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館粉絲專頁 |
|
|
中華職棒大聯盟季後賽: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台灣棒球維基館
(→各隊成績(計算至2008年結束)) |
(→各隊成績(計算至2008年結束)) |
||
第8行: | 第8行: | ||
*[[2009年|2009年(職棒20年)]]~現今:<br> [[2009年]]起聯盟再次更改賽制,外卡球隊會隨實際戰績情形而產生,不一定每年皆會出現:<br> 上、下半球季冠軍為同一隊時:由全季勝率第二名與第三名球隊進行季後挑戰賽。採五戰三勝制,全季勝率第二名擁有三場主場優勢。<br> 全年度勝率第一名球隊未取得上下半季任一球季冠軍時,且全年度勝率超越奪得上下半球季第一之兩隊時:由上下半球季第一之兩隊中,全季勝率較低之球隊,與全季勝率第一之球隊,進行季後賽。採五戰三勝制,奪得季冠軍的球隊可享三場主場優勢。<br> 季後挑戰賽的主場採2-2-1的形式。享三場主場優勢的球隊擁有前兩場及最後一場的主場。 | *[[2009年|2009年(職棒20年)]]~現今:<br> [[2009年]]起聯盟再次更改賽制,外卡球隊會隨實際戰績情形而產生,不一定每年皆會出現:<br> 上、下半球季冠軍為同一隊時:由全季勝率第二名與第三名球隊進行季後挑戰賽。採五戰三勝制,全季勝率第二名擁有三場主場優勢。<br> 全年度勝率第一名球隊未取得上下半季任一球季冠軍時,且全年度勝率超越奪得上下半球季第一之兩隊時:由上下半球季第一之兩隊中,全季勝率較低之球隊,與全季勝率第一之球隊,進行季後賽。採五戰三勝制,奪得季冠軍的球隊可享三場主場優勢。<br> 季後挑戰賽的主場採2-2-1的形式。享三場主場優勢的球隊擁有前兩場及最後一場的主場。 | ||
− | == | + | ==各隊成績(計算至2016年結束)==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style="width:60%; text-align:center; font-size:small"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style="width:60%; text-align:center; font-size:small" | ||
!球隊!!參賽次數!!獲勝次數!!勝!!敗!!勝率 | !球隊!!參賽次數!!獲勝次數!!勝!!敗!!勝率 | ||
第14行: | 第14行: | ||
|{{統一7-11獅}}||5||2||9||7||0.563 | |{{統一7-11獅}}||5||2||9||7||0.563 | ||
|- | |- | ||
− | |{{Lamigo桃猿}}|| | + | |{{Lamigo桃猿}}||4||3||13||9||0.619 |
|- | |- | ||
− | |{{中信兄弟}}|| | + | |{{中信兄弟}}||2||0||6||8||0.428 |
|- | |- | ||
− | |{{義大犀牛}}|| | + | |{{義大犀牛}}||2||1||4||6||0.400 |
|- | |- | ||
| colspan="6"|<b>目前已經消失的職棒球團</b> | | colspan="6"|<b>目前已經消失的職棒球團</b> |
2016年10月29日 (六) 23:54的修訂版本
• 目前所在分類: 主分類 > 棒球 > 賽事 > 國內賽事 > 國內職棒賽事 | 前往 台灣大賽
中華職棒季後賽是中華職棒大聯盟於1998年開始實施的賽制。期間曾因球隊解散而取消,2005年復辦,2009年起因球隊減少而修改賽制延續至今,最近一次舉辦是在2008年。
目次[隱藏] |
賽制沿革
- 1998年(職棒9年)~1999年(職棒10年):
為因應台灣職棒大聯盟的季後賽制度競爭,以及避免1997年度前三名皆無緣總冠軍賽的狀況再度發生,聯盟決議實施單一球季。
比賽由年度第二名和第三名隊伍舉行三戰二勝制季後賽,年度第二名擁有第一、三場主場優勢,勝者再和年度第一名進行總冠軍賽。
1999年主場分配進行調整,第一場由年度第三名擁有主場優勢,第二、三場為年度第二名主場。當年賽後聯盟有意將季後賽改為五戰三勝制,但因三商虎隊、味全龍隊相繼解散而恢復上、下半季制度,並取消僅運行兩年的季後賽制。 - 2005年(職棒16年)~2008年(職棒19年):
2005年起,中華職棒季後賽增加一輪外卡戰,使得六支球隊中有三隊能在季後賽爭奪冠軍金盃,除了兩支季冠軍球隊外、年度勝率第三名也能晉級季後賽,兩支季冠軍年度勝率較高者直接晉級台灣大賽、且擁有五場主場優勢,年度勝率較低的季冠軍球隊則和年度勝率第三名球隊進行五戰三勝制外卡戰,季冠軍球隊擁有三場主場。過去台灣職棒大聯盟也曾採用「挑戰賽制」,先由年度第三名球隊與第二名球隊進行第一輪,勝隊晉級冠軍戰。中華職棒做法類似,不過分成上下半季第一名同一隊,與上下半季冠軍不同隊兩種方式。
若上下半季第一名不同隊時,另外四隊勝率最高者可取得「外卡」資格,外卡球隊先與年度勝率較低的半季第一名球隊(享有前三場主場優勢)進行五戰三勝制第一輪,勝者晉級第二輪。若上下半季第一名為同一隊,則由年度勝率第三名與第二名進行第一輪季後賽,第二名球隊享前三場主場優勢,勝者晉級七戰四勝制台灣大賽。
直接晉級台灣大賽的球隊,五場主場優勢分別為一、二、三、六、七戰,從第一輪季後賽勝出的球隊,則只有第四、五戰主場。對於球隊來說,握有主場優勢不一定會在季後賽中有所幫助,但票房收入上卻有不小差別。
但2007年修改為第一、二、五場由上、下半球季第一名兩隊中全年度勝率較低之球隊擔任主場,第三、四場由剩餘四隊中勝率最高之球隊擔任主場。
2007年季後賽正式命名為「PLAYOFF SERIES」。 - 2009年(職棒20年)~現今:
2009年起聯盟再次更改賽制,外卡球隊會隨實際戰績情形而產生,不一定每年皆會出現:
上、下半球季冠軍為同一隊時:由全季勝率第二名與第三名球隊進行季後挑戰賽。採五戰三勝制,全季勝率第二名擁有三場主場優勢。
全年度勝率第一名球隊未取得上下半季任一球季冠軍時,且全年度勝率超越奪得上下半球季第一之兩隊時:由上下半球季第一之兩隊中,全季勝率較低之球隊,與全季勝率第一之球隊,進行季後賽。採五戰三勝制,奪得季冠軍的球隊可享三場主場優勢。
季後挑戰賽的主場採2-2-1的形式。享三場主場優勢的球隊擁有前兩場及最後一場的主場。
各隊成績(計算至2016年結束)
球隊 | 參賽次數 | 獲勝次數 | 勝 | 敗 | 勝率 |
---|---|---|---|---|---|
![]() |
5 | 2 | 9 | 7 | 0.563 |
![]() |
4 | 3 | 13 | 9 | 0.619 |
![]() |
2 | 0 | 6 | 8 | 0.428 |
![]() |
2 | 1 | 4 | 6 | 0.400 |
目前已經消失的職棒球團 | |||||
![]() |
2 | 2 | 4 | 2 | 0.667 |
![]() |
2 | 1 | 3 | 4 | 0.429 |
![]() |
1 | 0 | 0 | 3 | 0.000 |
![]() |
1 | 1 | 3 | 0 | 1.000 |
逐年賽況
- 備註:○代表勝場,●代表敗場。
年度 | 獲勝球隊 | 總教練 | 對戰成績 | 勝敗表 | 交戰對手 | 總教練 | 賽事連結 |
---|---|---|---|---|---|---|---|
1998年 | ![]() |
徐生明 | 2勝1敗 | ●○○ | ![]() |
林家祥 | Link |
1999年 | ![]() |
徐生明 | 2勝1敗 | ●○○ | ![]() |
曾智偵 | Link |
2005年 | ![]() |
郭泰源 | 3勝1敗 | ○●○○ | ![]() |
大橋穰 | Link |
2006年 | ![]() |
大橋穰 | 3勝0敗 | ○○○ | ![]() |
劉榮華 | Link |
2007年 | ![]() |
呂文生 | 3勝0敗 | ○○○ | ![]() |
吳復連 | Link |
2008年 | ![]() |
王光輝 | 3勝0敗 | ○○○ | ![]() |
洪一中 | Link |
相關頁面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