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館粉絲專頁 |
|
|
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
• 目前所在分類: 主分類 > 棒球 > 組織 > 國外組織 美國職棒大聯盟(Major League Baseball,簡稱:MLB,或大聯盟),是北美洲地區水準最高的職業棒球比賽。由國家聯盟和美國聯盟在1902年成立。與職業籃球(NBA)、美式足球(NFL)、冰上曲棍球(NHL)並稱美國四大職業體育競賽。
目次[隱藏] |
大聯盟的成立
棒球是美國最早的職業運動,國家協會是美國第一個職業棒球組織,成立於1871年。但由於草創時期問題叢生,五年後由現今的國家聯盟接手。國家聯盟將經營球隊的權力全部收回資方所有,因此球員的權利沒有任何保障。國家聯盟的壟斷市場,造成不斷有挑戰國家聯盟的新聯盟誕生,這些新聯盟吸收了被國家聯盟開除的球員和教練,引進更多新的創意以吸引球迷。在大聯盟的整體架構完成以前,另外還有四個短命的職棒聯盟,成立的先後依序為:美國協會、聯合協會、球員聯盟、聯邦聯盟。
而美國聯盟則成立於1901年。當時由於國家聯盟經營不善,由十二隊縮編為八隊,分別是:波士頓食豆人隊(Boston Beaneaters,亞特蘭大勇士隊前身)、布魯克林超霸隊(Brooklyn Superbas,洛杉磯道奇隊前身)、芝加哥孤兒隊(Chicago Orphans,芝加哥小熊隊前身)、辛辛那提紅人隊、紐約巨人隊(New York Giants,舊金山巨人隊前身)、費城費城人隊、匹茲堡海盜隊和聖路易紅雀隊。國家聯盟大量裁減球員和教練的結果,使得另一聯盟開始有了生存空間。
美國聯盟吸收了這些被釋出的資源,自己也成立了八支球隊,其中五隊設在沒有國家聯盟職棒隊的城市,分別是巴爾的摩金鶯隊(Baltimore Orioles,紐約洋基隊前身)、克利夫蘭藍隊(Cleveland Blues,克利夫蘭印地安人隊前身)、底特律老虎隊、密爾瓦基釀酒人隊(Milwaukee Brewers,巴爾的摩金鶯隊前身)和華盛頓參議員隊(Washington Senators,明尼蘇達雙城隊前身),另外實力較強的三支球隊,則與國家聯盟競爭球迷:波士頓朝聖者隊(Boston Somersets,波士頓紅襪隊前身)、芝加哥白長襪隊(Chicago White Stockings,芝加哥白襪隊前身)和費城運動家隊(Philadelphia Athletics,奧克蘭運動家隊前身)。
1902年起,美國聯盟的觀眾人數開始超過國家聯盟。由於美聯不斷以高薪吸引國聯球星跳槽,國家聯盟為了避免兩敗俱傷,答應與美國聯盟和談。1902年底,兩聯盟召開「辛辛那提會議」,統一了賽制、規則和管理機制,也從1903年開始舉行「世界大賽」,由兩聯盟的冠軍球隊爭奪年度總冠軍。美國職棒大聯盟因而成立,而兩聯盟合稱「大聯盟」(Major League Baseball)這個名稱,則是從1920年才開始。
- 附錄:大聯盟整體架構完成之前存在的職棒聯盟
- 國家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1871年-1875年
- 國家聯盟,National League, 1876年-迄今
- 美國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1882年-1891年
- 聯合協會,Union Association, 1884年
- 球員聯盟,Player League, 1890年
- 美國聯盟,American League, 1901年-迄今
- 聯邦聯盟,Federal League, 1914年-1915年
新加入的球隊
大聯盟歷年有六次增加新球隊的動作:
- 1961年:洛杉磯天使隊(加入美聯)、華盛頓參議員隊(加入美聯,德州遊騎兵隊前身)
- 1962年:紐約大都會隊(加入國聯)、休士頓四五手槍隊(加入國聯,休士頓太空人隊前身)
- 1969年:蒙特婁博覽會隊(國聯東區,華盛頓國民隊前身)、聖地牙哥教士隊(國聯西區)、堪薩斯皇家隊(美聯西區)、西雅圖飛行員隊(美聯西區,密爾瓦基釀酒人隊前身)
- 1977年:西雅圖水手隊(美聯西區)、多倫多藍鳥隊(美聯東區)
- 1993年:科羅拉多落磯隊(國聯西區)、佛羅里達馬林魚隊(國聯東區)
- 1998年:亞利桑那響尾蛇隊(國聯西區)、坦帕灣魔鬼魚隊(美聯東區)
大聯盟所屬球隊
目前美國職棒大聯盟共有三十個球隊,分屬兩聯盟。其中國家聯盟十六隊,美國聯盟十四隊。兩聯盟各分為三區,各分區的冠軍球隊及兩聯盟的外卡球隊均可參加季後賽,爭奪世界大賽冠軍。
國家聯盟(National League)
- 東區(East):
- 亞特蘭大勇士隊 ATL Atlanta BRAVES
- 佛羅里達馬林魚隊 FLA Florida MARLINS
- 華盛頓國民隊 WSH Washington NATIONALS
- 紐約大都會隊 NYM New York METS
- 費城費城人隊 PHI Philadelphia PHILLIES
- 中區(Central):
- 聖路易紅雀隊 STL St. Louis CARDINALS
- 密爾瓦基釀酒人隊 MIL Milwaukee BREWERS
- 芝加哥小熊隊 CHC Chicago CUBS
- 匹茲堡海盜隊 PIT Pittsburgh PIRATES
- 辛辛那提紅人隊 CIN Cincinnati REDS
- 休士頓太空人隊 HOU Houston ASTROS
- 西區(West):
- 洛杉磯道奇隊 LAD Los Angeles DODGERS (備註:「道奇」為中文翻譯的習慣用法,原意為「閃躲者」)
- 亞利桑那響尾蛇隊 ARI Arizona DIAMONDBACKS
- 聖地牙哥教士隊 SD San Diego PADRES
- 舊金山巨人隊 SF San Francisco GIANTS
- 科羅拉多落磯隊 COL Colorado ROCKIES
美國聯盟(American League)
- 東區(East):
- 巴爾的摩金鶯隊 BAL Baltimore ORIOLES
- 波士頓紅襪隊 BOS Boston RED SOX
- 多倫多藍鳥隊 TOR Toronto BLUE JAYS
- 紐約洋基隊 NYY New York YANKEES (備註:「洋基」為中文翻譯的習慣用法,原意為「北方佬」)
- 坦帕灣光芒隊 TB Tampa Bay RAYS
- 中區(Central):
- 芝加哥白襪隊 CWS Chicago WHITE SOX
- 明尼蘇達雙城隊 MIN Minnesota TWINS
- 底特律老虎隊 DET Detroit TIGERS
- 克利夫蘭印地安人隊 CLE Cleveland INDIANS
- 堪薩斯皇家隊 KC Kansas City ROYALS
- 西區(West):
- 洛杉磯天使隊 LAA Los Angeles ANGELS of Anaheim
- 德州遊騎兵隊 TEX Texas RANGERS
- 奧克蘭運動家隊 OAK Oakland ATHLETICS
- 西雅圖水手隊 SEA Seattle MARINERS
賽制演變
- 1968年以前:
- 1969年起:
- 季後賽改為兩輪制。兩聯盟各分成東西兩區,依例行賽戰績決定各分區冠軍,第一輪稱為聯盟冠軍賽,由兩聯盟的東西區冠軍分別交手,勝者即為該聯盟冠軍球隊,晉級世界大賽。
- 1973年起:
- 美國聯盟開始採行DH制度(指定打擊)。當兩聯盟球隊交戰時(跨聯盟賽事、明星賽或世界大賽),則採用主場球隊所屬聯盟的規則。
- 1994年起:
- 季後賽在每年十月例行賽結束後舉行,由兩聯盟各區冠軍隊及外卡球隊參加,共計八隊。季後賽採淘汰制,進行三個輪次的比賽。三輪的名稱分別為:分區系列賽(Division Series)、聯盟冠軍賽(League Champion Series)和世界大賽(World Series)。其中分區系列賽採五戰三勝制,其餘則為七戰四勝制。對手分配採下列規則:
- 兩聯盟分開進行季後賽,最後的世界大賽必須是由國家聯盟冠軍隊和美國聯盟冠軍球隊交手。
- 分區系列賽的交戰對手由該聯盟戰績最佳的球隊迎戰外卡球隊。但如果兩隊屬該聯盟同一分區,則由戰績次佳的分區冠軍隊迎戰外卡球隊。
- 交戰對手戰績較佳者享有主場優勢。但外卡球隊一律不得享有主場優勢(世界大賽除外)。
- 1997年起:
- 開始舉行例行賽的跨聯盟比賽。
- 2008年9月起:
- 開始使用爭議全壘打錄影重播判定;A-Rod是第一個使用這個爭議判定的球員並且成功。
小聯盟球隊
每一個美國職棒大聯盟球隊都有數個小聯盟球隊,作為旗下年輕球員、受傷或暫時下放的大聯盟球員比賽之處,提供培養、訓練、復建和比賽機會。小聯盟球隊通稱為農場球隊,或稱為附屬大聯盟某某隊的農場系統。此外,亦有一些自由球員在這些農場球隊裡等待重返或挑戰大聯盟。目前,小聯盟球隊依實力區分為六個級別,而高而低依序是:3A(AAA)、2A(AA)、高階1A(Advanced A)、1A(A)、短期1A(Short A)與新人聯盟(Rookie)等六個級別。不過仍然有少數小聯盟球隊是獨立運作的,並沒有附屬在大聯盟母隊的農場系統。而在大聯盟與小聯盟體系之外的美國職業棒球組織,則統稱為「獨立聯盟」。
世界棒球經典賽
由美國職棒大聯盟與國際棒球總會共同策劃的「世界棒球經典賽」已於2006年03月03日至20日進行,由十六個受邀國家的隊伍進行總共三十九場的賽事,成為棒球史上空前的棒球盛事。
棒球於2005年07月08日被國際奧會正式排除在奧運比賽之外以後,各國對於棒球日後在國際間的發展頗感憂心。但由於近年來,進軍大聯盟的外國籍選手逐年增多,為了讓棒球的發展更加國際化,於是美國職棒大聯盟在2005年07月11日,邀請各國棒球界代表齊集美國底特律,與國際棒球總會共同策劃新的國際棒球大賽。本次參與會議的各國代表,除了台灣方面由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的代理會長洪瑞河代表與會之外,還有來自澳洲、加拿大、中國、多明尼加、義大利、韓國、墨西哥、荷蘭、巴拿馬、委內瑞拉、波多黎各、南非等各國代表,共同參與本次會議;日本方面由於當時尚未與球員工會完成協商,因此沒有派代表出席;而古巴方面的代表,也因故未出席本次會議。本次會議經過各國廣泛討論之後,也因而確定了這項國際賽事的舉行,並決定在2006年03月間舉辦,而這項國際賽事的名稱,就定名為「世界棒球經典賽」(World Baseball Classic)。
相關連結
- 官方網站:美國職棒大聯盟官方網站
- 官方網站:世界棒球經典賽
各國職棒聯盟速見表
旅美球員
- 台灣首位挑戰美國職棒的名將:譚信民。
- 現役大聯盟球星:王建民、郭泓志、胡金龍、倪福德。
- 現役小聯盟好手:陳鏞基、鄭錡鴻、羅錦龍、羅國輝、林旺衛、林旺億、蔣智賢、增菘瑋、林哲瑄、
郭勝安、邱子愷、唐肇廷、李振昌、羅嘉仁、蔡孟修、郭嚴文、陳俊秀、陳家駒、
陳鴻文、黃偉晟。 - 曾經旅美的球員:譚信民、陳慶國、陳金鋒、黃俊中、黃佳安、葉丁仁、武昭關、溫志翔、曹錦輝、
耿伯軒、林柏佑、黃志祥、林彥峰、洪晨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