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1931年8月21日,全台各城市的街頭,佇立著一群又一群的人,豎起耳根專注的聆聽來自收音機的聲音,他們的心思全然被一項正在日本進行的棒球賽所吸引,此因當年參加全日本中等學校棒球賽(俗稱的甲子園棒球賽)的台灣代表隊,已經在眾人的意外聲中,連過三關晉級冠亞軍決賽,對手是被譽為甲子園史上最強的隊伍-中京商業。
這是一支由漢人、原住民與日本人組成的棒球隊,未曾因1931年的冠軍戰中落敗而為人忽視,隊中表現優異的漢人與原住民,讓台灣棒球的榮耀不再由日本人所獨占,為這支球隊豎立重要的典範,他們是來自嘉義的嘉義農林學校。
嘉農的傑出表現,堪稱為日治時期台灣棒球史的重要典範。一般而言,日治時期嘉農棒球的發展約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1931年嘉農奪得甲子園亞軍的黃金階段,(註一)接著則是1935、1936年連續兩年取得甲子園代表權的階段,最後則是1940年世代,這段期間嘉農雖未取得甲子園的代表權,但仍是台灣中等學校比賽的常勝軍。(註二)而至戰後初期,台灣棒壇最為頂尖的好手,也多數出自嘉農,換言之,嘉農的好手扮演著台灣棒球跨越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的傳承工作。(註三)
2003年春天,筆者正為《台灣棒球一百年》的寫作進行必要的資料收集,透過高雄市五福國中吳建達老師的引薦,筆者認識了許多棒球前輩,他們原本是我閱讀舊報紙過程中曾經熟悉的名字,老報紙上的歷史人物想不到就在我眼前出現。在這個機會中,幸運地認識出身嘉農的洪太山,我曾在戰後初期中華隊的報導中得知他的事蹟,也曾在《台灣中等學校野球史》中讀過他的名字,初次見面後,那種親眼面對歷史的喜悅不說,五、六十幾年前發生的人與事彷彿就出現在我眼前。
八十餘歲的洪太山,他的外表如他之名,穩重如山,他的身形魁武、體格健壯,看不出歲月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跡,我表明來意,他侃侃而談,聲音宏亮、記憶清晰,很快的,那種訪談老人家所常見的重聽、回憶的斷裂等刻板印象已被我遺忘,我們的訪談宛如朋友間的聊天。
洪太山做事有條有理,從他對棒球相關文件與照片的保存與整理可以略知一二,這應於日治時期嘉農棒球隊身心的苦練有著密切的相關,待人處世正直而剛強,因此博得隊友的信任,曾經多次擔任中華隊的隊長。
洪太山的身手更是無話可說,戰後初期,他是台灣棒壇最為強悍的打擊者,他曾經代表澎湖縣與高雄市奪得省運棒球冠軍,也是一九五零年代初期,銀行行庫棒球賽最為風光時期的代表性選手,同時,洪太山也見證了戰後初期台灣棒球的海外交流活動,1951年的台灣聯隊、1954年起連續三屆亞洲盃中華隊國手,洪太山都參與其中,並擔任中外野手與第四棒,同時多次擔任隊長,場內場外都是球迷追逐的焦點,完全是球星的架勢,高人氣與強力的打擊能力被譽為台灣的「貝比魯斯」。
洪太山可說是戰後棒壇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也是戰後台灣第一代的棒球明星。完美的擊球,飛快的腳程,都源自學生時代嘉農的嚴格訓練,也就是因此,他承繼著嘉農的光榮傳統與榮耀,扮演起日本時代乃至戰後初期台灣棒球的跨時代傳承角色。因此,當他拿起那根五十幾年前購自日本的木棒時,手腕轉動、雙手輕揮,筆者彷彿看到昔日中華隊不動的第四棒、台灣的「貝比魯斯」就在眼前。
NEXT >>
註一:嘉農在1931年之前便已成軍,1928年嘉農初次進軍全島中等學校野球大會便遭遇慘敗,以13比敗給台中商業,此時的嘉農棒球隊正如同當時的校友鄭芳瑞先生指出,「大家並不是很積極的組織球隊,由一位留著鬍子的安藤(安藤信哉)老師教我們玩球的技巧,只是拿來當成一項體育活動。」,但隊員由原住民、漢人與日本人構成卻相當引人注目。西脇良朋,《台灣中等學校野球史》,頁58。潘光哲,〈鄭芳瑞先生訪問記錄〉,《嘉農口述歷史》,嘉義農專校友會,1993年11月,頁95。
註二:西脇良朋,《台灣中等學校野球史》,頁529。
註三:關於嘉農棒球史的發展請參考林丁國,〈日治時期台灣中等學校野球運動的發展-以「嘉義農林」為中心的探討(1928-1942)〉,《中國知識份子與近代社會變遷》,(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香港珠海學院亞洲研究中心,2005),頁195-212。
|