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粉絲專頁

使用者:Jordi/維基新聞

分享此網頁到Facebook
分享此網頁到Plurk
分享此網頁到百度搜藏
分享此網頁到Twitter
分享此網頁到Del.icio.us
最近作者:Jordi 2007年9月16日 (星期日)23:28 ;歷來作者:61.230.136.10
台灣棒球維基館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之前維基新聞

目次

[編輯] 2007年9月

[編輯] 國際視點:實名制將成為互聯網未來發展方向

資料來源:科報網
本報記者 劉霞   越來越多的人對互聯網上虛假身份泛濫深感憂慮,采用實名制的社交網站Facebook,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從這種意義上說,實名制將成為互聯網未來發展方向。

  假身份泛濫讓人憂

  8月14日,一個名叫弗吉爾.格里菲斯的電腦黑客將一個機靈的小程序“維基掃描者(WikiScanner)”放到了互聯網上。該程序功能簡單,能跟蹤互聯網版本的百科全書維基的記錄,并且檢查出誰修改了詞條,例如,它能探測到來自沃爾瑪的某個人士對維基上的沃爾瑪信息進行了更改。

  維基掃描者是互聯網上的一個可愛的小程序,它反映了大眾對互聯網日益憤怒的情緒。

  互聯網天生是無政府主義者的樂園,人們匿名做事,大家身份混同而無法識別。有人認為,這樣能讓人擺脫公共身份的束縛,更真實地展現自我。但事實是,人類真實的自我并非那么“天真無邪”。我們中有些人的確純潔而美好,但很多情況表明,另外一些人卻別有用心,他們可能是黑客、唯利是圖的小人。

  也許,這可以解釋為什么Facebook如此地廣受歡迎。

  人人都知道你是誰

  Facebook是硅谷的一家“社交網絡”網站。它由美國哈佛大學的學生馬克.朱克伯格于2004年創建,其初衷是幫助哈佛學生聚會。創建者將現實世界中交錯的人際圖表真實地展現在互聯網上,用戶可以利用Facebook與朋友互通信息、分享照片,以及做一些Web2.0網站能做的事。目前,它仍然是年輕人或者貌似年輕人的聚集地。

  Facebook是社會工程學的杰作,它的吸引力既明顯又微妙。它是一個網站,但在某種意義上,它又是小版本的互聯網本身。它設計簡潔、頁面漂亮、品位高雅。人們在Facebook上大都以真名實姓注冊,并且真實地發布性別、年齡、地址、婚姻狀況、學歷等個人信息。在Facebook上,表明身份不是同人玩“捉迷藏”,而是真實展現自我,沒有人匿名做事,每個人都知道你是人還是狗。

  與擁有7000萬用戶的社交網絡巨頭MySpace不同,Facebook不是粗俗的喜劇演員、嘻哈風格的樂團以及軟色情女星試圖一夜成名的地方。朱克伯格甚至說,Facebook也不想成為一個人群“超市”,讓人們從中挑選出想要的新朋友,Facebook想做的只是讓人們更為真實地相互聯系。

  目前,Facebook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連35歲以上的人士也趨之若■。在Facebook的3500萬活躍用戶中,超過一半的人并非大學生。到今年年底,可能會有超過70%的人為非學生用戶,這些人逃離了混亂的互聯網,投身到它的懷抱。工程師卡雷爾.巴拉興奮地回憶了創辦公司時懷抱的激情和夢想:“在5年之內,我們要讓全世界的人都成為Facebook的用戶。”它使互聯網獲得真實的人際交往自由。在Facebook上,每個社區必須制訂出個人自由的規則以及集體遵循的社會秩序。當然,你也可以在Facebook上撒謊,但這無疑是自找麻煩。Facebook從創建之初就定下規則,用戶必須同意與Facebook上的其他人聯系甚至見面,因此假身份只會讓你被掃地出門。

  開放共贏前景無限

  去年,雅虎試圖出資10億美元收購Facebook,卻遭到了朱克伯格的拒絕。于是,來自博客們的奚落不絕于耳,他們都預測,朱克伯格遲早會后悔。

  今年5月份,朱克伯格將Facebook又帶入了新的航向,他向成千上萬的開發人員開放了站點,這些人能單方面地安裝應用程序,再將程序融合到Facebook的網頁上。該措施使得Facebook的用戶每周增加3%,在整個硅谷地區掀起了一股Facebook狂潮。

  早期投資者之一的皮特認為,目前看來微不足道的10億美元對于Facebook這個有著300名職員、填滿了3個辦公大樓的公司來說,實在是小菜一碟。他比較了Facebook與MTV,最后認為,MTV的市值大約在70億到80億美元之間。他說:“我看好Facebook,但這與市值無關。”皮特認為,也許要不了2年,Facebook將成為繼谷歌(Google)之后最大的網絡服務商。

  成千上萬個開發人員正在創建應用程序,加強Facebook的基礎設施建設,新的應用程序正在像病毒一樣迅速擴散。而開發人員則通過在應用程序中發布廣告或賣東西賺錢,不需要向Facebook繳納任何費用。

  那么,Facebook又能從中得到什么好處呢?最終的結果已經清晰可見,人們很可能會放■eBay而爭相購買Facebook的股票。如果一切順利,Facebook一定會越來越好,這是一個雙贏的策略。

  有人抱怨這個“有圍牆的花園”太過保守;另外也有人認為,增添應用程序“玷污”了Facebook簡潔大方的形象,開放程序也增加了網站被濫用的風險。但是,Facebook才剛剛開始發威,朱克伯格說,其他語言的Facebook將很快會面世,它會始終堅守自己的核心價值觀:社交網絡的首要功能是將人們聯系在一起,而不是將他們分開。

  歷史經驗告訴人們,人類一直害怕新的交流工具。公元前360年,柏拉圖就提出寫字會讓人類變得善忘;19世紀40年代,亞歷山大.貝爾發明了電話時,曾被看成是多余的東西;而因發明摩爾斯電碼后才創建了早期電報的薩繆爾.摩爾斯,也曾遭到指責。

  不過社會畢竟已經進入了21世紀。今天,馬克.朱克伯格決不會再面對薩繆爾.摩爾斯或亞歷山大.貝爾曾經遭受的待遇。因為今天的人們其實都想能與別人更好地溝通,而Facebook讓人們得償所願。

[編輯] 2007年8月

[編輯] 維基創始人稱沒信心能打敗谷歌 但享受挑戰過程

資料來源:北京新浪網
新浪科技訊 9月10日消息,維基百科(Wikipedia)的創始人之一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日前表示,他對於宣稱要挑戰谷歌(Google)的維基搜索能否成功沒有多少把握,『不知道會不會成功,但是很享受這個事情』。

  吉米•威爾斯是9月7日(上周五)在大連參加『世界經濟論壇首屆新領軍者年會(夏季達沃斯論壇)』接受媒體採訪時表達了上述看法。

  吉米•威爾斯表示,Wikia搜索將在今年12月發布。對於維基搜索的前途,吉米•威爾斯表示,『不知道會不會成功,但很享受這個事情』。吉米•威爾斯的冒險心態與他目前主要從事的期貨行業有幾分相像。

  吉米•威爾斯在2003年與另一名伙伴聯合創辦了非盈利網站維基百科,這一由全球用戶協作編撰的民間大百科全書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之後吉米•威爾斯又與伙伴一起創辦了商業網站Wikia,並擔任董事長。Wikia公司提供各類主題的維基網站的托管,由ebay公司的前副總裁吉爾•佩奇那(Gil Penchina)擔任CEO,並獲得了1400萬美元的投資。

  Wikia目前正開發基于維基的全新搜索引擎,這種搜索引擎將機器爬蟲和用戶參與結合起來。吉米•威爾斯曾宣稱希望能借此挑戰全靠技術實現的谷歌(Google)。

  互動維客董事長兼CEO潘海東曾與吉爾•佩奇那就維基搜索有過深入探討。潘海東解釋說,Wikia搜索的搜索引擎通過機器爬蟲抓取資訊,並編制目錄,這部分與谷歌類似,不同點體驗在對於搜索結果的排序上,谷歌是由機器判斷相關度從而進行排序,Wikia搜索則除了機器排序外,還加入了用戶的協作參與,比如,當一個用戶搜索到結果後覺得第三條資訊是他最佳答案時,便可將第三條推高至第一條,這有點類似Digg。

  潘海東認為維基搜索有很好的前景,一是因為機器排序往往不夠精准,依靠關鍵字經常難以辨別用戶的真正意圖,用戶經過大腦思考則可以很容易辨別哪個搜索結果最准確,二是維基百科的成功已經証明了用戶的參與能夠創造高質量的內容。因此,潘海東認為,借助了用戶參與的web2.0模式的維基搜索完全有可能取得很大的成功。(牛立雄)


[編輯] 維基百科鮮為人知的精彩之處

資料來源:多維新聞網
華爾街日報/很多人已經了解維基百科(Wikipedia)--或自認為很了解它。維基百科是一個網絡百科全書﹐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編輯文章。目前它已經有190萬條英語詞條﹐成為最主要的互聯網資訊來源﹐在美國人氣最旺的網站排名中居第17位。(chinesenewsnet.com)

不過﹐關于維基百科還不止這些。(chinesenewsnet.com)

大多數人都熟悉維基百科海量的文章﹐但遺憾的是﹐這些文章背後的討論卻鮮為人知。如果你想去挖掘一下﹐請打開一個維基百科頁面﹐其頂端有一個單獨的“Discussion”(討論區)標簽﹐點擊這個標簽就能進入該頁面的討論區了。(chinesenewsnet.com)

閱讀這些討論內容會讓你受益匪淺﹐甚至還會輕微上癮。現在我已經習慣了先讀討論區的內容再看詞條的正文。(chinesenewsnet.com)

在維基百科上﹐任何人都充當編輯﹐除了大約600篇文章外﹐幾乎所有文章都可以自由更改。討論區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讓著手書寫或編輯某篇文章的人們能夠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討論頁面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最沒意思的部分--“內務處理”說明﹐比如編輯解釋他們是怎樣調整段落的位置或刪除某些重復部分的。有時候﹐讀者也會在這裡問一些類似于家庭作業裡的問題﹐不過這種做法不受鼓勵。(chinesenewsnet.com)

不過討論區為維基百科擁躉們提供了一個討論﹑爭辯某篇文章該如何撰寫的平臺。(chinesenewsnet.com)

有趣的東西就在這裡。你會對編輯們爭論的那些五花八門的主題感到驚訝﹐驚嘆于他們在陳述自己觀點時表現出的那種持久的熱情。例如﹐“Ireland”(愛爾蘭)這個詞條的介紹文章有9,500個字﹐而關于用“愛爾蘭共和國”作標題是否更貼切的爭論就多達1萬字。一個網友寫道﹕“我知道反對北愛爾蘭自治的編輯們可能完全不同意我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chinesenewsnet.com)

而電話的發明者究竟是安東尼奧\\\"穆齊(Antonio Meucci)還是亞力山大"格拉漢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也引發了一場激烈的脣槍舌戰。穆齊陣營的一位網友譏諷貝爾陣營道﹕“民族自豪感使得你和那些像你一樣的人不能接受事實真相。貝爾根本就是個騙子﹑小偷。他什麼發明都沒有。”(chinesenewsnet.com)

廣告至于那個古老的哲學問題--“What is truth”(真理是什麼)﹐維基百科的編輯們不惜揮24.2萬字﹐試圖回答這個問題。這稱得上是一個壯舉﹐要知道帕拉圖(Plato)的《理想國》(The Republic)才是11.8萬字。(chinesenewsnet.com)

這些爭論甚至還涉及一些大多數人認為不太有爭議的話題。比如﹐在微積分頁面討論區中﹐他們對微積分的核心概念“極限”是否應解釋為“平均數”更好而展開了激烈爭論。(chinesenewsnet.com)

維基百科的編輯們總是在字裡行間檢查是否有違反了維基百科原則的部分﹐比如維基百科禁止偏見。這些編輯們會在討論區報告他們的發現﹐從討論區裡一來一往的文字中可以清楚看出這些網友非常嚴肅地對待這項任務。(chinesenewsnet.com)

在一個討論區頁面上有這樣一條評論﹕“我不能確定它反映的不是一種徹底的歐洲中心論﹐我覺得它的資料來源不夠充分﹐可靠性值得商榷。”(chinesenewsnet.com)

這條評論說的是某個涉及政治或宗教的傾向性話題嗎﹖非也。這篇文章談論的是小貓咪﹐而這個編輯不同意“大多數人認為貓咪可愛”這個命題。(chinesenewsnet.com)

類似于這樣的爭論還不是討論區唯一可貴的部分。在討論區你還能了解到很多與正文主題關系不太密切的一些軼事﹐編輯認為這些事例的重要性不足而沒有納入正文。比如﹐在關于飲食的文章附帶的討論區中﹐有人指出生吃土豆會使人中毒。最近﹐我就此事咨詢國家馬鈴薯協會(the National Potato Council)﹐他們起初不相信這個觀點。後來﹐他們打回電話﹐確認這個說法是真的﹐因為生馬鈴薯中含茄。當然要吃上好幾麻袋的生土豆才會中毒。(chinesenewsnet.com)

關于“biography”(傳記)的討論區裡羅列了從各式各樣傳記裡隨意摘出來的片斷﹐其中提到﹐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認為自己關于大眾傳媒的思想是受聖母瑪利亞的啟發。據麥克盧漢傳記的作者菲力浦\\\"馬尚德(Philip Marchand)表示事實確實如此。(馬尚德還指出﹐麥克盧漢認為共濟會成員曾在全球范圍合謀阻止他的事業。)(chinesenewsnet.com)

但別忘了﹐這是維基百科。雖然從長期來看﹐它上面的資訊趨向正確的﹐但在這個過程中也可能出錯。“tomato”(番茄)條目中曾有一段關于卡羅萊納品種的詩意描述﹐稱這個品種的番茄最初是意大利僧人賈科莫\\\"蒂拉米蘇內利(Giacomo Tiramisunelli)發現的﹐“並被番茄行家們視為難得的珍饈。”(chinesenewsnet.com)

但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番茄專家羅杰\\\"切特拉特(Roger Chetelat)指出﹐這完全是胡編亂造。這段文字現在已經被人從維基百科上刪除﹐但由于在網站上保留了相當一段時間﹐以至于“賈科莫\\\"蒂拉米蘇內利”被當作番茄發現歷史上的一個關鍵人物現經常出現在搜索引擎上。(chinesenewsnet.com)

不過﹐維基百科是非常有自知之明。在其網站上還有“Wikipedia”這個條目。不過這種綜合分析卻沒有延展到“Wikipedia discussions”(維基百科討論)這個條目上﹐網站上根本就沒有關于這個條目的文章。另外﹐如果以“discussion”(討論)為關鍵字進行搜索﹐得到的搜索結果頁面卻是“debate”(爭論)。(chinesenewsnet.com)

這自然會引發爭議。關于“debate”的討論區內就有一個關于“discussion”和“debate”是否為同義詞的辯論。網友的熱情很高﹐一個參與的網友說﹐不能區分這兩者的差異是“西方社會面臨的眾多問題的其中之一。”(chinesenewsnet.com)

也許我讀了太多維基百科討論區的文章﹐不過我能看出其中的區別。(chinesenewsnet.com)

Lee Gomes(chinesenewsnet.com)

(編者按﹕本文作者Lee Gomes是《華爾街日報》專欄“Portals”的專欄作家﹐欄目內容以科技﹑商業及相關的主題為主。)


[編輯] 維基創辦人 打起「搜」主意

資料來源:聯合理財網
網路業的老大永遠得面對前仆後繼的挑戰,線上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創辦人威爾斯(Jimmy Wales)12月將推出維基亞(Wikia)搜尋引擎,挑戰Google與雅虎;新聞公司與國家廣播公司(NBC)下月將推出Hulu影片服務,以對抗線上影片分享霸主YouTube。

維基亞將取法維基百科,由所有網路使用人提供內容。和Google與雅虎嚴密保護搜尋引擎的作法不同,維基亞的搜尋程式將開放供所有人編輯。使用者也可為網站排名,讓搜尋結果的排序結合人工與電腦運作。

威爾斯說,維基百科當初推出時只有三篇文章,誰也料不到發展成如今的規模,維基亞初期也不可能很快威脅Google等搜尋引擎,不過他預期維基亞將在三年內變成數一數二的搜尋引擎。

結合眾人之智慧能否超越Google?產業雜誌搜尋引擎國度(Search Engine Land)總編輯蘇利文認為不太可能。他說:「Google等搜尋引擎的使用者,著重搜尋結果的品質,維基亞的品質不可能超越Google的品質。」

不過,威爾斯宣稱,維基亞「人對抗機器」的模型,未來將得出品質優於Google的搜尋結果,因為Google採用的數學搜尋模式,無法產生持續一致的相關結果。

和維基百科不同的是,維基亞將以營利為目的,由威爾斯的維基亞公司以及亞馬遜公司出資營運,並由Bessemer創投公司和歐密迪亞網絡(由電子灣創辦人歐密迪亞擁有)投資400萬美元。

維基百科目前有820萬篇文章,翻譯成253種語言,包括從小甜甜布蘭妮到量子物理學等內容,使用完全免費。

有238年歷史的大英百科全書,32大冊裡包含50萬個題目,由19位全職編輯與4,000名專家編纂,售價1,395美元,外加約92美元運費。

另一方面,梅鐸擁有的新聞公司,與奇異旗下的電視網NBC,10月將共同推出取名Hulu的線上影片服務測試,提供授權影片及新聞公司、NBC與其他來源的影片。Hulu也將在合作夥伴的網站供應影片,包括AOL、Comcast、MSN、MySpace 和雅虎。

[編輯] 讓人吃驚﹕維基百科網資料遭澳國防部等政府人員篡改

資料來源:多維新聞網 澳工黨領袖凱文‧拉德認為﹐為使信息更精確﹐讓政府員工修改維基百科網上信息可以理解﹐但“讓政府公務員去篡改歷史則讓人感到吃驚”。(chinesenewsnet.com)

澳大利亞總理辦公室人員24日被指侵入維基百科網(Wikipedia)﹐修改對澳總理約翰‧霍華德和政府不利的資料與言論。澳總理發言人發表聲明﹐否認霍華德指使手下人修改網上資料。(chinesenewsnet.com)

《悉尼先驅晨報》報道﹐澳總理辦公室工作人員涉嫌對維基百科網資料作出126處修改﹐如刪除國庫部長彼得‧科斯特洛“傻笑部長”的綽號。(chinesenewsnet.com)

備受爭議的強制拘留非法避難者政策的評論也遭到修改。一些指責“被拘留移民常受到殘忍對待”的評論﹐被添加了“據說”等語句。(chinesenewsnet.com)

這些修改由“維基掃描網”發現。這一網站由美國人弗吉爾‧格裡菲特創建﹐能顯示政府或其他機構網絡系統是否侵入維基百科網修改資料。(chinesenewsnet.com)

“維基掃描網”還發現﹐維基百科網中超過5000多處修改可能出自澳國防部之手。包括改正澳國防數據﹑刪除對霍華德所屬自由黨不利言論等。(chinesenewsnet.com)

澳國防部發言人24日說﹐“國防部已關閉個人網上編輯系統”﹐禁止員工修改維基百科網資料。(chinesenewsnet.com)

澳工黨領袖凱文‧拉德認為﹐為使信息更精確﹐讓政府員工修改維基百科網上信息可以理解﹐但“讓政府公務員去篡改歷史則讓人感到吃驚”。

[編輯] 時???:為什麼Facebook會成未來發展趨勢

資料來源:賽迪網
北京時間8月25日《時代》文章指出,一個名叫維吉爾•格裏菲特的電腦駭客在因特網上放了一個聰明的小程式,他將它稱作WikiScanner。這是一個簡單的應用程式,可以收集維基記錄並且可以查出誰在修改哪一個條目。 有時,那些修改是不正確的。比如,WikiScanner查出沃爾瑪的某個人曾經修改過沃爾瑪的維基條目而故意敗壞沃爾瑪。

WikiScanner雖然只是一個小程式,但是它卻反映出一些深層次的東西:即對因特網的興奮越來越強了。網路本是無國界、無政府管制的。到處都是匿名的資訊,身份隨時可以改變,還可以冒充他人。 網路似乎可以將我們從現實的身份重負中解放出來,這樣我們就可以在網路上表現出真實而可信的自我。事實證明我們中有許多人實際上是充滿幻想的,有趣的,而更多的人是駭客、惡作劇者和卑鄙的人。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Facebook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Facebook是一個社群網,一個與朋友保持聯繫、向他們發資訊以及分享圖片和做其他Web2.0能夠幫你做的事情的網站,它是由哈佛大學的學生在2004年創建的,原本是想將它作為一個召開會議的工具,後來發展成青少年也經常去的地方。 有趣的是,Facebook實際上推動了網路的壯大發展。

儘管Google公司是一個著名的技術巨頭,而Facebook主要就是一個社群網,但是Google收購Facebook並不是個壞主意。 Facebook的吸引力既明顯又微妙。它是一個網站,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也是另一個版本的因特網本身:一個網中網。 Facebook的設計理念很清晰,它有一種優等、高檔產品的感覺,是常春藤聯盟散發出的一股香氣。人們傾向於在Facebook上使用真名。他們的性別、年齡、地址、身份和學會身份也都是真實的。在Facebook上,身份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它是固定而明確的事實。 沒有人偷偷做些什麼,新聞feed可以一直更新你的朋友的行蹤。在Facebook上,每個人都知道你是條狗還是個人。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Facebook上的大齡用戶快速增長的原因,那些用戶受不了外面網路的不真實。每一個社區都會定義個體自由和集體社會秩序,Facebook也對用戶的電子特權進行了嚴格的均衡調整。 當然,在Facebook上也可能做錯事,但是它只會損害你自己的利益。與因特網不同,Facebook是建立在單向確認的理論基礎上的,人們必須同意與網路上的其他人聯繫或者進行視頻。 如果你不斷騷擾他人,你就無法繼續生存下去。

Facebook今年採取了一些措施來充實其功能,它現在已經允許第三方開發商開發一些可與其網頁整合在一起的應用軟體,同時這也增大了Facebook被濫用的可能性。 但是它仍然頑強地堅持著它的核心理念,即社群網最重要的功能是將人們聯繫在一起,而第二重要的功能就是讓他們保持各自的獨立。

[編輯] 埃菲社:美國虛擬免費大學“維克大學”方興未艾


資料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消息:據埃菲社聖弗朗西斯科8月11日報道,維基百科的教育計劃“維克大學”是一所虛擬免費大學,沒有授課老師。組織者認為,很快維克大學將會像遠端網路教育那樣普及。
  最近維克大學的“學生”、或者說是“註冊用戶”人數已經超過了1.2萬,學校擁有4500多個學習計劃。
  維克大學組織者發言人桑德拉·奧多涅斯介紹說,像其他維克計劃一樣,維克大學的工作基礎是越多人參與運行得越好。就像維基百科一樣,任何上網的人都可以創建考試或論壇等教學內容,修改已經存在的文章。
  目前西文版維克大學設有社會科學、藝術和人文、健康科學、工程學、物理學和自然學等多門學科,其中最受歡迎的是人文學科,技術學科也吸引了不少人的參與。
  生物學教學內容的主要編輯之一是美國生物學家約翰·施密特,他一開始就與維克大學合作。施密特對記者說:“最近一年我在維克大學上花費了大量時間,所創建的網頁大部分是關於微生物的。”
  施密特介紹說維克大學的宗旨是,創建一個不受限制的虛擬教育環境以及創建其他集體計劃,例如維基教科書計劃,可以在網上收集各種內容自由的書籍和文章。維克大學不僅擁有書籍和文章等傳統教學材料,還有教授人們如何學習的各種活動。例如有一門課程教授如何製作電子遊戲,還有課程詳細介紹如何有效地清洗廁所。
  美國其他一些大學也在試驗做網上免費教育課程,但其開放和自由程度沒有維克大學高。例如麻省理工學院在網上提供大約1000門免費課程,但用戶不能更改課程內容,作者許可權也比維克大學嚴格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