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館粉絲專頁 |
|
|
棒球專欄/開港講棒球/010-夢幻部落的台灣之光—後山原住民的棒球傳奇: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小 |
小 (已保護 棒球專欄/開港講棒球/010-夢幻部落的台灣之光—後山原住民的棒球傳奇: 專欄文章 [edit=sysop:move=sysop]) |
||
(由3名用戶作出的5個中途修訂版本未被顯示) | |||
第1行: | 第1行: | ||
− | {{開港講棒球專欄模板| | + | {{開港講棒球專欄模板|夢幻部落的台灣之光—後山原住民的棒球傳奇|2006/08/31|[[user:台灣阿成|台灣阿成]]、[[User:Yoshi|Yoshi]]| |
+ | *註:原文刊載於【2004/08/24 大地地理雜誌八月號】 | ||
− | 暌違了12年,台灣再度回到[[奧運]]棒球場,期盼重現1984年洛杉磯銅牌、1992年巴塞隆納銀牌的榮光。這支被喻為「史上最強」的棒球隊,徵召來自國內外的棒球菁英,其中包括[[黃忠義]]、[[鄭兆行]]、[[張泰山]]、[[鄭昌明]]、[[陳鏞基]]、[[謝佳賢]]、[[曹錦輝]]、[[陽建福]]、[[林英傑]]、[[陳致遠]]在內的十人,他們都來自後山、身上也都留著原住民的血。已淡出球場的原住民棒球選手中,[[郭源治]]、[[陳義信]]、[[王光輝]]更是球迷耳熟能詳的名字。 | + | |
+ | 暌違了12年,台灣再度回到[[奧運]]棒球場,期盼重現1984年洛杉磯銅牌、1992年巴塞隆納銀牌的榮光。這支被喻為「史上最強」的棒球隊,徵召來自國內外的棒球菁英,其中包括[[黃忠義]]、[[鄭兆行]]、[[張泰山]]、[[鄭昌明]]、[[陳鏞基]]、[[謝佳賢]]、[[曹錦輝]]、[[陽建福]]、[[林英傑]]、[[陳致遠]]在內的十人,他們都來自後山、身上也都留著原住民的血。已淡出球場的原住民棒球選手中,[[郭源治]]、[[陳義信(1963)|陳義信]]、[[王光輝]]更是球迷耳熟能詳的名字。 | ||
在台灣人口中原住民佔了2%,但在中華隊的24人中,原住民的比例佔了四到五成,而在可預期的先發陣容中,原住民球員更鐵定超過一半。原住民愛打棒球也會打棒球。 | 在台灣人口中原住民佔了2%,但在中華隊的24人中,原住民的比例佔了四到五成,而在可預期的先發陣容中,原住民球員更鐵定超過一半。原住民愛打棒球也會打棒球。 | ||
第13行: | 第15行: | ||
是[[紅葉傳奇]]引領了族人朝向棒球之路? | 是[[紅葉傳奇]]引領了族人朝向棒球之路? | ||
− | + | 是[[曹錦輝]]的[[大聯盟]]之旅打造了美好的棒球願景? | |
以上的答案都對,只不過在於它們如何發生。 | 以上的答案都對,只不過在於它們如何發生。 | ||
第23行: | 第25行: | ||
百年前,殖民政府的力量挾著優勢武力深入後山部落,原住民開始接受授產、生活改造等「文明洗禮」。台灣第一支「純原味」的棒球隊,也在「沐浴文明」的標榜中,逐漸闖出了名號。 | 百年前,殖民政府的力量挾著優勢武力深入後山部落,原住民開始接受授產、生活改造等「文明洗禮」。台灣第一支「純原味」的棒球隊,也在「沐浴文明」的標榜中,逐漸闖出了名號。 | ||
− | 這支稱為「[[能高團]] | + | 這支稱為「[[能高團]]」的棒球隊,最初是一群喜歡用木棍打石頭的原住民所組成的球隊,後來為了宣傳總督府的統治績效,日藉企業家與官員便開始贊助他們南征北討,甚至在1925年遠赴日本進行表演賽,並且贏得佳績。為此,日本球探到臺灣挖角,[[阿仙]](稻田昭夫)、[[紀薩]](西村嘉造)、[[羅沙威]](伊藤正雄)、[[羅道厚]](伊藤次郎)等原住民,遠渡重洋在日本棒球界開展了不同的人生。 |
1931年[[嘉農]]勇奪甲子園高校棒球賽的亞軍,總督府以日本人、漢人與原住民「三族共和」來宣傳得來不易的榮耀,而陣中[[陳耕元]](上松耕一)、平野保郎([[羅保農]])、東和一([[藍德和]])、真山卯一([[拓弘山]])等都是後山原住民。而馬武窟蕃人公學校則在當年度的第三回全島少年野球大會中,擊敗台北、台中、台南等各州代表得到冠軍。 | 1931年[[嘉農]]勇奪甲子園高校棒球賽的亞軍,總督府以日本人、漢人與原住民「三族共和」來宣傳得來不易的榮耀,而陣中[[陳耕元]](上松耕一)、平野保郎([[羅保農]])、東和一([[藍德和]])、真山卯一([[拓弘山]])等都是後山原住民。而馬武窟蕃人公學校則在當年度的第三回全島少年野球大會中,擊敗台北、台中、台南等各州代表得到冠軍。 | ||
第43行: | 第45行: | ||
有夢才有明天,後山原住民的棒球路,即便具有迷航的風險,但他們仍然繼續走著,以致於每一代的棒球國手中,原住民不需要「保障名額」,便佔了絕大多數。 | 有夢才有明天,後山原住民的棒球路,即便具有迷航的風險,但他們仍然繼續走著,以致於每一代的棒球國手中,原住民不需要「保障名額」,便佔了絕大多數。 | ||
− | + | 我們無法期望後山與原住民的政治、經濟地位能在可見的未來改變,我們也無權阻擾天生的運動家投身球場,但如同一年一度,由原住民職棒選手為「落實職業棒球員關懷少棒球員、回饋地方」所催生的[[關懷盃]]棒球賽一般,上一代的原住民職棒選手,以實際的關懷,平衡顯著的地域與族群的差異,讓每個年輕的原住民棒球手發揮天分、快樂打棒球,也期待培養出下一個夢幻部落的台灣之光。 | |
}} | }} |
2008年8月12日 (二) 15:43的最新修訂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