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館粉絲專頁 |
|
|
棒球專欄/開港講棒球/008-紀錄棒球史,是為了榮譽: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小 |
|||
第2行: | 第2行: | ||
*註:原文刊載於 2006/08/08 中國時報 | *註:原文刊載於 2006/08/08 中國時報 | ||
− | 去年此時,正逢爆發二次[[職棒簽賭]]。一年來,台灣棒球歷經[[職棒]]票房與收視率下降、簽賭疑雲未解、人才培育、國外棒球環境的磁吸效應等問題猶存,最近,陳純甄失聯竟可能起因於兩千萬職棒簽賭債,而[[兄弟象隊]]以[[蔡豐安]]「不適任」為由釋出等事,皆令人徒增許多聯想。加之國內政局烏煙瘴氣,莫怪乎許多台灣人,早已將看[[王建民]]優異的投球,視為一星期中最快樂的事。 | + | 去年此時,正逢爆發二次[[職棒簽賭]]。一年來,台灣棒球歷經[[職棒]]票房與收視率下降、簽賭疑雲未解、人才培育、國外棒球環境的磁吸效應等問題猶存,最近,陳純甄失聯竟可能起因於兩千萬職棒簽賭債,而[[兄弟象隊]]以[[蔡豐安]]「不適任」為由釋出等事,皆令人徒增許多聯想。加之國內政局烏煙瘴氣,莫怪乎許多台灣人,早已將看[[王建民(1980)|王建民]]優異的投球,視為一星期中最快樂的事。 |
[[二○○六年]],適逢[[台灣棒球]]發展一百年,百年來,原本由日本人所引進的棒球運動,經歷了不同時代的轉折與變遷,無論是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的[[嘉農]]、[[台灣聯隊]]、中華隊,乃至六○年代以降的[[紅葉]]、[[金龍]]、[[三冠王]],甚至近二十幾年來的[[奧運]]、職棒、[[世界盃]],棒球已發展出屬於台灣的意義,成為台灣人日常休閒的餘興活動,更是台灣人爭取榮耀的憑藉。超越族群、性別與年齡的棒球,無疑是台灣道道地地的國球。 | [[二○○六年]],適逢[[台灣棒球]]發展一百年,百年來,原本由日本人所引進的棒球運動,經歷了不同時代的轉折與變遷,無論是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的[[嘉農]]、[[台灣聯隊]]、中華隊,乃至六○年代以降的[[紅葉]]、[[金龍]]、[[三冠王]],甚至近二十幾年來的[[奧運]]、職棒、[[世界盃]],棒球已發展出屬於台灣的意義,成為台灣人日常休閒的餘興活動,更是台灣人爭取榮耀的憑藉。超越族群、性別與年齡的棒球,無疑是台灣道道地地的國球。 |
2006年9月3日 (日) 01:10的修訂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