球維基館
在2024年12月19日 (四) 14:19由Catcher320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 目前所在分類: 主分類 > 棒球 > 賽事 > 國內賽事 > 臺北城市盃青少年棒球錦標賽

臺北城市盃青少年棒球錦標賽
關懷盃 傳福盃 泛太平洋盃 紅葉盃 臺北城市盃 菊島盃 竹塹盃 卦山盃 陽明山盃 巨人盃 金龍盃 新北主委盃 立德盃
老四川盃 耕元盃 桃園盃 能高盃 曾紀恩盃‎ 中信盃 原鄉盃 福爾摩沙盃 夢想盃 聖母盃 中部地區聯賽 斗六市長盃 太武盃
第1屆 | 第2屆 | 第3屆 | 第4屆 | 第5屆 | 第6屆 | 第7屆 | 第8屆 | 第9屆 | 第10屆 | 第11屆 | 第12屆 | 第13屆 | 第14屆 | 第15屆 | 第16屆 | 第17屆 | 第18屆 | 第19屆
國中棒球聯賽 | 謝國城盃 | 全國青少棒 | 華南金控盃 | 三級棒球國際賽事 | 台灣棒球賽事列表 | 台灣停辦棒球賽事列表

目次

賽事簡介

賽事資訊

{"pagename":"2024%E5%B9%B4%E8%87%BA%E5%8C%97%E5%9F%8E%E5%B8%82%E7%9B%83%E9%9D%92%E5%B0%91%E5%B9%B4%E6%A3%92%E7%90%83%E9%8C%A6%E6%A8%99%E8%B3%BD","localurl":"%2Fwiki%2Findex.php%3Ftitle%3D","ymp":0,"human":1,"row6":0,"countdown":0,"arg1":"2024%2F12","id":"DGPK-FC","title":"","from":"2024%2F12%2F21","to":"2024%2F12%2F25","more":"","shift":"","st":{"placeholder":null,"div":"margin-left%3A40px%3Bfloat%3Aright%3B"},"links":{"placeholder":null},"p-links":{"placeholder":null},"n-links":{"placeholder":null}}
  • 賽事名稱:2024年臺北城市盃青少年棒球錦標賽2024 Taipei U15 Baseball Invitational Tournament
  • 競賽宗旨:發展全民運動,提昇學生棒球技術水準、普及棒球運動人口、強化臺北市與國際城市間之體育交流。
  • 比賽日期:2024年12月21日~12月25日
  • 比賽場地:天母棒球場新生公園棒球場觀山棒球場(D、E)
  • 參賽球隊:32 隊(國內 22 隊,國外 10 隊)

相關單位

  • 指導單位:臺北市政府。
  •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體育局。
  • 承辦單位:臺北市體育總會棒球協會。
  • 協辦單位: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臺北市政府警察局、臺北市政府環保局。
  • 轉播單位:

賽事規則

  • 比賽規則:採中華民國棒球協會審定之最新棒球規則。
  • 比賽用球:採用中華民國棒球協會審定之硬式棒球。
  • 參賽資格:
(一)球隊資格:獲邀之國內球隊,應以學校之名稱參賽。
(二)球員資格:200991 日(含)以後出生之國中學生。
  • 名額:
(一)職員:包含領隊 1 位、總教練 1 位、教練 1 位及教練(或管理)1 位,共計 4 位。
(二)球員:包含隊長共計 16 名,最少不得低於 12 名。
  • 比賽方式及賽制:
(一)預賽:由大會安排(沒有抽籤)4 隊一組,共計 8 組,以分組單循環採 7 局積分制,每場限定時間為兩小時,每組取前兩名晉級複賽。
(二)複賽(晉級球隊重新抽籤)、四強決賽場次 G61G64(擲銅板決定攻守)採單淘汰賽制,不限時間,每場均賽至勝負為止。
  • 計分及名次排定:
(一)分組循環預賽:(限時二小時)
1. 採積分制:每場之勝隊得三分,和局各得一分,敗隊 0 分,取積分高的前兩隊晉級。
2. 因積分相等無法產生名次時,依下列核算方式順序處理:
(1) 二隊積分相同時,以對戰勝隊為先;二隊為和局或三隊以上積分相同時,再依下列核算方式順序決定之。
(2) 以該分組循環賽中之相關場次之對戰優質率(TQB)較高者為先。
(3) 以該分組循環賽中之總場次之對戰優質率(TQB)較高者為先。
(4) 以該分組循環賽中之總場次之安打總數較多者為先;若安打總數相同,以進攻總局數較少者為先。
(5) 擲銅板以決定名次。
(註:因故被遞奪比賽之球隊,其已賽之成績均不予以計算。)
※得分率公式:完成總場次之總得分÷攻擊總局數。
※失分率公式:完成總場次之總失分÷守備總局數。
※對戰優質率(TQB)公式:得分率-失分率。
(二)單淘汰賽:(無時間限制)複賽、決賽時採單敗淘汰制,每場均賽至勝負為止。
(三)突破僵局制:(複賽、決賽若七局結束時兩隊仍平手即採用)
突破僵局比賽,進攻球隊從無人出局,一、二壘有跑壘員開始進攻;進攻球隊承接第七局結束之棒次繼續比賽,打擊棒次之前兩棒依序在一壘跑壘員、二壘跑壘員;延長一局未分出勝負,
下一局打序應延續上一局打序;後續每局均依照行之。
  • 投手特別規範:(預、複、決賽均按此規範延續執行)
(一)壘上無跑壘員時,投手持球 12 秒內須投出球,若未投出則計壞球一個。此 12 秒以裁判員之認定為準。
【規則 5.07(c)12 秒之計時由投手持球,而擊球員進入擊球區面對投手時開始。】
(二)投手出場投球規定:(循環預賽及複賽、決賽均依以下規範延續計算)
1. 一日中投球總數為 35 球(含)內不受隔日休息限制。
2. 一日中投球總數為 36-60 球者,必須休息 1 日。
3. 一日中投球總數為 61-80 球者,必須休息 2 日。
4. 一日中投球總數為 81-95 球者,必須休息 3 日。
5. 一日比賽中同一位投手,不得投球總數超過 95 球;若達 95 球在面對同一打席時,則可投至完成該人次結束,同時必須強制退離投手職務。
6. 一日中同一位投手可連續 2 場比賽上場投球;惟前一場投球總數須少於 35 球內(含),其投球總數一日中不得超過 95 球。
7. 「投手犯規」或「不法投球」「投手犯規」或「不法投球」,無論是否已把球投向擊球員,皆視為「投球」,均列計壞球一個;壘上如有跑壘員,各跑壘員得前進一個壘,擊球員不計球數。
8. 敬遠四壞球得由總教練提出,投手無須投滿四個壞球,打者即可保送上一壘,惟未投出之球數仍列入投球數計算。
(三)投手一旦離開投手職務,則不得再擔任該場投手,可轉任野手。
(四)各隊教練於比賽後,務必至記錄組簽核投手投球數,投球數以現場紀錄組之紀錄數據為準。
  • 競賽附則:
(一)球隊應準時到球場比賽,並請於賽前三十分鐘向大會提出比賽攻守名單。
(二)比賽分數差距懸殊時,兩隊得分比數至四局相差十分、五局相差七分,即截止比賽。
(三)循環賽:比賽時間 120 分鐘(複賽、決賽不受此限),以記錄組之時間為準;任一整局結束時,比賽時間剩餘 10 分鐘(含),[比賽定時器設定 110 分鐘響],則該局為最後一局,不再開新局;
   後攻隊伍領先:(1)若下半局繼續進攻時定時器鈴響,則完成該打席,即截止比賽,攻守局數以實際出局人次計;
          (2)若上半局比賽中定時器鈴響,上半局結束後,則不須再攻擊,即得截止比賽;後攻隊伍攻擊局數為上一完整局計。
(四)因天候因素影響比賽進行時,由主辦單位依實際情況考量決定是否繼續比賽,或調整賽制,球隊不得提出異議。
※如遇風雨或其他不可抗拒之因素,當日第一場比賽即無法進行時,則整個賽程順延;未滿一局已賽成績則取消,未滿四局已賽成績予以保留;但賽滿四局得裁定比賽。因停賽或保留而延誤之賽程,
   由大會另行安排;前述決定經主辦單位會同競賽組、裁判組研商後執行,必要時得一天出賽兩場,各球隊不得提出異議。
※無法完賽備案順序說明:(賽事進行中遇雨天或其他不得抗拒之因素影響比賽時)
※失分率計算公式:已完成場次之總失分 ÷ 守備總局數,商率最低者為先。
※得分率計算公式:已完成場次之總得分 ÷ 攻擊總局數,商率最高者為先。
1. 預賽賽程若無法完成,則賽程順延 1 天。(以完成預賽為原則)
2. 複賽賽程若無法完成,則以晉級球隊之預賽:(1)失分率較少者 (2)得分率較多者 (3)安打總數較多者 (4)所有完成場次的總壘打數等,先後順序決定最後名次。
3. 複賽已完成,決賽前二場未完成時,則以晉級前四之球隊之複賽:(1)失分率較少者 (2)得分率較多者 (3)安打總數較多者 (4)所有完成場次的總壘打數較多者等,先後順序決定最後名次。
4. 四強決賽前二場已完成,而季軍戰、冠軍戰分別無法完成時:
  • 季軍戰二支球隊(準決賽成績):以 (1)失分率較少者 (2)得分率較多者 (3)安打總數較多者 (4)所有完成場次的總壘打數較多者等,先後順序決定最後名次。
  • 冠軍戰二支球隊(準決賽成績):以 (1)失分率較少者 (2)得分率較多者 (3)安打總數較多者 (4)所有完成場次的總壘打數較多者等,先後順序決定最後名次。
(五)國內球隊球員出賽時須攜帶學生證,以備查驗。
(六)在比賽開始之預定時間未能出場者,以取消比賽方式處理*FORFEITED GAME*(如遇不可抗拒之事實,且經大會認定者除外)。
(七)野手集會每局限一次,時間以一分鐘為限,同一局第二次(含)計教練暫停一次;每場限三次野手集會,第四次(含)則每次都計教練技術暫停一次,進行延長賽時則每局一次。
(八)守備時一局中允許對同一位投手一次教練技術暫停(換投手不計),時間以 45 秒為限,第二次(含)須更換投手,每場第四次(含)暫停時,則每次都須更換投手,延長賽時則每局限一次暫停。
(九)攻擊時一局允許教練暫停一次,時間以 45 秒為限,每局第二次(含)時,則勒令教練退場。
(十)教練須指導球員負責撿拾界外球:一壘邊由一壘休息席負責撿拾,三壘邊由三壘休息席負責撿拾,本壘後方由攻隊負責撿拾。
(十一)兩隊比賽之攻守,依秩序冊賽程安排隊名在前者為先攻,在一壘休息區;隊名在後者為後攻在三壘休息區;登錄報名本賽會之隊職員始能進入選手席,其他未登錄報名人員不得進入請總教練配合勸離,
    對於在己隊選手席上方或區域附近之啦啦隊,該隊職員應負有不滋事之責任。
(十二)跑壘員有意圖以危險且粗暴的身體動作去衝撞、或是觸碰野手,跑壘員除當場會被判出局外且不得再上場進行比賽(即被判退場),此時為比賽停止球,不得再進壘。
(十三)當擊球員擊出全壘打,不允許隊職員(壘指導員除外)在回本壘前去碰觸球員,未遵守此規定,第一次球隊將被警告,再犯者則球隊總教練將被驅逐出場。
(十四)球隊進攻時之一、三壘指導員,可由兩位教練或一位教練及一位球員擔任,指導員均須戴頭盔,在比賽中,擔任壘指導員者不得任意離開指導區指導球員,違者第 1 次警告,第 2 次判退場,且不得繼續擔任該場比賽之壘指導員。
(十五)比賽進行時,隊職員不得離開選手席,為球員加油、指導或滋事干擾比賽。
(十六)比賽進行中,總教練或教練之言行應自我約束,嚴禁對球員或裁判作人身攻擊,嚴禁球員亦不得對裁判有口出穢言或挑釁行為,違者大會得予以勒令退場。
(十七)為提昇學生棒球精神,學校球隊服裝應力求整齊劃一,球衣樣式、顏色、長短須一致,球褲之穿著應露出長襪,且拉至膝下,比賽攻守互換時,球員均應跑步出場,守方並須將球置放於投手板上,不得任意丟放或交於裁判;
    選手球衣背號: 1 號~20 號,教練背號:28 號及 29 號,總教練背號:30 號;球衣背號如因其他因素與秩序冊不相符,得以第一場出賽攻守名單所列之背號為準,並於後續賽程中,不得再更改。
(十八)捕手護具須自備,並合乎標準(頭盔、面罩、護喉、護胸、護襠及護腿),預備捕手亦應配戴頭盔及面罩;擊球員、跑壘員及壘指導員均須戴頭盔,選手頭盔請採用雙耳之規格。
(十九)比賽球棒長度不得超過 34 吋,且必須是一體成型、光滑、圓形、堅硬的,球棒上須有規格標示,合成棒(COMPOSITE)一律禁止(日規須自行貼上直徑、長度及重量等規格標示);球棒直徑最粗不超過 2 5/8 吋,
    僅可使用「-5」,若為「-3」則須有「擊球彈性係數標準(BBCOR)」認證標章。
(二十)於該場比賽替換下場後之球員,不得再上場比賽。
(廿一)擦棒被捕,若球未落地前捕手尚能確實接捕,則判定為擦棒被捕球。
(廿二)球場內嚴禁教練及球員抽菸、嚼檳榔、嚼菸草及啃食瓜子,違者將驅逐出場。
(廿三)領隊及教練應督促球員珍惜球場草皮及環境,無論練習或比賽,儘量勿踐踏草皮。並於賽後 10 分鐘內將選手席收拾整齊且離開,以利下一場比賽之球隊進駐。
(廿四)比賽場地:
1. 投捕距離:18.44 公尺(606 吋)。
2. 壘間距離:27.432 公尺(90 呎)。
3. 二壘至本壘距離:38.795 公尺(12733/8 吋)。
4. 全壘打距離:兩側 91.44 公尺(300 呎),中間 106.68 公尺(350 呎)或現有球場。
(廿五)凡比賽時發生棒球規則或本規程無明文規定之問題,由主辦單位召集競賽組及裁判組會商決定之,其判決即為終決。

本屆賽制

  • 預賽:32 隊分為 8 組,進行分組單循環賽,每組取兩隊晉級決賽。(分組第一抽雙號籤,分組第二抽單號籤,晉級球隊不分組別重新抽籤)
  • 決賽:16 隊單淘汰賽。

 

參賽隊伍

-
國內球隊 
-
國外球隊
A組:
1
台北長安
2
日本宮崎
3
宜蘭內城
4
桃園大園
B組:
5
台北大理
6
日本和歌山
7
嘉市民生
8
澎湖馬公
C組:
9
台北興福
10
日本北九州
11
屏東鶴聲
12
竹市虎林
D組:
13
台北重慶
14
日本松山
15
台中中山
16
新北新泰
E組:
17
新北二重
18
日本福岡
19
台東卑南
20
韓國首爾
F組:
21
桃園新明
22
韓國京畿道
23
高雄七賢
24
竹縣關西
G組:
25
新北新埔
26
日本大阪
27
花蓮三民
28
台南崇明
H組:
29
桃園仁和
30
日本豐田
31
宜蘭三星
32
香港U15

參賽名單

賽程表

預賽

決賽

各類獎項

  • 團體獎:(本屆四強球隊將為明年大會優先考量邀請名單)
冠、亞、季、殿軍四名,各頒獎盃乙座(個人金、銀、銅、優勝獎牌各 16 枚)
  • 個人獎:各頒發獎盃乙座。
打擊獎三名及投手獎、打點獎、全壘打獎、MVP、教練獎各一名。
註一:投手獎:採以最多勝者為先;若勝投數相同,取自責分率低者為先;若自責分率亦相同,取投球局數多者為先;若投球局數亦相同,取被安打數少為先。
註二:打擊獎:打擊率相同時,以長打率高者為先,若長打率亦同時,以打點多者為先。
註三:打點獎:打點數相同時,以打數較少者為先,若打數亦同時,以打擊率高者為先。
註四:全壘打獎:全壘打數相同時,以打數較少者為先,若打數亦同時,以總打點多者為先(場內全壘打不列計)。
註五:教練獎︰冠軍隊總教練或教練,其資格必須登載於該校報名表(秩序冊)內。
註六:以上個人獎除全壘打獎外,以進入決賽前四名球隊球員始列入計算(含預賽成績)。
註七:個人獎項計算均含預賽、複賽及決賽全部成績。
註八:投手獎人選其投球局數必須是總出賽場次的 1.5 倍以上。
註九:打擊獎人選其打席數必須是總出賽場次的 2.1 倍以上。
-
國內球隊/球員 
-
國外球隊/球員
類別 獎項 獲獎者 備註
團體獎 球隊名次
1

2

3

4
個人獎 打擊獎
1

2

3
打擊率
打擊率
打擊率
投手獎
勝,自責分率
打點獎
打點
全壘打獎
支, 打數
MVP
教練獎

相關頁面

相關新聞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