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館粉絲專頁 |
|
|
馬蘭棒球隊
• 目前所在分類: 主分類 > 棒球 > 球隊 > 戰後時期球隊
目次 |
[編輯] 簡介
馬蘭棒球隊是一支存在於1965年至1977年間的台東業餘棒球隊伍。「馬蘭」指的是阿美族的聚落「馬蘭社」 ,阿美族人稱為Falangaw,1985年為防禦卑南族而將部落搬到台東市鯉魚山旁,現散居於今台東市一帶,馬蘭棒球隊後來接受竹前公司合作,因此在報名全國性賽事時以「花蓮竹前公司」報名,台東縣市比賽仍舊以馬蘭報名參賽。
1945年後,台灣戰後時期,棒球運動相當熱絡,台灣各地有很多棒球隊伍紛紛成立,這個時期各公民營機構組隊參與的業餘棒球運動為主流,東部地區有台灣銀行以及鐵路等棒球隊,也有屬於休閒性質、由馬蘭地區天主教友參與的馬蘭部落天主教教會棒球隊,亦有由學生組成的台東農校棒球隊,但在台東農校棒球隊解散後便沒有了由青少年、青年組成的學生棒球隊。
1964年的一天,出身嘉農的棒球名將郭光也的兩個兒子郭子光、郭子雄拿著父親的棒球在牆上投擲街接反彈的滾地球遊玩,被兩人的母親撞見,便向郭光也提議,既然兩人也對棒球有興趣,何不讓他們學一學棒球,郭光也想了想便召集了一些台東的棒球選手商討組隊一事,由於當時馬蘭部落接受過棒球訓練的族民年紀越來越大,每次比賽都只能靠林清嵐、郭壯馬投球,並未有新生代的族民接班,除郭光也外包括柳盛遠、楊吉川、林清嵐、羅光星等人都有兩個以上年齡相仿(初中、高中年紀)的兒子,便先以自己的孩子們為球隊成員。由於郭光也等人都住在「馬蘭部落」,且並沒有學校、社會企業贊助,因而以「馬蘭」為名,
1964年12月31日,幾名核心成員於林益千的家中決議,在隔年(1965年)1月2日進行球員遴選,當時的成員羅旻翁回憶道:「家長帶著自己的兒子去馬蘭部落的新生國小報到,然後家長們跟郭教練(郭光也)一起宣示,球隊正式成立。當時家長們在籌備中就已事先購買好球具及球衣球褲,等待成立那一天給自己的孩子使用。穿好備妥的球衣之後,由教練做簡單的熱身,第一件訓練的功課是傳接球,記得當時每位球員背後的指導者,就是自己的爸爸,這是成立球隊第一天的課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接著到球員杜政明家聚餐,由大家的母親共同料理午餐、下午家長們又商討如何強化球隊球員的實力。」。
馬蘭棒球隊的教練團包括郭光也、柳盛遠、楊吉川、林清嵐、藍德和、郭壯馬、羅光星、林明德、山田先生等人,多為嘉農出身的台東選手,由於嘉農出身的台東選手在部落相當有聲望,當時台灣能唸到高等科的人很少,而這些嘉農選手在部落相當受到年輕人的崇拜,因此除了教練團的孩子外,也有相當慕名而來的選手前往加入,除馬蘭阿美族原住民外,也有從台東其他部落(如都蘭、都歷、重安、豐年、富岡、康樂、知本、南王等部落)來此加入的選手,此外不僅有阿美族,隊伍中也有卑南族、布農族以及漢人。由於馬蘭棒球隊成員來至不同學校,因此固定於每週六的下午和週日一整天進行訓練,寒暑假也會進行集訓,而每週六的訓練結束後,所有選手會前往郭光也的家中進行打擊練習。
由於經費不足,球隊運作的相當拮据,當時台灣並未生產棒球,棒球相當珍貴,因此球破了就是補了再補,而有出現遺失的球,全隊便是停下練習想辦法找到遺失的球,而在球員方清一的父親以漁網方式製造出擋球網後狀況有了改善,而球棒方面則是以櫸木、 烏心石等木頭曬乾後交由擔任公東高工技工的高安福或是當時在公東高工唸木工科的郭子光、楊憲典以車床刨成球棒狀,雖略為「陽春」但應付比賽綽綽有餘,直到球隊要參加台灣省運動會棒球賽才買了兩支僅限比賽時使用的「公棒」,而球隊大多球具、器材都是由他人贈送,練習及比賽時的球衣則是由球員自備,因此有些球員穿上父親留下的棒球衣,而大多球員的衣服則是由自己的母親裁縫製成,高克武則穿上「家中床單改成的球衣、麵粉袋縫製成的球褲」練習比賽。而馬蘭隊也是到了參與省運會時,才得到台東縣政府製作球衣的經費,有了一致的球衣,並由羅旻翁會做裁縫的母親郭英妹替所有球衣縫製上「台東」兩個字。
球隊經費來源則是由每位家長每月一百元作為球隊基金(亦有一說為每年稻穀收成,每戶需繳一包麻袋的穀物價當作基金),此外陣中球員羅正廣家境不錯,其父親郭永吉不僅捐錢,還提供農地讓球員家長種植農作物作為球隊經費來源。此外當地仕紳李光輝(音樂家李泰祥的父親)也捐了相當多的經費給馬蘭棒球隊,而有些家庭因經濟狀況非常差,也經常有以稻穀、雞、鴨抵作為球隊基金的情形,有時候球員也會集體打零工(如到甘蔗園砍甘蔗、到田裡抓田蛙、海邊抓魚或是整理田地)賺取經費,也曾發生過球員林益千在整理田埂抓田蛙想販賣時卻被眼鏡蛇咬到的軼事。而到外地比賽時球員家長們會準備能保存較久的糯米飯、糯米糕及鹹豬肉帶到外地比賽節省伙食開銷。
1967年,馬蘭棒球隊展露頭角,前一年奪下第七屆台東縣山胞棒球錦標賽冠軍的馬蘭隊參與了第三屆中華盃棒球錦標賽(中學組)奪下亞軍(以台東縣隊報名參賽),1970年馬蘭奪下第二座台東縣山胞棒球錦標賽冠軍,10月由馬蘭棒球隊為主體的台東縣隊參與59年第二十五屆台灣省運動會棒球錦標賽,並拿下季軍,也是台東縣在省運會中唯一一次前三名成績。11月19日,來台進行環島棒球比賽的日本撒隆巴斯女子棒球隊到台東與馬蘭棒球隊交手,全場爆滿,造成馬蘭部落轟動,也造就台東棒球比賽觀眾最多的一次。
1971年馬蘭隊拿下第三座台東縣山胞棒球錦標賽冠軍,完成二連霸,同一年馬蘭棒球隊參與第七屆中華盃棒球錦標賽(社會組),先在東區預賽接連擊敗實力堅強的育仁高中,再擊敗台東農工,以黑馬之姿參與在台北市立棒球場舉行的全國總決賽,由於經費不足,教練郭光也前往台東縣政府請求旅費補助,台東縣政府表示完全沒有經費可以撥款,最終在馬蘭棒球隊家長們及部落族民籌款下才得以前行,由於經費相當不足,馬蘭棒球隊住在撫遠街上,給求學或初到都市的原住民暫時住宿的「山地會館」,球隊鋪著草蓆睡在地板上,而這支默默無聞的球隊一路擊敗六信商職、台北體專、中國石油棒球隊等全國勁旅奪下冠軍,而在馬蘭奪下全國冠軍後,台東縣政府便開始準備一系列的「沾光」計畫,包括球隊回到台東的慶祝遊行,縣府聯絡了台北各大飯店希望能聯繫上馬蘭棒球隊,台東縣政府並沒有想到這支全國冠軍隊伍,經費拮据到住在「山地會館」,睡的是草蓆鋪在地板上,吃的是後援會自己準備的飯菜。後台東縣政府得知馬蘭棒球隊要回台東的時間,派了體健課人員到壽卡休息站(屏東縣和台東縣的交界處)處,並安排金馬號公路局專車要接馬蘭棒球隊回台東遊街,曾向縣府拜託旅費的郭光也教練一口回絕,堅決不搭縣府的車回台東,也不接受慶祝安排。
1972年,馬蘭隊再次拿下台東縣山胞棒球錦標賽冠軍,完成「三連霸」,後來郭光也的女婿曾新昌當時任職於竹前公司,擔任副廠長,竹前公司為日本人經營,以製造網球拍為業,當時員工不足道到台東招募員工時曾新昌引薦了郭光也和老闆接觸,而郭光也本身就精通日語,在與老闆討論後得到了竹前公司的合作,先後包括羅旻翁、郭志登、鴻吉長、陳榮貴、郭子光、鄭榮喜、方清一、郭志成、郭俊忠、陽勤學、羅石松、吳仁誠、林彥光、黃金平、黃金和、虎正冠、郭阿順等人到花蓮竹前公司上班,球員被安排在夜班工作(晚上8點至凌晨3點),中午飯後開始練球直到晚餐時間,津貼為每月一、兩千元,另一部份的人包括還在唸書的球員則留在台東,而馬蘭棒球隊在台東比賽時仍以馬蘭隊參賽,而參與全國性賽事時則以竹前公司為名參賽,1977年,「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穩定多年,許多學校成立棒球隊,因而導致馬蘭棒球隊的兵源不足,而花蓮地區的棒球比賽減少,竹前公司也沒有意願再參加全國性賽事,原先的核心球員陸續面臨念大學、服兵役、就業而離隊,馬蘭棒球隊並未正式解散,而是於1977年前後慢慢停止運作。
馬蘭棒球隊解散後,部分球員進入企業隊打球延續選手生涯,少部分人留在竹前公司繼續上班,而陣中也有許多球員銜接擔任起台東地區基層棒球教練,包括鄭榮喜、林天送、郭子光、郭子雄、吳仁成、盧萬生、汪金成、林榮造、林宏石、林宏康、羅旻翁、廖偉志等人,也使台東棒球運動的推廣能薪火相傳下去。
[編輯] 隊史
- 1965年 -- 01月02日,於新生國小進行球員遴選,並正式成軍,由郭光也領軍。創隊球員包括郭光也的長子郭子光、次子郭子雄;楊吉川的長子楊憲典、次子楊英二、么子楊英明;林清嵐的長子林宏康、次子林宏石等人。
- 1966年 -- 奪下第七屆台東縣山胞棒球錦標賽冠軍。
- 1967年 -- 拿下第三屆中華盃棒球錦標賽(中學組)亞軍(以台東縣隊報名參賽)
- 1970年 -- 拿下第十一屆台東縣山胞棒球錦標賽冠軍。
- 1970年 -- 代表台東縣參與59年第二十五屆台灣省運動會棒球錦標賽拿下季軍。
- 1970年 -- 11月19日,來台進行環島棒球比賽的日本撒隆巴斯女子棒球隊到台東與馬蘭棒球隊交手,全場爆滿,造成馬蘭部落轟動,也造就台東棒球比賽觀眾最多的一次。
- 1971年 -- 拿下第十二屆台東縣山胞棒球錦標賽冠軍。
- 1971年 -- 拿下第七屆中華盃棒球錦標賽(社會組)冠軍。
- 1972年 -- 拿下第十三屆台東縣山胞棒球錦標賽冠軍。
[編輯] 歷屆成員
[編輯] 特殊事蹟
- 1966年 -- 第七屆台東縣山胞棒球錦標賽冠軍
- 1967年 -- 第三屆中華盃棒球錦標賽(中學組)亞軍(以台東縣隊報名參賽)
- 1970年 -- 第十一屆台東縣山胞棒球錦標賽冠軍
- 1970年 -- 59年第二十五屆台灣省運動會棒球錦標賽季軍(台東縣代表隊)
- 1970年 -- 11月19日,來台進行環島棒球比賽的日本撒隆巴斯女子棒球隊到台東與馬蘭棒球隊交手。
- 1971年 -- 第十二屆台東縣山胞棒球錦標賽冠軍
- 1971年 -- 第七屆中華盃棒球錦標賽(社會組)冠軍
- 1972年 -- 第十三屆台東縣山胞棒球錦標賽冠軍
[編輯] 註腳或參考文獻
- 「台灣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以台東馬蘭棒球隊為例(1965-1977)」。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生:高克武撰、指導教授:盂峻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