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館粉絲專頁 |
|
|
一壘審: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台灣棒球維基館
小 |
Jiashyan Yao(對話 | 貢獻) 小 |
||
(由1名用戶作出的2個中途修訂版本未被顯示) | |||
第1行: | 第1行: | ||
{{導覽條1|術語}} | {{導覽條1|術語}} | ||
− | '''術語''':[[1st base referee]] | + | :'''術語''':[[1st base referee]] |
− | '''說明''': | + | :'''縮寫''':[[1B]] |
+ | |||
+ | :'''說明''': | ||
[[一壘審]]亦稱[[一壘裁判]],主要負責[[一壘]]與周圍相關的判決。於比賽中因一壘[[刺殺]]球較多,為[[主審]]之外擔負最多判決責任的[[裁判]],一般被視為現場的次席裁判,亦可定義為棒球比賽的「副審」。因此於二人裁判制中,一壘審與主審為現場所剩的二位裁判。 | [[一壘審]]亦稱[[一壘裁判]],主要負責[[一壘]]與周圍相關的判決。於比賽中因一壘[[刺殺]]球較多,為[[主審]]之外擔負最多判決責任的[[裁判]],一般被視為現場的次席裁判,亦可定義為棒球比賽的「副審」。因此於二人裁判制中,一壘審與主審為現場所剩的二位裁判。 | ||
第8行: | 第10行: | ||
除判決[[擊跑員]]於一壘是否被[[刺殺]]外,[[一壘審]]需判決[[右打者]]是否[[出棒過半]]、強勁[[滾地球]]是否為[[界內球]]、[[野手]][[接殺]]是否成立、擊跑員是否正確踏過一壘[[壘包]]等。於未滿四人的裁判編組中,亦需頻繁的向他壘進行[[補位]]。 | 除判決[[擊跑員]]於一壘是否被[[刺殺]]外,[[一壘審]]需判決[[右打者]]是否[[出棒過半]]、強勁[[滾地球]]是否為[[界內球]]、[[野手]][[接殺]]是否成立、擊跑員是否正確踏過一壘[[壘包]]等。於未滿四人的裁判編組中,亦需頻繁的向他壘進行[[補位]]。 | ||
− | [[站位]]方面,[[一壘審]]於一壘無[[跑者]]時,站在一壘壘包後方約5公尺左右的一壘[[壘線]] | + | [[站位]]方面,[[一壘審]]於一壘無[[跑者]]時,站在一壘壘包後方約5公尺左右的一壘[[壘線]]草皮區上,內野滾地球出現時,須快速移動到一壘右後方(由本壘後方觀之為一壘的左前方)約2.5公尺處,並視滾地球[[接捕]]球員位置,移動到<b>自身與一壘連線</b>和<b>傳球路線</b>呈45度夾角處判決,避免影響野手傳球。遇強勁滾地球及大[[暴傳]]來襲時,必須具有相當好的閃躲能力,以維護自身安全。 |
{{各位置裁判員}} | {{各位置裁判員}} | ||
{{頁面品質1|完整度-中}} | {{頁面品質1|完整度-中}} | ||
[[category:術語]] | [[category:術語]] |
2021年4月1日 (四) 10:21的最新修訂版本
- 縮寫:1B
- 說明:
一壘審亦稱一壘裁判,主要負責一壘與周圍相關的判決。於比賽中因一壘刺殺球較多,為主審之外擔負最多判決責任的裁判,一般被視為現場的次席裁判,亦可定義為棒球比賽的「副審」。因此於二人裁判制中,一壘審與主審為現場所剩的二位裁判。
除判決擊跑員於一壘是否被刺殺外,一壘審需判決右打者是否出棒過半、強勁滾地球是否為界內球、野手接殺是否成立、擊跑員是否正確踏過一壘壘包等。於未滿四人的裁判編組中,亦需頻繁的向他壘進行補位。
站位方面,一壘審於一壘無跑者時,站在一壘壘包後方約5公尺左右的一壘壘線草皮區上,內野滾地球出現時,須快速移動到一壘右後方(由本壘後方觀之為一壘的左前方)約2.5公尺處,並視滾地球接捕球員位置,移動到自身與一壘連線和傳球路線呈45度夾角處判決,避免影響野手傳球。遇強勁滾地球及大暴傳來襲時,必須具有相當好的閃躲能力,以維護自身安全。
[編輯] 各位置裁判員
[編輯] 參考資料
- 美國職棒裁判的養成【球魂網站-球迷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