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粉絲專頁

Runs Created: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分享此網頁到Facebook
分享此網頁到Plurk
分享此網頁到百度搜藏
分享此網頁到Twitter
分享此網頁到Del.icio.us
台灣棒球維基館
跳轉到: 導覽搜尋
2002年修正版
第10行: 第10行:
 
===2002年修正版===
 
===2002年修正版===
 
::A = 安打 + 四壞 − 盜壘失敗 + 觸身 − 雙殺打
 
::A = 安打 + 四壞 − 盜壘失敗 + 觸身 − 雙殺打
::B = (1.125 x 一壘安打) + (1.69 x 二壘安打) + (3.02 x 三壘安打) + (3.73 x 全壘打) + .29 x (四壞 - 故意四壞 + 觸身) + .492 x (犧牲打 + 犧牲高飛 + 盜壘) - (.04 x 三振)
+
::B = (1.125 x 一壘安打) + (1.69 x 二壘安打) + (3.02 x 三壘安打) + (3.73 x 全壘+ .29 x (四壞 - 故意四壞 + 觸身) + .492 x (犧牲打 + 犧牲高飛 + 盜壘) - (.04 x 三振)
 
::C = 打數 + 四壞 + 觸身 + 犧牲打 + 犧牲高飛
 
::C = 打數 + 四壞 + 觸身 + 犧牲打 + 犧牲高飛
  

2013年10月30日 (三) 15:11的修訂版本

• 目前所在分類: 主分類 > 棒球 > 術語 > 統計用語

  • 術語Runs Created(製造得分)
  • 縮寫代碼RC
  • 說明:估算打者或球隊製造的分數

目次

計算公式

基本RC公式

RC = 上壘率 × 壘打數

2002年修正版

A = 安打 + 四壞 − 盜壘失敗 + 觸身 − 雙殺打
B = (1.125 x 一壘安打) + (1.69 x 二壘安打) + (3.02 x 三壘安打) + (3.73 x 全壘+ .29 x (四壞 - 故意四壞 + 觸身) + .492 x (犧牲打 + 犧牲高飛 + 盜壘) - (.04 x 三振)
C = 打數 + 四壞 + 觸身 + 犧牲打 + 犧牲高飛
RC = ((2.4C+A)x(3C+B)/9C) - .9C
當有打擊時壘上況狀資料時,把底下的公式和RC相加,可以兼顧打點圈的打擊能力。
H_RISP - (AB_RISP x BA) + HR_ROB - AB_ROB x HR / AB

用途

RC是估算球隊得分相當可靠的工具。就連基本RC公式,在預測全隊得分時誤差也在5%以下。以RC估算得分後可以用棒球畢氏定律推算出球隊應有的勝率。當球隊的領隊在選人的時候,如果投手群不變,已知投手群的總失分,並預設可以進入季後賽的勝率,就可以推算出球隊需要多少RC才能達到進入季後賽的目標。再從RC打出哪些打者能符合這個需求。

發展

RC最早是Bill JamesThe Bill James Historical Baseball Abstract一書中提出。最基本的理念是:


得分 = 上壘因素 x 推進因素 / 機會因素


最基本的RC公式是原型為:


RC = (安打 + 保送) x 壘打數 / (打數 + 保送)


這個公式等同上壘率 x 長打率 x 打數。也等於上壘率 × 壘打數。不過這種進攻能力衡量低估了用腳程製造推進機會的選手。因此之後也有將盜壘和盜壘失敗包含在內的算法。但是這種算法隱含的意義是全隊都是同一個人在打擊。因此上壘和長打傑出的球員能力會受到高估。2002年修正後的RC公式以加權的方式修正此問題。
以RC為基礎的數據有Win ShareRC/27(製造得分率), 27為一場比賽一單的總出局數。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