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館粉絲專頁 |
|
|
台灣棒球史: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小 (回降到台灣阿成的最後一次編輯) |
(→相關連結) |
||
第30行: | 第30行: | ||
==相關連結== | ==相關連結== | ||
− | *我國職棒起落之社會原因科學探討 (林瑞泰):http://www.sportsnt.com.tw/sample/spo_sample/Sample_03.asp?struct_id=4828 | + | *我國職棒起落之社會原因科學探討 (林瑞泰)(連結已失效):http://www.sportsnt.com.tw/sample/spo_sample/Sample_03.asp?struct_id=4828 |
{{頁面品質2|重點頁面|完整度-高}} | {{頁面品質2|重點頁面|完整度-高}} | ||
[[Category:棒球史]] | [[Category:棒球史]] |
2007年7月24日 (二) 19:50的修訂版本
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已有百餘年歷史,從日據時期(1945年以前)的殖民主義色彩,到戰後時期(1945年~1960年代)的蓬勃發展,再到三級棒球時期(1960年代~1980年代)的民族主義狂熱,最後成棒時期(1980年代~1990年代)打入國際比賽及職棒時期(1990年代~現在)邁向多元化階段的歷程,如同一世紀以來台灣社會變遷的縮影!
目次 |
日據時期的台灣棒球(1945年以前)
台北是台灣棒球發源地
台灣的棒球運動起源於日治時期,而日本棒球運動則又受美國影響甚深。據《台灣棒球一百年》作者謝仕淵和謝佳芬的考證,1876年赴美求學回日的平岡熙為日本棒運打開大門,日本人開始打baseball,直到1895年日本人中馬庚首創以野球一詞取代baseball,因此這一年被稱為日本的「野球元年」。巧的是,這年也是日本統治台灣的第一年,棒球運動也就悄悄的隨著日本人的腳步進入了台灣。【另有一說:根據日本Wiki的記載,棒球是由一位在東京開成学校預科(現在的東京大學)教授英文的美國人Horace Wilson於1871年傳入日本的 [1],而非1876年。】
由於台北是當時日本統治台灣的政經中心,所以順其自然的成為台灣棒球運動的發源地。1906年3月,台灣出現了第一支正式棒球隊:台灣總督府中學校棒球隊,是由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中學部(今台北建國中學)校長田中敬一主導成立。不久,國語學校師範部(今台北市立大學,前身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也成立另一支棒球隊。當年春天兩支隊伍進行比賽,雙方戰成平手,以五比五和局,這可能是台灣棒球史上有正式紀錄的第一場比賽。隨後,成淵學校(今日的成淵中學)、台北工業學校、台北商業學校也陸續組織棒球隊。台北逐漸成了台灣發展棒球運動的重鎮,之後,台灣棒球運動的軌跡才從北部向南部延伸,再發展到中部,最後才到東部。
據《台灣棒球王》作者曾文誠、盂峻瑋指出,1914年早稻田名將伊勢田剛來台,成立了北部野球協會並訂出會章,可能是台灣最早出現的棒球協會會章,其中明訂會長、副會長、委員職責、比賽場地、競賽規則等條文及辦法。此外,伊勢田剛先後在台北與基隆推廣棒球運動,不僅引介日本球員來台,也參與邀請早稻田大學、法政大學和美國職棒隊來訪等事宜,對台灣棒運實在功不可沒。
1910年年代台灣各地棒球各地開花,台南地區,郵局成立南鯤團,砲兵中隊則成立砲兵隊,之後還有台北中學學生放假回台南組成的中學生隊、官民有志於棒球的青葉會、法院野球團、台南廳團等,這其中又以南鯤團實力最強。高雄地區則是在1914年,高雄實業界組成嫩團,築港、台糖、郵局與海關等隊組織成立,台中則起於台灣銀行台中分行的職員之間。 此後,又有台中廳隊、彰化銀行、郵局、法院隊相繼成立。而嘉義的棒球興起,則跟1915年前後,糖廠棒球隊的發展有所關聯。新竹、屏東、東部的棒球發展則又晚至1920年代左右。
1920年9月27日時任臺灣總督府總務長官的下村宏召集各項體育運動團體的代表,包括北部野球協會、網球協會, 二葉會(田徑團體)等協商合併組。同年10月21日在臺北新公園運動場(現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舉行成立大會,由下村宏擔任會長,第一任野球部部長則是由原北部野球協會參賽隊伍台北鐵團理事音羽守擔任。並在1923年臺灣體育協會主辦了「全島中等學校野球賽」,這是第一場選拔臺灣代表前往甲子園參賽的臺灣棒球賽事,最後由臺北一中勝出。此後每一年臺灣都會舉辦全島中等學校野球賽。台灣代表隊終可參與甲子園賽事。
嘉農奠定嘉義棒球根基
1928年台灣出現了另一支在台灣棒球史上佔有一席地位的棒球隊-嘉義農林棒球隊。這支球隊是由「台灣公立嘉義農林學校」成立(簡稱「嘉農」,為現今國立嘉義大學前身)。1931年嘉農在日本甲子園名將近藤兵太郎的調教下,勇奪甲子園大賽的台灣代表權,打破當時台灣棒壇「冠軍錦旗不過濁水溪」的傳統。除1931年外,嘉農尚曾在1933年、1935年春、夏兩次及1936年,前後總共五次打進甲子園大賽,是台灣棒球史早期非常重要的一支棒球勁旅。嘉農的崛起同時也奠定了「嘉義」成為台灣棒球發展重鎮之一的基石,在嘉農成立的四十餘年後,1969年首度獲得威廉波特少棒賽冠軍的「台中」金龍少棒隊,其實是以一支以嘉義大同國小為主體的少棒隊伍,後來卻陰錯陽差以台中金龍少棒隊名義參加威廉波特的世界少棒賽並獲得冠軍,燃燒起台灣三級棒球的熱潮,榮耀卻歸於台中,使嘉義棒壇長久以來一直耿耿於懷。
花蓮原住民組成高砂棒球隊
高砂棒球隊是台灣東部第一支棒球隊,也是台灣棒球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支球隊。1921年花蓮有位熱愛棒球的學校老師林桂興,他在台北任教時,曾經教導過三個學校的棒球隊,後來調職到花蓮,發現花蓮竟然沒有棒球隊,於是召集附近的原住民少年,讓他們試一試投球和接球,其中有位名為查屋馬的少年投的球非常快大家都比不上他,所以林桂興就去找能接查屋馬球的人,結果找到辜茂得可以接。林桂興就以這兩位少年為中心,將當地的原住民少年組識起來名為高砂棒球隊,並且常與當地的日本人在花岡山棒球場舉行比賽。這是史上第一支由台灣原住民所組成的棒球隊。
之後這批會打棒球的少年進入剛成立的「花蓮港農業補習學校」,正巧此時有位日本人梅野清太因為承造東部鐵道工程、花蓮港工程及臨海道路等三大工程而來到花蓮,加上當時花蓮廳長江口良三郎,他們兩人認為原住民尚有出草的習俗,所以為了防止原住民滋事,維持良好的治安,於是在教化功能下將原先的高砂棒球隊中的少年組成以能高山為名的棒球隊「能高團」,正式成立於1923年,是台灣棒球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支球隊。
台灣少棒普及化
1910年末期,台灣各地推動各項運動項目,公學校數量增加,台灣人就學率超過20%,1920年代台灣少棒逐漸普及,1920年12月5日於台南公園,由台南市的第一小學校與橋仔頭小學校間的棒球賽,普遍被認為是「台灣第一場少棒比賽」,台南地區由綠熱團主辦台南少年野球大會,參與學校有第一公學校、第一小學校、第二小學校、橋仔頭小學校等,比賽分尋常科與高等科,均由第一小學校獲勝。
1921年台灣新聞社舉辦台北第一回少年野球大會,被認為是第一個具規模的少棒比賽,後台灣新聞社陸續在各地舉行少棒比賽,如1923年高雄大會舉行、1924年台中第一回大會,台東地區則是在1926年由臺灣體育協會台東支部舉辦第一回少年野球大會,1930年花蓮港廳舉行第一回少年野球大會。台灣少棒隊及比賽在台灣各地遍地開花。
1929年臺灣體育協會野球部舉行第一回全島少年野球大會,是台灣棒球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少棒比賽,參賽隊伍如新竹公學校(現新竹市新竹國小)、新竹小學校(現新竹市東門國小)、苑裡公學校(現苗栗縣苑裡國小)、鶴岡公學校(現苗栗縣鶴岡國小)、烏眉公學校(現苗栗縣烏眉國小)、寶公學校(現台南市立人國小)、港公學校(現台南市協進國小)、南門尋常小學校(現台南市永福國小)、高雄第一公學校(現高雄市旗津國小)、高雄第三公學校(現高雄市三民國小)及包含台北州旭小學校在內的四所台北州小學校、台中小學校(現台中市大同國小)等隊伍。
最終選拔出了五個州代表,分別是台北州代表(台北州旭小學,現台北市東門國小)、新竹州代表(新竹州新竹小學,現新竹市東門國小)、台中州代表(台中州台中小學,現台中市大同國小)、台南州代表(南門尋常小學,現台南市永福國小)及高雄州代表(高雄第一公學校,現高雄市旗津國小),最終由唯一一支台灣人球隊高雄州代表高雄第一公學校(現旗津國小)拿下優勝。
全島少年野球大會連續舉行三年,但在1932年因為野球統制令規範少棒比賽未經校長認可的比賽禁止參加、禁止參加必須投宿才能參加的比賽、僅可參加府縣以及市町村等體育團體主辦的比賽,營利企業主辦者不能參加、比賽僅能利用星期六下午以及休假日、禁止收取入場費及寄附金與贈品等、禁止組織啦啦隊等規定,導致日本以東京與京都為主的兩個全國少棒比賽中止舉行。而臺灣體育協會也決定停辦。但在1930年代部份地區少棒仍蓬勃發展,1930年代就讀於苗栗第一公學校的陳嚴川曾回憶道:「當時學校的棒球風氣很盛,我唸書的時候,學校內還有班級的對抗,一個班級一隊,一個年級有六七班,所以很多人打,棒球很流行。」、就讀於台南末廣公學校的蔡諒也曾回憶道:「末廣公學校棒球風氣興盛,同年級各班之間就有棒球對抗賽,一個年級有8班,一班有40到50人」。
日本與台灣的「民眾棒球」時代
1919年日本東神橡膠株式會社以橡膠為材料製作發明出第一顆軟式棒球,1920年代在日本引起軟式棒球的流行,軟式棒球也被日本人稱為「民眾棒球」,同時間軟式棒球也開始在台灣各地流行,引發流行的原因主要在於軟式棒球相對於硬式棒球,各項球具價格上便宜許多,而不僅是球的價格差異,軟式棒球所使用的球棒材質也可選用較輕的材質,球棒較不容易造成折損(昂貴的球棒容易折損是當時台灣學生普遍無法從事正規性質棒球運動的主要原因),而手套也多半使用價格較為便宜的馬皮手套即可。
在當時一般民眾及學生開始大量打軟式棒球,台灣各地開始舉行軟式棒球賽,1928年起台灣軟式棒球比賽(軟式野球大會)遍地開花,1928年臺灣日日新報舉行了第一回台北軟式野球大會,1929年舉行了台南大會、屏東大會、蘭陽大會、新竹州軟式大會、嘉義市制祝賀大會、花蓮港大會、基隆大會、斗六大會等軟式棒球比賽,1930年中部軟式大會、高雄大會、台東軟式大會開始舉行。
同時各地開始出現主辦軟式野球協會的組織,1929年基隆軟式野球聯盟成立、 1931年高雄市軟式野球協會、蘭陽軟式野球協會、新竹市軟式野球聯盟、台北市軟式野球協會、高砂野球聯盟、1932年北港郡軟式野球協會、新莊郡野球聯盟、大稻埕野球聯盟,1933年台中市軟式野球協會等單位成立。而在1932年,全島都市對抗軟式野球大會開始舉行。
戰後時期的台灣棒球(1945年~1960年代)
從1945年台灣光復到1960年代之間,棒球運動是非常熱絡的,「呷飽看野球」(台灣話,「吃飽看棒球」的意思)成了人們生活的一部份。
在這段時間,較重要的棒球賽會有:省運會(台灣省運動會棒球錦標賽)、台北市市長杯軟式棒球賽、銀行公會棒球賽、全省「華銀金像獎棒球賽」、全省「協會杯」及「金像獎杯」棒球賽、主席杯棒球賽、民聲杯棒球賽(民聲日報主辦)。
這一時期台灣各地有很多棒球隊伍紛紛成立,如:石炭隊、台灣電力、合作金庫、土地銀行、華南銀行、彰化銀行、台灣銀行、第一銀行、台中糖廠、鐵路局、公賣局、大涼汽水、天香味寶、三軍棒球隊、馬蘭、南林、台灣水泥。
所以,這個時期是以各公民營機構組隊參與的業餘棒球運動為主流,球員也都是各機構對棒球有興趣的員工所組成。
六行庫時期
1948年合作金庫、土地銀行、華南銀行、彰化銀行、台灣銀行、第一銀行這六家支持棒球運動,組建球隊的銀行,相繼組隊參與銀行公會棒球賽,由於提供的條件優渥,優秀的球員樂於前往效力,因此戰力也很整齊。自1948年起,六行庫棒球賽培養了許多棒球好手,對台灣棒運的影響重大,因此台灣棒壇也將此一時期稱為「六行庫時期」,是二次戰後初期台灣棒球發展史上極重要的一個階段。
三級棒運時期的台灣棒球(1960年代~1980年代)
前言
三級棒球指的是少棒、青少棒、青棒。1970年代是台灣經濟起飛的時代,也是台灣三級棒球狂飆,整個社會陷入棒球民族主義狂熱的年代。
紅葉傳奇
1968年8月一支由台東偏遠山區學童組成的紅葉少棒隊,以兩戰全勝的戰績擊敗到訪的日本少棒冠軍代表隊,使得台灣各地掀起一股紅葉旋風。
金龍出擊
1969年金龍少棒隊不但獲得遠東地區代表權,並參加美國少棒聯盟於威廉波特舉辦的世界少棒錦標賽,一舉奪得冠軍。這雖然只是屬於小朋友遊戲性質的棒球賽,然而卻是台灣得到的第一個世界冠軍,不僅台灣棒壇受到鼓舞,對於受外在國際局勢不利影響下的台灣民心士氣,也產生莫大的激勵作用。
民族主義狂熱
自此,棒球在台灣不再只是棒球而已,它成了民族力量的展現。尤其是自中華民國於1971年退出聯合國之後,每一位棒球選手,都被媒體以「棒打洋人」的「民族英雄」視之。
南美和、北華興、東榮工
少棒奪冠之後,台灣持績發展以中學球員為主體的青少棒、青棒,其中尤以屏東美和棒球隊與台北華興棒球隊為獨霸南北的兩支超強勁旅,也多次代表國家獲得世界冠軍,開啟南美和、北華興的時代。而花蓮榮工棒球隊則繼美和、華興之後崛起,是一支完整擁有三級棒球隊的勁旅。
三冠王狂潮
自少棒獲得世界冠軍之後,台灣持續進軍世界少棒聯盟舉辦的世界青少棒、青棒賽也沒有碰到太多奪冠的阻礙。總計從1969年台灣金龍少棒隊於威廉波特得到世界少棒賽冠軍,到1996年止總計拿到17次冠軍頭銜;青少棒方面則從1972年首次參加在美國蓋瑞城舉行的世界青少棒賽即奪得冠軍,到1996年止共獲得16次第一;而青棒方面,則是從1974年開始參加世界少棒聯盟於羅德岱堡所舉行的青棒賽,一直到1996年總共得到17次冠軍。我國三級棒球隊更有六度同年獲得冠軍的輝煌紀錄,分別是1974、1977、1978、1988、1990和1991年,掀起台灣棒運的三冠王狂潮。
奠定根基
就這一時期的台灣三級棒運而言,無疑是瘋狂的,它不只是單純的運動而已,而是一種社會現象,一種民族情感的宣洩。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三級棒球一路培養下,造就了許多優秀的選手,打下後來台灣能在世界棒球舞台一爭長短的基礎。
成棒時期的台灣棒球(1980年代~1990年代)
1980年代~1990年代台灣棒球長期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我國成棒因政治因素在諸多國際賽事缺席多年後,終於在嚴孝章理事長的努力下,突破政治上的會籍問題,開始以中華台北名義參與重要國際賽事,且屢創佳績,台灣棒球也逐漸走上國際舞台並受到國際肯定。
1982年的世錦賽,我國成棒代表隊以六勝三敗的戰績,雖落居韓、日、美之後僅得第四名,卻跨出重回世界舞台的第一步;1983年的亞錦賽,我國不但以五勝二負與韓、日並列冠軍,更在加賽迎戰日本爭取隔年奧運代表權的賽事中,轟轟烈烈的打出了不朽的一役,擊敗日本取得奧運參賽資格;1983年的洲際盃中華隊榮獲第三名,並在與超級強隊古巴的戰役中,以十三比一大勝,震驚世界棒壇;在1984年8月的第二十三屆洛杉磯奧運會棒球表演賽中,中華成棒代表隊更一舉奪得銅牌;同年中華成棒代表隊在古巴舉辦的世錦賽中,獲得亞軍,並再度擊敗強敵古巴;1986年在荷蘭舉行的世錦賽,中華隊雖僅獲銅牌,卻仍擊敗封王的古巴隊,更確立了中華成棒隊的世界五強地位;1987年中華成棒隊以五勝一負獨得亞錦賽金牌,也再度取得隔年的奧運資格;但在1988年的漢城奧運,中華隊卻馬失前蹄,在分組預賽中以三連敗提早出局;1991年中華成棒隊獲得在中國舉行的亞錦賽銀牌;於1992年的巴塞隆納奧運會中,棒球第一次被列為正式項目,中華成棒代表隊又更上一層樓獲得奧運銀牌。
此一時期我國成棒代表隊南征北討,光榮戰役無數,這些棒球菁英大都是從小「出國比賽」而長期培養出來的選手,如高英傑、李來發、郭源治、郭泰源、莊勝雄、徐生明、林華韋、黃廣琪、李居明、呂明賜、趙士強、陳義信、黃平洋、洪一中、鄭百勝 … 等人,皆是三級棒運時期培養出來的名將。可惜當時我國職棒尚未萌芽,許多成棒國手後來皆遠赴日本棒壇發展,造成我國棒球優秀人才外流的現象與危機。
職棒時期的台灣棒球(1990年代~現在)
誕生
職棒推手
1980年代以後,台灣棒運賴以為本的三級棒球日漸式微,「三冠王」的威風不再,學生棒球隊不論質或量皆急遽下跌;成棒隊戰功彪炳,但是國內甲組成棒賽觀眾卻寥寥可數,甲組成棒社會球隊陸續出走日本業餘隊及職棒隊,未來出路的問題困擾著棒球選手們;而一般人對棒球的印象則停留在「為國爭光」之上,對棒球運動的本質及技術層面的了解並不深,「冠軍」取向觀念普遍存在於民間,當「冠軍」不再稀奇時,對於棒球的喜愛也開始降溫。為徹底解決這些潛在的問題,兄弟飯店負責人洪騰勝先生開始極力為台灣棒球的職業化催生。
中華職棒聯盟成立
1987年12月31日「職棒推動委員會」成立,由當時棒協理事長唐盼盼兼任主任委員。半年後,委員會訂定了台灣的職棒大致的發展方向,並開始著手籌組球團、訂定規章、解決場地問題和培養裁判人才、建立裁判制度等實際工作。
1989年10月23日,中華職業棒球聯盟正式成立,味全、統一、三商、兄弟等四個企業本著熱愛棒球的心,成為第一批投身職棒的球團。
1990年3月17日台灣棒球史上的第一季職棒聯賽開打,共有兄弟象、統一獅、三商虎與味全龍等四隊參與競賽,中華民國的棒球新紀元-職棒元年就此揭開序幕。中華民國繼日本、韓國之後,正式成為亞洲第三個成立職業棒球運動的國家。台灣棒球史上第一場職業棒球比賽在台北市立棒球場開打,由兄弟象隊出戰統一獅隊,結果獅隊擊敗象隊獲得台灣職棒史上第一勝,統一獅投手杜福明是第一位勝投的投手,當天另一場比賽,三商虎隊投手涂鴻欽擊敗味全龍隊並成為第一位寫下完封勝的投手。
成長
職棒熱潮
中華職棒開打後數年之間,台灣的棒運呈現出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棒球員的待遇大幅提高,不但生活獲得了改善,也增加了他們在球場上更上層樓的動力;球員的社會地位獲得提升,優秀的職棒選手更成了青年朋友崇拜的偶像,受歡迎的程度媲美演藝明星;大批的球迷湧進球場欣賞職業球賽,棒球熱潮再度蔓延全台灣,至1997年時觀眾人數已經突破千萬人次,引起政府當局的高度重視,總統、行政院長及各階層的民意代表都曾走進球場,除了允諾興建「巨蛋」棒球場外,各地或已閒置、或已老舊的球場亦在地方政府的推動之下獲得整建,從職棒元年僅五座比賽球場,到現在已經有至少十座以上的球場可供職棒比賽。
而中華職棒聯盟也由創始的四隊陸續增加成為七隊:1993年時報鷹隊、俊國熊隊二支隊伍加入,1997年和信鯨隊(後改名中信鯨隊)加入。同時,也因棒球風氣興盛,各級棒球隊的數目也不斷增加,棒、壘球運動大為流行,各企業行號亦以慢速壘球作為員工聯誼、運動的主要項目。球迷透過每年各地超過百場的職棒聯賽,和媒體、雜誌專業報的報導之下,對棒球技藝、棒球文化、歷史傳承等能有更深入的認識,棒球已不只是「出國比賽、拿冠軍」的代表,而已經完全融入台灣人民的生活當中。
台灣大聯盟成立
台灣職業棒球大聯盟(TML,英文全稱為Taiwan Major League Professional Baseball,簡稱台灣職棒大聯盟或台灣大聯盟),起源於1996年原擬參與中華職業棒球聯盟的聲寶公司旗下球隊聲寶巨人棒球隊,因權利金及其他因素致無法加入,於是在年代電視台董事長邱復生的支持下,籌組台灣大聯盟,並成立那魯灣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管理,所以又稱那魯灣台灣大聯盟。1996年01月20,台灣大聯盟於聲寶林口球場開訓,並於1996年06月18日宣佈聯盟所屬之四支球隊分別為:台北太陽隊、嘉南勇士隊、高屏雷公隊和台中金剛隊等四隊。1997年2月28日台灣職業棒球大聯盟開打,開啟我國職棒進入二大職棒聯盟的新時代。
危機
職棒簽賭事件
1996年爆發職棒簽賭事件,數十名球員遭收押、起訴,台灣職棒進入前所未有的黑暗期。球迷由於極度失望而造成人數頓減,球團經營開始出現危機。
2005年再次爆發簽賭案疑雲,根據報導,警方由通聯紀錄掌握近20名疑似涉案的球員名單;然而隨著案情偵辦的牛步化,以及當初主辦的雲林地檢署檢察官徐維嶽爆發在任職雲林地檢署期間,於多起賭博性電動玩具、盜採砂石等案件中涉嫌索賄,取得數百萬元賄款後,再給予犯罪嫌疑人不起訴處分等不法行為,於2006年09月06日聲請羈押、禁見後;『職棒簽賭』的烏雲似乎又逐漸地被眾人所淡忘。
在過去兩次的職棒簽賭案中,我們只能看到球團急欲撇清干係的『自清』行動,在球員尚未正式罪刑定讞前即處以『未審先判』的開除手段,聯盟本身(中華職棒大聯盟)亦無積極的作為,只採取被動的『呼籲』球迷切勿助長賭風,事後成立由退休警官為主的維安小組,然而針對球員的人身安全維護、球場現場的維安蒐證措施等並沒有明文和實際的作為。
以悲觀的角度來看,職棒簽賭事件在將來仍為我國職業棒球運動中無法避免的危機。
部分球團解散
1996年俊國將球隊經營權轉讓給興農企業,並改名為興農熊隊,後來再度更名為興農牛隊。1998年時報鷹隊宣佈解散,1999年兩支元老球隊三商虎隊、味全龍隊亦先後宣佈解散,中華職棒聯盟從七支球隊頓減為四支球隊,僅剩兄弟象隊、統一7-ELEVEn獅隊、興農牛隊、lamigo桃猿正式發表永續經營之聲明。
兩聯盟的競爭
台灣大聯盟的成立雖然為台灣職業棒球帶來一番新氣象,不過其負面影響似乎也不小,因在商業利益掛帥下,台灣大聯盟陸續地向中華職棒聯盟暨業餘棒球隊挖角,結果使得整個棒球生態環境受到影響,而台灣的棒球發展亦出現另一危機。
重生
兩大聯盟合併
台灣職業棒球大聯盟的成立雖然為台灣職業棒球帶來一番新氣象,不過也對棒球生態造成衝擊。2003年01月13日由體育主管單位行政院體委會主委林德福召集中華職業棒球聯盟與台灣大聯盟代表七人:中華職業棒球聯盟陳河東會長、統一企業林蒼生董事長、兄弟象隊洪瑞河董事長、興農集團楊天發總裁、中國信託林博義董事長;那魯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盛沺先生、年代電視台董事長邱復生,在陳水扁總統見證下,簽署兩聯盟合併協議書,那魯灣股份有限公司同意解散台灣職業棒球大聯盟,並應允其所屬原有四支球隊精減為兩支球隊:金剛、太陽兩隊加入中華職業棒球聯盟,兩聯盟正式合併,並更名為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
2003年3月1日(職棒十四年)中華職棒大聯盟在台北市立天母棒球場舉行開幕戰,在滿場一萬多位熱情球迷歡呼聲中暨陳水扁總統親臨主持開幕儀式下,展開職棒新紀元。2004年由誠泰銀行接手太陽隊,並改名為誠泰Cobras隊;La New企業則接手金剛隊,改名為La New熊隊。
重返奧運
2004年中華成棒代表隊在雅典奧運的資格賽(日本札榥舉辦的第二十二屆亞錦賽)擊退中國隊(3:1)及南韓隊(5:4),以兩勝一敗的戰績、亞洲區第二名的姿態獲得奧運代表權,也是中華成棒代表隊睽違十二年之後重返奧運殿堂,台灣棒球運動重現生機。
在2004年的雅典奧運棒球賽時,中華隊以第五名的成績作收,並未進入奧運棒球四強的行列,但在此屆比賽中,澳洲隊遭受台灣兩大王牌--王建民與曹錦輝兩人痛宰,由王建民先發,曹錦輝火球救援的方式將對手澳洲痛宰,而日本隊賽前也未將中華隊放在眼裡,一心想著金牌,但在與中華隊的比賽裡,遭受王建民七局的壓制,還一度以0:3落後中華隊,但在高橋由伸一棒追平後,終場才以4:3險勝中華。
旅美選手返台
2006年曾經登上大聯盟的旅美好手陳金鋒,以及在國際賽偶有佳作的黃俊中返台加盟中華職棒La New熊隊,兩位具實力的選手加盟後,台灣棒球一掃前一年疑似選手簽賭的陰霾,球場再現熱潮。
經典賽熱潮與職棒復甦
2012年年底,中華成棒代表隊在201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資格賽中拿下重返世界棒球經典賽的資格。隔年2013年雖在八強賽中止步,但已經是中華成棒隊目前在歷屆經典賽中最佳的成績。選手返國後緊接而來的則是職棒24年球季的開打,在新球季開打前多名旅外選手回鍋加盟中職參與選秀,造成了一股熱潮。同時,義大犀牛隊更網羅了知名前美國職棒大聯盟選手曼尼M.R加盟球隊,更形成了一股「曼尼旋風」。
而經典賽中華隊的精采表現加上新球季開打前的話題不斷,也大大了提升球迷對於進場支持中華職棒的意願,造成了老球迷的回鍋與新球迷的加入,使職棒逐漸出現回春的景象。
各級棒球現況
由於國內三級棒球的組成模式特殊,無法如世界少棒聯盟以社區化、社團化為發展主軸,故1997年後退出世界少棒聯盟各項賽事,而改以參加允許以聯軍組成之美國小馬聯盟三級棒球賽事。在目前由於出生人口急遽減少,加上政府鼓勵成立少棒球隊數量成長有明顯增加(但青少棒、青棒不見太大起色),故有些學校人數極少之球隊便能以單一球隊報名參賽世界少棒聯盟之LLB世界少棒錦標賽。加上國內兵役制度的限制大為放寬,使得未役之三級棒球員(尤其以高中棒球員最多),得以利用各種方式赴美、日職棒發展。
參考資料
相關文獻與網路資源
相關頁面
相關連結
- 我國職棒起落之社會原因科學探討 (林瑞泰)(連結已失效):http://www.sportsnt.com.tw/sample/spo_sample/Sample_03.asp?struct_id=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