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粉絲專頁

使用者:Lsl

分享此網頁到Facebook
分享此網頁到Plurk
分享此網頁到百度搜藏
分享此網頁到Twitter
分享此網頁到Del.icio.us
最近作者:Lsl 2005年8月22日 (星期一)15:46
台灣棒球維基館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編輯] == 清末四大藏書家 ==



陸心源(西元 1834 年~1894 年),字剛甫,一字潛園,號存齋,晚號潛園老人。陸氏頗重視文化事業,任官時興義學,鼓勵讀書,也購買、傳抄不少罕見的書籍,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近兩百部的宋版書,所以書齋取名為「皕宋樓」。皕,就是兩百的意思。陸氏的「皕宋樓」,與當時杭州丁丙的「善本書室」、常熟瞿紹基的「鐵琴銅劍樓」、山東聊城楊以增的「海源閣」,並稱海內四大藏書樓。最可貴的是,他還將藏書送了國子監而公諸世人閱讀。我們現在從陸氏的《皕宋樓藏書志》,還可以想見當時蒐藏的美富。可惜,因為子孫不肖,陸氏藏書後來被日本人所買走,這真是我國書史上的一次浩劫。


丁丙的藏書章有很多,有以姓氏、別號、室齋為名的,如「錢唐丁氏正修堂藏書」、「嘉惠堂丁氏藏」。有時候藏書章的印文是得書年代,以為記幟,如「辛卯劫後所得」;有時候則以庋藏的地方刻成藏書章,如「曾藏八千卷樓」、「嘉惠堂藏閱書」、「善本書室」、「八千卷樓藏書印」。另外還有「四庫著錄」。


楊以增,字益之,號致堂,又號東樵。他將藏書樓取名為「海源」,是取《學記》中「先河後海」一語的意思。他把書籍比喻為海洋,「學者而不觀於海焉,陋矣」。海源閣藏書的開始,是從楊以增作官時,在江南河道總督的任上,正值江南戰亂時期,藏書家的書紛紛散出,楊以增趁此機會,買下了黃丕烈的藏書、鮑氏的知不足齋及瞿氏鐵琴銅劍樓的藏書,並用大船運到北方。而子孫楊紹和、楊保彝、楊敬夫均曾是海源閣的主人,他們對擴充館藏均有貢獻。可惜的是,海源閣在楊敬夫的時候散失。1920年末,當時的兩次匪亂占領了海源閣,使藏書毀壞無法恢復,這是我國文明史上很嚴重的損失。


瞿鏞,字子雍,他在先人既有的基礎上,繼續充實,到了光緒年間,由於迴避光緒皇帝「載湉」的名諱,把「恬裕齋」改為「敦裕齋」。後來因購得古鐵琴和古銅劍,又改稱「鐵琴銅劍樓」。瞿鏞的「鐵琴銅劍樓」,不但藏書多,而且不少精善的刊本,當時在江南,首屈一指,無人能超過他,人們把它和山東聊城楊以增的「海源閣」並稱,因此有「南瞿北楊」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