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粉絲專頁

找棒球資料?上台灣棒球維基館就對了!

分享此網頁到Facebook
分享此網頁到Plurk
分享此網頁到百度搜藏
分享此網頁到Twitter
分享此網頁到Del.icio.us
最近作者:Yoshi 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15:12 ;歷來作者:Fumetw台灣阿成
台灣棒球維基館
跳轉到: 導覽搜尋

• 目前所在分類: 主分類 > 棒球 > 媒體 > 平面媒體

*內容說明:數位傳奇:100年度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成果發表專刊封面
*出版日期:2013-02
*掃描日期:2013-04-09
*所有人: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版權所有 本上傳圖片採用All Rights Reserved,請完全遵照著作權法的規範來授權。
*內容說明:邢本寧為本館所撰寫的專文〈找棒球資料?上台灣棒球維基館就對了!〉。
*資料來源:〈找棒球資料?上台灣棒球維基館就對了!〉,邢本寧撰稿,《數位傳奇:100年度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成果發表專刊》(臺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2013),頁112-113。
*出版日期:2013-02
*掃描日期:2013-04-08
*所有人: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版權所有 本上傳圖片採用All Rights Reserved,請完全遵照著作權法的規範來授權。
*內容說明:邢本寧為本館所撰寫的專文〈找棒球資料?上台灣棒球維基館就對了!〉。
*資料來源:〈找棒球資料?上台灣棒球維基館就對了!〉,邢本寧撰稿,《數位傳奇:100年度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成果發表專刊》(臺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2013),頁112-113。
*出版日期:2013-02
*掃描日期:2013-04-08
*所有人: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版權所有 本上傳圖片採用All Rights Reserved,請完全遵照著作權法的規範來授權。

目次

簡介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拓展台灣數位典藏為出版《數位傳奇:100年度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成果發表專刊》,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專案助理林巧湄(亦為成果專刊主編)、游婷雯與負責本次採訪、撰稿的邢本寧等4人,2012年9月17日來到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會議室採訪台灣阿成,研究團隊與會者尚有amos、FumetwYoshi

  以下文字摘錄自《找棒球資料?上台灣棒球維基館就對了!》,邢本寧撰稿,《數位傳奇:100年度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成果發表專刊》(臺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2013),頁112-115。

典藏全民記憶

  在Google鍵入「台灣棒球」,「台灣棒球維基館」永遠是第一個出現的條目。點進去一看,頁面有點像一般人熟悉的維基百科 (Wikipedia) ,但再看仔細,「棒球」兩個字鋪天蓋地而來,每個條目無不與棒球有關。首頁上羅列著推薦頁面、棒球教室、賽事資訊、新聞動態、精選圖片等不同欄位,整整齊齊,便於瀏覽。「台灣棒球維基館」猶如台灣棒球的百科全書,你可以在這裡找到王貞治稻草人式打擊法的英姿,也能看到最新的賽事消息,還有大小球員的成績、年表,應有盡有。

  台灣人瘋棒球的歷史淵遠流長,熬夜看轉播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其間蘊含的汗水與榮辱折射了政治處境及身份認同,成為社會情緒的出口。1906年,台灣第一支於史有據的棒球隊「台灣總督府中學棒球隊」正式成立。

  1931年,由台灣人、原住民、日本人共組的嘉農棒球隊打入甲子園。60年代的紅葉少棒, 70年代的金龍少棒,80年代進軍奧運,90年代職棒開打,近年有王建民陳偉殷等球員揚威美國大聯盟。一代又一代的球員鋪寫了台灣棒球史,一代又一代的台灣人因著紅土與綠茵找到自我。

  為了讓典藏歷史記憶、鼓勵全民參與的願景,有更具體的實踐,「運動與棒球文化資產之數位典藏與資源整合」計畫因應而生,其下囊括「台灣棒球維基館」、「台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及「台灣棒球數位文物館」三大網站。維基館由廣大網友寫成,資料館收藏台灣光復至今的棒球新聞資料,文物館是珍貴棒球文物的線上博物館。

從偶然開始

  談起執行數位典藏計畫,計畫創立者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系林信成主任的第一句話竟是:「這一切都是個偶然。」是怎麼樣的「偶然」可以讓超過四千八百位使用者主動參與棒球寫作,又讓三大網站相繼誕生?林信成是如何帶領學生讓這一切發生的呢? 一切要回歸贏球的感動。

  2003年年底,中華隊參加亞洲棒球錦標賽,必須擊敗韓國才能取得參賽奧運的門票。然而比賽一開始中華隊就落後,到了九局上還居下風,希望渺茫,場上的健兒們卻不放棄希望,在九局下一舉追平,十局更趁勢逆轉以5:4贏得比賽!這曲折的一勝感染了全島球迷,「國球」二字再次燃燒台灣人的心。

  「我要記錄台灣棒球!」林信成盯著電視轉播,心中萌生這個念頭。數十年來,棒球運動帶給台灣無數榮耀與感動,豈能任它憑空流逝!林信成腦筋動得飛快,立刻聯想到數位典藏計畫,「棒球也可以數位典藏!」成為開啟這一系列龐大計畫的金鑰匙。

  但究竟要數位典藏哪些內容呢?當時恰巧林信成有一位研究生孫正宜正在尋找碩士論文題目,她曾於聯合報系任職多年,考慮以「新聞資料數位化」為研究題材。時值聯合報資料中心遷移,數十年來聯合報系累積了三萬多卷新聞專卷,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獻。新聞專卷是報社由經長年訓練的專人每日讀遍各大報,將重要新聞按照議題、人、事、主體,進行分析、篩選、擷取、重組製作成不同專題的系統,以獨特的分類法,長期累積成一個龐大的資料庫。新聞專卷中的棒球資料,無疑是過往棒球史料的精華,林信成和孫正宜決定將這批資料數位化,與全民共享。棒球、數位、報紙三個偶然的元素,突然交會在一點,「運動與棒球文化資產之數位典藏與資源整合」計畫的雛形於焉成形。

  「今日的新聞是明日的歷史,我要做保存記憶的工作。」林信成解釋,「聯合報的新聞專卷中有從台灣光復以來到今天的寶貴報導,但是深藏於紙堆中一般人無法親近,數位化能讓史料擁有新生命。」

  數位化絕對不是把紙上的文字打入電腦這麼簡單,關鍵是建立一個分類檢索的系統,讓使用者找到需要的資料。「我們的理想是建立一個管理規則,資料只要數位化後就能自動分類。」淡江大學資圖系的小組做了資料結構分析專卷類規劃等工作後,為每一筆資料建立了專屬後設資料,使用者可以用時間區段、字詞、資料類別、指定主題等各種不同的方式,檢索聯合報系所藏自台灣光復以來五萬篇以上的體育報導及照片。以此為主要內容的「台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成了林信成數位典藏藍圖中的第一個成果。

走入維基

  當資料館上線後,新的問題出現,舊新聞對大眾的話題性及吸引力不高,使用者多限於棒球文史工作者。想要吸引更多使用者,顯然必須要有多元的資料,並與使用者雙向互動,才有可能引發更多關注。時值2004年,維基百科剛起步,人人皆可在其介面創寫條目,維基百科的聲勢迅速超越傳統定義的百科全書,成為大眾查找資料的第一優先。林信成預見維基百科的潛力,因此在教學研究工作之餘,利用零碎時間,在維基百科中試寫台灣棒球相關條目,藉此觀察不同媒介之使用,是否能讀網友更容易親近棒球。

  「我寫維基百科寫得非常挫折!一直被刪啊!」林信成回憶,「我為台灣棒球史上的重要人物寫條目,但在維基百科的管理政策下,這些人被視為不知名者,故而被站方刪除。維基百科好比海洋,台灣棒球本來是杯醇濃的咖啡,但倒入大海,咖啡也會變鹽水,沒有香氣了。」

  「別人的地盤不好玩,就只好自己建一個囉!」2004年3月,林信成和幾位學生決定架設一個伺服器,以維基協作系統,建造一個人人都能參與的「台灣棒球維基館」。在缺乏經費和硬體的狀態下,只得用辦公桌底下的舊電腦權充主機,克難創站。

  草創的前兩個月,還沒有外來的使用者開始寫作頁面。林信成趁這段時間制訂了「台灣棒球維基館」的宗旨以及管理規則。棒球是唯一主題,基於對人性本善的信念完全開放自由編寫,期望以大眾參與的方式,一點一滴地寫、一頁一頁地編,使網站日益豐富。貢獻越多的使用者可獲得管理員的資格,擁有較高的權限。如果遇到爭議,則訴諸投票機制。

  同年5月31日,台灣棒球維基館創立月餘,第一位非研究團隊的一般使用者「Paoweili」註冊。6月22日,非研究團隊的第一位大量編寫條目的使用者「幻象兩千」註冊。從此網站內容日漸充實,註冊的使用者也越來越多,形成一個如大樹般發展的良性循環。到2012年8月23日,註冊的使用者正式突破四千八百人。維基館名符其實地成為一個全民皆可主動記錄台灣棒球的園地。

  維基館擁有一個良好的社群,使用者並不是單打獨鬥地寫作。當使用者在維基館輸入資料後,管理者以及資深的使用者往往會寫一些回饋的意見,尤其是當內容有疑義時,使用者可以在線上互相討論。管理者也會主動向還不熟習維基協作系統的新手說明網頁語法。每一個條目除了主頁面,都有討論、編輯以及歷史等三個子頁面,清楚記載了頁面編寫過程中,與使用者們的互動中每一次的修改。除了網路上的互動外,每年研究團隊都舉辦定期聚會,形成了一個記錄台灣棒球的重要社群,甚至曾於2011年11月舉辦「棒球文化資產保存研討會」,深化棒球資產與討論社群的內涵。

棒球是唯一主題

  林信成分析維基館使用者的社群特性,「棒球是維基館唯一主題,使用者都是棒球迷,有共通的愛好和話題,這和使用者來自八方的維基百科不同,更容易凝聚。維基館有很多勤於輸入欄位式資料的使用者,使用者社群會自主分配工作,團結合作地輸入賽事、球員的基本資料。不過相對於維基百科,棒球維基館較缺乏善於書寫長篇描述性文章的使用者。」

  「有重要賽事時編寫和討論量都會增加,但也容易發生紛爭,使用者會互相討論形成輿論力量。有時候解決不了會訴諸網路投票。每一個使用者皆是平等的,這是維基館的基本宗旨之一。」

  台灣棒球維基館除了靠廣大網友編寫外,林信成的團隊也主動出擊,與許多棒球文史工作者合作。「球團與新聞記者將焦點放在現在,不缺人寫,我願往前書寫棒球史。」林信成如是說。著有《台灣棒球一百年》的棒球史專家謝仕淵,在維基館使用者第一次聚會時主動地找上團隊,為網站撰寫歷史專欄,並引介了許多球界耆老,使這些歷史的締造者和見證者也加入記錄棒球的行列。

  林信成與謝仕淵曾經親自多次訪談洪太山——許多現在的球迷可能不知道這位「台灣的貝比魯斯」,他是早年台灣最強的打者,小學讀白川公學校,繼而成為嘉農棒球隊第三代黃金時期的戰將,經歷省運及各行庫間的比賽,在1951年1959年間,年年當選國手,擔任「不動的第四棒」,最後成為海軍棒球隊教練。洪太山的棒球經歷跨越多個世代,站在極特殊的歷史位置。

  團隊訪問洪太山時,同步錄音、錄影並掃瞄他所珍藏的照片資料。日治時期的棒球影像資料很稀少,洪太山因為擔任隊長,報社記者若拍了照片,總會給他一份留作紀念。洪太山只要收到照片就寫下日期及相關記事,長年累積,成為一批品質極高的重要史料。他向團隊細述了許多一般史料無法言說的細節,諸如在嘉農時代日本人、台灣人、原住民共處一隊的微妙關係、斯巴達式的訓練內容,以及日本教練的「球魂」精神等等,彌補了台灣棒球歷史的缺口,是日治時期台灣人如何參與棒球運動的珍貴一手資料。

  林信成的團隊也和歷任國手、教練的葉國輝老師合作。葉國輝長年有意識地蒐集了無數的棒球紀念物,有1973年華興隊贏得世界青少棒冠軍的講座和胸章,各代棒球名將使用過的球具,大量的賽事海報、紀念品、球員簽名,應有盡有。這些文物全被拍攝建擋,並截有詳細的背景資料。以洪太山與葉國輝的珍藏為基礎,「台灣棒球數位文物館」就此創立,公開展示台灣棒球的寶貴文物。網站上的文物還在不停增加,目前團隊企圖朝3D數位博物館的方向努力。

  林信成回顧八年多來走過的路,謙虛地說:「還好我不懂棒球,所以才會想讓大家一起來寫,棒球數位典藏才不會僅限於少數人或小小的團隊,而能匯集各方的力量。」當初亞錦賽「偶然」地起心動念,如今已蔚為大樹。請從台灣棒球維基館開始,在國內棒運風雨飄搖的時刻,大家一起來暸解棒球、支持棒球,挽回台灣人共有的熱情國球。


台灣棒球維基館管理員Yoshi的每日工作:
1.檢查最新的改編頁面,查證資料是否需要修正。
2.刪除網路機器人,維持主頁面乾淨。
3.主動向不熟悉系統的使用者說明語法。
4.更新重要新聞、賽事資訊。
5.若有事講,調解各方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