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館粉絲專頁 |
|
|
技巧派: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台灣棒球維基館
(→代表性投手) |
(→簡介) |
||
第4行: | 第4行: | ||
在日本棒球界,有將[[投手]]的投球風格分為四種型態的說法,分別為[[本格派]]、[[技巧派]]、[[速球派]]、[[軟投派]]。 | 在日本棒球界,有將[[投手]]的投球風格分為四種型態的說法,分別為[[本格派]]、[[技巧派]]、[[速球派]]、[[軟投派]]。 | ||
− | 其中,被歸類於'''技巧派'''的[[投手]],在實戰中[[四縫線快速球]]的平均球速並不如[[本格派]]投手要快,但仍可達到平均'''140km/h'''上下。不過其投球型態最大的特徵,就是速球與變化球使用比率接近各半,這也造成了'''技巧派'''投手與講求球速和精心練習一至兩種變化球的[[本格派]]投手之差異。'''技巧派'''投手對於變化球種類的數量和稔熟度,以及整體的控球精準度,是要較本格派更為需求的,並藉速球與變化球並重的搭配達到壓制打者的目的。因此許多本格派投手在年紀漸長、無法再隨心所欲飆球速後,或是因傷造成球速降低的情況下,多半會選擇改變投球風格,轉型為'''技巧派''' | + | 其中,被歸類於'''技巧派'''的[[投手]],在實戰中[[四縫線快速球]]的平均球速並不如[[本格派]]投手要快,但仍可達到平均'''140km/h'''上下。不過其投球型態最大的特徵,就是速球與變化球使用比率接近各半,這也造成了'''技巧派'''投手與講求球速和精心練習一至兩種變化球的[[本格派]]投手之差異。'''技巧派'''投手對於變化球種類的數量和稔熟度,以及整體的控球精準度,是要較本格派更為需求的,並藉速球與變化球並重的搭配達到壓制打者的目的。因此許多本格派投手在年紀漸長、無法再隨心所欲飆球速後,或是因傷造成球速降低的情況下,多半會選擇改變投球風格,轉型為'''技巧派'''投手繼續在場上奮戰。大多數的'''技巧派'''都是原先為本格派投手,面臨衰退時期轉換跑道,不過也有部分投手是快速球球速從年輕時期便不是很頂尖,巔峰時期便以技巧派投手出道。 |
==代表性投手== | ==代表性投手== |
2016年9月2日 (五) 23:01的修訂版本
簡介
在日本棒球界,有將投手的投球風格分為四種型態的說法,分別為本格派、技巧派、速球派、軟投派。
其中,被歸類於技巧派的投手,在實戰中四縫線快速球的平均球速並不如本格派投手要快,但仍可達到平均140km/h上下。不過其投球型態最大的特徵,就是速球與變化球使用比率接近各半,這也造成了技巧派投手與講求球速和精心練習一至兩種變化球的本格派投手之差異。技巧派投手對於變化球種類的數量和稔熟度,以及整體的控球精準度,是要較本格派更為需求的,並藉速球與變化球並重的搭配達到壓制打者的目的。因此許多本格派投手在年紀漸長、無法再隨心所欲飆球速後,或是因傷造成球速降低的情況下,多半會選擇改變投球風格,轉型為技巧派投手繼續在場上奮戰。大多數的技巧派都是原先為本格派投手,面臨衰退時期轉換跑道,不過也有部分投手是快速球球速從年輕時期便不是很頂尖,巔峰時期便以技巧派投手出道。
代表性投手
- 中華民國:劉義傳、許銘傑、高建三、林英傑、曹竣揚
- 日本:山本昌、杉內俊哉、石川雅規、岩瀬仁紀
- 韓國:具臺晟
- 美國:Greg Maddux、Tom Glavine、Mark Buehrle、Mike Mussina、Andy Pettitte、David Wells(此列舉生涯前期球速便鮮少超過95英里的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